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给高等教育带来哪些改变?

2018-07-20刘宁夏克俭

高教探索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变革人工智能

刘宁 夏克俭

摘 要: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给高等学校带来教学思想、专业设置、岗位比率、办学环境和办学成本等多方面的变革。作为站在教育和科技前沿的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正确认识未来教育是人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时代,只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提升教育能力,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等学校;变革

随着人工智能在平台、算法、交互方式等核心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突破,其技术将在现实应用中以“人工智能+X”(AI+X)的形式出现爆发式的进展。[1]从银行自动存取款机到自动驾驶,继“无人超市”至“无人餐厅”,人工智能置换传统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快,替代传统工作的种类越来越多。美国根据人工智能特性、现有职业特点以及各职业之间的关系,组织专家进行评估,结果为47%的美国职位在这一时期有被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化取代的风险。[2]具有世界级领先的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最新报告亦显示,到2030年,全球有8亿多人的工作岗位可能被机器人取代,相当于现今全球劳动力的五分之一。[3]从这些数据可以得知,如果一个单位不能建立整合人力、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共事的生态系统,那么这个单位就会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直到发展停滞甚至被淘汰。然而,据德勤全球人力资本趋势调查显示,全球只有17%的受访者表示已准备好迎接由人类、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组成的员工队伍。[4]

高等教育界紧盯世界这一发展前沿,积极迎接挑战,不仅加速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方面的人才,还从学校本身的建设做起,从互联网校园、到数字校园、再到今天的智慧校园,不断地超越创新,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颠覆式影响,高校不仅在校园建设上要高屋建瓴,向智能化校园突进,同时还要认真思考人工智能时代将给高校带来的重大变革,抓住这一重要机遇,以全新的工作方式,引领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为此,打造高校智能校园和应对智能工作环境的探索与思考就显得刻不容缓。

一、高校教学思想发生变革

长期以来,大学的教学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革,在人工智能时代那些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将被革新,其精华部分而又一直未能很好实现的内容如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将被突显出来。

(一)教育目标从知识的传递转变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自工业化社会以来,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工作需要的专门化人才,并以分学科、分专业培养的模式系统地传授学科门类的专业知识。在智能化的社会,由于人工智能可胜任、取代甚至超越人类的体力与部分脑力劳动,当机器人写出诗歌、论文和考过考生时,高等教育就不再仅是知识的传递与积累,而是发挥人脑中的存量知识和想象力,不断地探索新领域和新知识,促使教育目标从知识的传递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转变。

(二)教学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

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后,通过计算机、网络、移动设备和强大的软件创建工具与策略,提供多维的学习空间,使学习个性化,导致教师从以教学为中心、知识灌输的教学者,向学生知识获得的引导者方向转变。为此,教师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服务者、学习动力的激发者、个人情感的呵护者,真正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根据自己发展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深度和学习方式,构建新的学习生态。

(三)教学组织从传统的群体型转变为个体型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通常是以班、组为单位,教师根据统一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测评也都是统一化的,这种教师对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教学模式,亦称之为“工厂模式”。然而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并不相同,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往往很难识别和处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人工智能技术介入后,通过智慧化的学习平台,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全面、精准地记录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快速、准确地帮助教师分析各个教学环节的得失,从而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有利于教师实现分层教学和精准教学。对于学生则通过知识空间理论,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从而准确地找到学生最需要学习的内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训练。这有效地解决了教与学的问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四)教学场所从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

人工智能时代,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与各自的学习路径息息相关。通过构建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所和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学生不再只是从课堂上获取知识,还可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优秀教师的课程,并通过智能技术分析学习效果。可以设想在不远的将来,大学生的部分课程可在线完成学习及考试,他们在校园的时间会减少,甚至很多时间不必待在学校。

二、高校专业设置发生调整

在人工智能时代,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将更加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周期长、见效慢,市场需求与教育规律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专业设置滞后性,形成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的有效机制,使专业设置更具有前瞻性,以占領人才培养高地。

(一)智能专业的设立

2017年国务院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鼓励高校在原有基础上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容,构建“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为此,一个紧跟时代步伐,并具有高度的、学术前瞻性的将人工智能或智能科技设为一级学科的提议,已提上了议事日程。一批市场需求旺盛的(有媒体报道,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500万,供求比例仅为1∶10[5])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类专业,如智能科学与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电机电器智能化等应运而生,以适应人工智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传统专业的改良

