APP下载

儿童绘本艺术中的审美移情研究

2018-07-23侯英囡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移情绘本儿童

侯英囡

“移情”是心理学的名词,是由英语中的Empathy 一词翻译而成的,意思是情感的移入。移情现象是人类审美过程中最原始的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对审美经验的系统理论研究始于19世纪后期,德国美学家R.菲舍尔首先提出了移情学说,后由心理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美学》一书中对审美移情理论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他认为:“美的价值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价值感,移情是审美欣赏的基本前提。”人类所有的审美活动都与移情有着重要的联系。审美移情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儿童绘本是由图像和文字构成的书籍,是表达和传播的工具,可以帮助儿童读者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其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独特风格的绘画和朗朗上口的文字。法国美学教授巴希认为审美情感和一般情感的区别在于审美情感来源于视觉和听觉这两种高级感官。绘本的阅读正是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感官的结合。绘本艺术作为儿童重要的审美对象,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更加强调作品与读者的交流和互动,这个过程也就是审美移情传递的过程。所以研究绘本作品时,有必要将其与思想、情感等相关理论联系。

一、儿童绘本中动物角色与读者间的审美移情

许多儿童绘本作品以动物为主要角色,并为各种各样的动物赋予了人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被读者当作有意识的人,儿童读者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从而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共情,形成审美移情。绘本艺术关于动物的审美移情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通过动物的拟人化造型实现;另一种是通过动物的拟人化行为实现。

1.动物造型拟人化的审美移情

动物的拟人化造型既是对自然界中的动物造型的模仿,又是对动物造型的改造和夸张。兔子是绘本中常见的形象,绘本中的鼻祖《彼得兔的故事》就是童书作家毕翠克丝·波特以兔子为原型创作的。书中的兔子和其他动物都穿着衣服并处于站立姿态。彼得兔穿着蓝色外套,兔妈妈穿着蓝色的长裙,腰中还系着围裙。既有着拟人化的形象,又恰当地符合兔子的生物特征。彼得兔和妈妈虽是动物却具备了和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和智慧,看起来非常真实。一百多年过去了,这套书的累计销量过亿,这只拟人形态的小兔子也成为不朽的经典形象。由此看来,能符合儿童审美标准、引发儿童共情的动物形象就是优秀的绘本动物造型设计。

2.动物行为拟人化的审美移情

《彼得兔的故事》生动且富有童趣,主要描述的是彼得兔和朋友们社会生活交往中的点滴,像是儿童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一样。彼得兔象征着生活中常见的孩子,既淘气又顽皮,经常遇到挫折,又在挫折中不断成长。在遇到困难时,彼得兔会哭泣,具有与儿童相同的情感表达。用来象征的兔子形象和被象征的孩童形象融为一体,象征的作用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儿童读者非常容易就能把彼得兔当成自己或者是自己的朋友。在欣赏绘本时,儿童读者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审美移情。

二、儿童绘本中人物角色与读者间的审美移情

立普斯认为人在审美活动中精神高度集中,人的意识会和审美对象的意识同一起来。在绘本的阅读中儿童非常容易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回忆起自己与绘本中的人物所经历过的类似或者相同的事情,并引起共情,这时对以往生活经验的联想在审美移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儿童绘本中人物角色的审美移情可以分为现实人物角色的审美移情和超现实人物角色的审美移情。

1.现实人物角色的审美移情

一本优秀的绘本作品首先应该考虑到它在日常现实中的意义,因为它可以让人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据研究,儿童到了三岁这个年龄阶段,开始对故事产生兴趣,能逐渐理解故事内容。在故事中,可以获得与故事主人公共通的经验。《大卫,不可以》是美国书籍插画家大卫·香农根据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历创作的作品,书的内容简单、幽默,还原了一个名叫大卫的小男孩的日常生活。大卫的造型是作者根据自己童年时期的涂鸦创作的:圆形的头部上长着又稀又短的头发,三角形的鼻子上有着大大的鼻孔,巨大的嘴巴里有几颗尖尖的牙齿。大卫总做危险的事情,不讲卫生,大吵大闹,不收拾房间,不按时睡觉,而大卫的妈妈总是重复地说着“不可以”。这些画面几乎都在同龄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过。无论是造型还是内容,这本书都非常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总能从大卫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形成与角色间的审美移情。

2.超现实人物角色的审美移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可以通过移情从他人的生活获得体验,形成一种经验。每个女孩子都有一个公主梦,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她们童年时期看到的公主故事。故事中的公主美丽、坚强、勇敢、智慧,伴随着许多女孩子的成长,带给她们力量,从而形成审美的模仿,这种模仿就是审美移情的作用。《睡美人》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菲力克斯·霍夫曼通过高超的讲故事方式和绘画技巧对作品进行了诠释。画面采用版画的技法,用色古朴,细节丰富。在书的末尾处,描绘了公主和王子盛大的结婚典礼,画面中的公主和王子身穿色彩浓重的结婚礼服,王子深情地看着公主,公主处于整个画面的视觉中心,而身后的热闹的人群采用白描的手法绘制。画面纯粹而鲜明,突出了主人公,使用对比的刻画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儿童绘本中环境与读者间的审美移情

绘本艺术是作者对自身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再创作,优秀的绘本艺术家可以将自身的理念和画面的形象协调统一起来,带给人们美感。黑格尔认为“艺术美是由人类创造并认知的,承载着人类情感和认识活动的载体,所以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儿童绘本中环境的审美移情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中的审美移情、生活环境中的审美移情和幻想环境中的审美移情。