市场需求受到冲击的专业要动态调整。在有的领域,如翻译,人工智能的翻译技术,谷歌汉译英的错误率下降85%[6],Facebook在英译德、英译法的测试上接近人工翻译。再如新闻写作,正在被写作机器人所替代,纸质媒体的市场价值和支配力受网络媒体的兴起而大减。在2009年至2016年的8年时间内,新闻业收入就减少了1/3,就业岗位减少了1.7万个。法律行业亦面临着同样的境况,人工智能系统辅助、甚至独立起草法律文件、起诉书、备忘录和判决书的时代即将到来。有研究认为律师助理和法律助理被自动化的概率高达94%[7],引发了人们对翻译学、新闻学和法学毕业生就业的担忧。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将法律专业纳入建立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就是一个与产业结构协调并进行动态调整的举措。

(三)过时专业的撤销

为那些正在逐渐消亡或被新兴的经营模式所替代的传统行业,尤其是受到冲击较大的传统制造业所设置的专业和专业方向,应及时撤销,以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高校岗位比率发生改变

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印发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通知,规定高等学校专业技术岗、管理岗和工勤技能岗的比例分别为70%、20%和10%,而现实情况是高校普遍存在行政管理人员所占岗位比例过高,自2002年至2014年研究型大学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的比值相对稳定在2∶1范围内[8],由于管理人员比例过大,他们占据了大量的学校资源,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科研,不利于学校的建设工作。人工智能的到来,将彻底地解决高校的这一难题。

(一)人工智能使管理人员减少,管理效率提高

受制于高校人员编制和岗位,高校在应对日益复杂的各项管理和服务诉求时,不能无限制地扩大规模和增加人员。鉴于人工智能在行政流程、信息收集、行政咨询和应答等方面,可大量替代传统人力资源[9],如图书档案管理,人事财务的程序性、模式化报表类工作,教学科研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学生的学籍管理等等。日本一公司正在尝试用人工智能系统替代办公室工作人员。据悉,2017年这家公司有34名员工变得“多余”,他们的工作被IBM公司开发的技术所替代。[10]为此,在高校实行智能化辅助行政管理,不仅可精减管理人员数量,而且还可提高服务效率,给高校工作带来极大的改善。

(二)人工智能使工勤人员下降,人员队伍稳定

在高校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对一般的劳务性工作不再归入工勤技能岗位内,但对承担着技能操作与维护、后勤保障和服务等人员的岗位比率还是偏高。[11]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以教学科研为主的性质,对工勤人员的队伍建设相对重视不够,以致这支队伍工作任务繁重,而待遇也相应差一些,导致人员结构复杂,不稳定。人工智能替代部分繁杂的操作和维护后,使得从事这一岗位人员的工作负担大为减轻,人员结构得以优化,服务水平得以提升,人员队伍得以稳定。

(三)人工智能使专业人员上升,教学科研质量提高

在专业技术人员中一些日常重复率较高的工作已由人工智能取代。如新闻写作系统,2015年腾讯财经发表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的文章,同年新华社推出写作机器人“快笔小新”,2016年报道里约奥运会的新闻机器人“张小明”出现,智能化已经是媒体未来的趋势和发展方向[12],致使这部分专业人员转向深度报道。教学机器人代替教师完成部分教学工作后,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又能让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更高层次的教研工作,促使教学科研质量不断提高。

四、高校办学环境发生变化

人工智能时代给高校校园所带来的环境变化,主要体现在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等方面。

(一)学习更为便捷

一个没有黑板和粉笔,只有一块大型电子白板的智慧教室将在校园出现。在这个教室里,教师不用教科书,上课时用手一点,其教学内容就以图文并茂、音像结合的形式立体地展现在师生的眼前。学生也只要拎一个装有数字教材的“电子书包”即可轻松上课。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远程在线教学系统,聆听来自校外教师的教学,分享全球教学资源。一个24小时开放的无人值守智慧图书馆提供各书架自助借阅、归还等服务,满足闭馆后的阅读需求。