1.自然环境中的审美移情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是人类的家园,能带给人愉悦的感觉。在审美移情中,客观的对象总是对主观思想和感情的象征。儿童对自然界有着很强的感知能力,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是绘本作者常用的创作手段。绘本中的景物和人一样有生命和各种情感,为无生命的事物注入生命,赋予其情感化的特征,就是与它们同情,最能打动人心。“开车出发”系列绘本的《下雨天去郊游》一书,描绘了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乘车去葡萄山摘葡萄的故事。书本设计很巧妙,上一页中校车穿过山洞就会在下一页中看到一处美丽的风景。小雨一直在下,校车依次穿过城市、红叶山、枫叶山、田野、牧场、桔梗花田、大海、葡萄山,在书的结尾处回头望去,彩虹挂于天际。书中每处风景的意境都很美,绘本按照其特性对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自然界以绘本的形式得以再现,带给儿童以美感而后继续深化,很好地培养了儿童观察自然的能力,形成绘本艺术美的传播和与儿童的交流,实现审美移情。

2.生活环境中的审美移情

绘本艺术可以用来表达作者的理念,有的绘本看似简单,传达的信息却非常重要,现实世界在画面上以艺术的形式得以转换。绘本中既可以通过色彩绘制出真实的世界,又可以通过色彩营造出各种气氛。色彩具有很强的心理效应,人类对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当描绘一个人心情愉快时,周围的环境呈现出热情洋溢的视觉效果;当描绘一个人失落时,他所处的环境也必然沾染上伤感的色调。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的作品《大猩猩》中,分别出现了安娜与爸爸吃饭的画面和安娜与大猩猩吃饭的画面:在安娜与爸爸吃早餐的时候,爸爸表情严肃而冷漠,一直在看报纸,整个画面呈现出蓝色的色调,清冷的环境画面与安娜的心境相同,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安娜的孤独寂寞。相反,安娜与大猩猩吃夜宵的画面是暖色调的,红色格子的桌布上堆着各种甜腻的食物,大猩猩也在温柔地注视安娜,读者也能感受到安娜从大猩猩那里得到了温暖的父爱。安东尼·布朗将现实世界改造成富有人性化气息的画面并呈现出来,实现了与读者之间的审美移情。

3.幻想环境中的审美移情

绘本中的图像并不是对现实对象的复制,而是作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选择,并使用工具利用适当的形式再现出来的,是对现实世界的重新建构。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想象是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产生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在儿童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想象必不可少。绘本可以帮助儿童建构想象的空间环境,在培养儿童想象力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优秀的绘本作品可以引领儿童进入书中的世界,儿童可以忘我地走入这个世界,拥有或是快乐或是悲伤的审美体验。《不可思议的旅程》是一本由图画组成的无字书。本书的作者艾伦·贝克尔说:“无字书的魅力就在于,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绘本用视觉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奇幻的冒险故事:一个小女孩偶然间得到了具有魔力的红色画笔,这支笔画出的东西可以变成真的。她靠着这支笔走进巨大的原始森林,游入壮观的城堡,闯入恐怖的飞艇,飞过浩瀚的星空,直到遇到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继续新的旅程。书中的画面非常精美,读者可以由此进入到这个奇思妙想的空间,与主人公一起体味冒险的乐趣。

四、儿童绘本中主题与读者间的审美移情

儿童阶段是人生中一个特殊的阶段,儿童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就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教育思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积累大量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绘本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学习手段。绘本的主题包罗万象,其中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内心、具有鲜明的主题的绘本最容易被儿童所接受和喜爱,例如以爱为主题的儿童绘本。绘本中爱的主题包含父母和子女的爱、祖辈和孙辈的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爱。《猜猜我有多爱你》表达的是父母和子女的爱,小兔子认真地对大兔子说“我爱你”,大兔子总是回应道“我更爱你”,儿童可以通过绘本内容清晰地感受到作品中大兔子和小兔子的爱以及它们之间对爱的表达方式。作品充满童趣,洋溢着爱的主题气氛,培养了儿童感受爱的情感,表达爱的方式。活泼的小兔子,温柔的大兔子,都可以在阅读时使儿童产生熟悉感和认同感,形成审美移情。

五、儿童绘本中文字与读者间的审美移情

日本绘本理论大师松居直认为:“孩子们用耳倾听,并在心中形成意象,换句话就是与语言面对面,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语言教育。”绘本中的文字都是经过作者的精心挑选和整理,需要和图画互相配合形成整个页面。多数绘本中的文字像诗歌一样,极具韵律。当儿童阅读或倾听时,文字上的交流瞬间可以升华至情感上的交流,形成审美移情。

绘本中的文字和故事中的文字不同。绘本中的文字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和绘本中的图像相互配合,因为受到叙事方式与叙事空间的限制,绘本中的文字需要生动有趣,简短凝练。在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中,为了图文的相互配合,作者刻意省略了部分文字。文字部分叙述了萝丝“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干草堆……”,对它悠闲的散步做了简练且极具韵律的描述,而对图画中那只想要追逐猎物的倒霉狐狸只字未提。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儿童的心理特征,文字与图画搭配恰如其分,取得了幽默的效果。绘本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特定的图文元素组合能激发儿童的感知,在阅读中容易引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获得阅读喜悦。

结语

绘本艺术作为儿童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工具,是儿童审美的重要对象。绘本创作者将想要表达和分享的内容蕴含在绘本作品中,作品中的图像和文字通常含有丰富的信息,有非常多值得观察和理解的地方,观察并理解这些信息可以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绘本的意义就是建立起创作者和儿童读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将作品的理念、情感、美传递出来,使得读者在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状态下参与到作品中去,并在作品的引导下欣赏、体验、创造,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形成审美移情。在审美移情的作用下,儿童的审美经验得以累积,审美乐趣相继延展,审美风格逐渐形成。

猜你喜欢

移情绘本儿童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绘本
绘本
绘本
主体的突围
——论移情行为中两种现象的区分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