(二)工作变得轻松

目前,全学科智能阅卷技术已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多个省份的高考、成人高考等大规模考试中进行了试点验证,结果表明,其技術已经达到了现场阅卷老师的水平。[13]据统计,机器人参与阅卷的评分结果与专家团队评分的分差在两分以内的比例为80%以上。另据每日邮报报道,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一名为吉尔·沃森的机器人代替助教为学生授课5个月,期间没有任何学生发现问题。[14]当实现智能阅卷和助教代课后,教师即从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工作变得较为轻松。

(三)生活更为舒适

校园手机一卡通利用智能卡技术,将校园卡与手机结合于一体,学校的师生员工只需用手机,即可完成楼宇门禁、图书馆、计算中心等身份认证;餐饮、购物、娱乐等各类交费的电子支付;学生还可用于注册、成绩管理等。无处不在的无线wifi服务;无人值守的图书馆、超市、餐厅;根据室外环境变化而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和照明的智能楼宇;校园交通智能监控等等,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便利、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五、高校办学成本发生下降

人工智能降低办学成本,主要是通过替代部分工作而减少工作人员的人工成本和智能化节能所致的能源消耗成本下降两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势必将会有更多的领域被取代,进而降低整体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一)行政管理方面

通过智能化辅助行政管理,精减管理人员,降低人工成本和行政开支,使整个管理成本下降。据日本一家试用人工智能系统替代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公司测算,一旦该公司使用智能系统运作,可以提高30%的生产率,每年节约100万英镑。[15]由此可见,发挥人工智能优势,控制好管理成本,对学校的办学经费支出起到一定的节流作用。

(二)后勤管理方面

智能化的“无人餐厅”、“无人超市”等建成后,由于没有服务员、收银员等人工成本,其人工成本支出大约只有传统餐厅的四分之一。广东一高校的智慧食堂,利用碗碟形状识别技术实现无人结算,可少雇佣3个打菜师傅,每年减少人工成本14万多元。[16]

(三)其他管理方面

随着智慧教室、智能化实验室、学生公寓用电等智能化管理的使用,在取暖、送风、空调等方面实现智能化的绿色节能校园后,不仅减少了人工成本,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消耗成本,提高了自动化管理水平。

六、结语

综上所说,人类已跨入人工智能新时代,作为站在教育和科技前沿的高等学校,必须做好时代转型对学校带来冲击的战略准备。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正确认识未来教育是人与人工智能协作、“人机共生”的时代,只有充分发挥“人类情感”和“机器智慧”各自的优势,才能提高教育能力,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唐珂.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前景[J].人民论坛,2018(2):24-25.

[2]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Artificial Intelligence,Automation,and the Economy[DB/OL].https://www.whitehouse.gov,2016-12-20.

[3]Mckinsey&company.Jobs; Lost-Jobs Gained:Workforce transitions in a time of automation[R].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7:11.

[4]Brett Walsh,Erica Wallini.2017 Deloitte Global Human Capital Trends Report[M].USA:Deloitte University Press,2017:91.

[5]彭景晖,刘博超.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大,且看专家学者怎么说[N].光明日报,2018-02-04(07).

[6]罗华珍,潘正芹,易永忠.人工智能翻译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J].电子世界,2017(21):21-23.

[7]曹建峰.“人工智能+法律”十大趋势[J].机器人产业,2017(5):86-96.

[8]张峰玮.浅析研究型大学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现状与趋势[J].人才资源开发,2017 (2) :58-59.

[9]何哲.人工智能時代的政府适应与转型[J].行政管理改革,2016(8):53-59.

[10]孙妮娜,高萌,栾永顺,黄梦楠.人工智能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27):51-53.

[10][15]人工智能替代日企白领[J].董事会,2017(1):9.

[11]陈峰.对高校工勤人员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5):167.

[12]沈浩,元方.智能化媒体与未来[J].新闻战线,2018(1):55-58.

[13]徐笛薇,李伶俐.机器人阅卷技术日渐成熟 可满足大规模考试需要[DB/OL].http://www.cs.com.cn,2017-07-21.

[14]Jill Watson:Robot taught five months actually no one found[N].Daily Mail,2016-05-10.

[16]肖桂来.高校有了智慧食堂 机器当上打菜师傅[N].广州日报,2018-01-03(9).

(责任编辑 刘第红)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变革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变革开始了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