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外籍教师胜任素质模型的探索

2018-07-20章丽辉钟圣怡刘增路

高教探索 2018年6期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中外合作办学

章丽辉 钟圣怡 刘增路

摘 要:如何把控和提高外籍师资质量,是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研究以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为例,通过绩效优秀的外籍教师行为事件访谈,结合胜任素质词条词典,确定了26条外籍教师的胜任素质要求,分别在授课学生、外籍教师以及与外籍教师合作的中方教师三个不同侧面,设计和开展了问卷调查研究,并对三个不同侧面的调查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初步建立了外籍教师的胜任力模型,应用于学院外籍教师的筛选和聘用,并进行课程教学的质量跟踪研究。

关键词:高校外籍教师;胜任素质;胜任力模型;中外合作办学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教育交流日益广泛,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生输出国,也是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572个,其中,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约占90%;在校生规模近60万人,其中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规模为50万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已超过160万人,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1]随着十九大优先发展教育方略的逐步推进,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需要超前研究的问题很多,师资攻坚是需要着力研究的重点之一。

二十年前,每所高校的外籍教师可能只有寥寥数人,但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蓬勃发展,并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法规,每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都需要一定比例的外籍教师;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对国际人才吸引力的持续增强,在不少高校,外籍教师的数量快速增加,已经发展成一支不容忽视的师资队伍。随着外籍教师体量的增加,高校国际化氛围不断提升,但面对外籍教师的良莠不齐,多方表现出抱怨和担忧。通过简历筛选、面试等环节对于知识、技能等显性特征筛选较为有效,而对于价值观、个性品质等个人潜在特征的把握则较难,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区域差别等等情况,了解、甄别海外应聘者自然更是困难重重,这对外籍教师的质量把控造成不小的困扰。

一、外籍教师胜任素质模型研究现状

胜任力(competency)也称为胜任特征,由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组织行为专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1and)在《考察胜任力比智力更重要》(Testing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一文中将胜任力界定为一种能够有效区分不同工作岗位和组织情境下产生不同绩效水平的个体特征。[2]也就是指将绩效优秀者与绩效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特征,包括动机、个性、态度、价值观、特定的知识和技能等。

担任某一特定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的总和就构成了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目前,学术界较为主流的胜任力模型主要由Spencer等[3]提出的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冰山模型形象地体现了显性特征与隐性特征的关系,即:“行为、知识、技能”等一些外在的、可观察的特征,类似于浮现在水面之上,容易观察的冰山部分,容易被感知和分辨;而“价值观、个性、社会动机”等,则类似于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部分,难以观测和评价,但却是决定人们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洋葱模型则侧重阐述表象与本质的关系,比喻成洋葱,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其中,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类似于洋葱的表层,价值观、个性、社会动机等则深藏在洋葱内层及核心,不能轻易被解读。

教师胜任力就是优秀教师区别于普通教师所具备的与成功教学相关的所有潜在特征的总和,包括知识技能、工作动机、人格特征等。教师胜任力模型同样适用冰山模型。对于外籍教师来说,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区域差别等等情况,需要了解、甄别海外应聘者隐藏于水下的冰山部分,难度可想而知。科研型的外籍教师,论文、项目、经费等科研成果比较容易量化,容易形成相对量化的指标;而对于教学型的外籍教师,他们的成果是人才培养,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难以通过量化的指标来判别教师的胜任力,因此,通过研究建立适用于外籍教师的胜任力素质模型,具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也对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4][5],但对于外籍教师的胜任力特质研究却不多,如果将已有的高校教师的胜任力模型推广应用到外籍教师队伍中,往往由于文化背景、价值取向、教育大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很难起到有效的参考价值。而随着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的到来,高校师资队伍也在迅速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外籍教师数量迅速增加,因此,外籍教师队伍建设也逐渐显示出紧迫性和必要性。本研究将以学院外籍教师密集、教学特色鲜明的优势,开展外籍教师胜任力素质模型研究,以期为外籍教师的队伍建设提供有益的支撑。

二、外籍教师的教学绩效分析

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上海交通大学与法国巴黎高科集团,于2012年联合创办的中外合作办学学院,执行“基础教育阶段+工程师阶段”的人才培养方式与课程体系,探索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的本土化培养思路。学院师资队伍高度国际化,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大类:法方合作学校选派的外籍教师、全球招聘的外籍教师以及海归教师,其中外籍教师的比例超过60%,主要来自法国,还包括瑞士、英国、美国等国家。随着不断扩大的国际化队伍,如何稳定国际师资,如何提升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成为学院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学院在外籍教师的聘用上,采取由巴黎高科方面选派和推荐,法國教育总署推荐,法国驻华使领馆官网、中国驻法使领馆官网推广等办法,通过多渠道相结合,网罗优秀人才;同时通过巴黎高科、学院专业层面和管理层面的多轮面试,确认人选,可以认为,这是一支通过层层严格筛选而组建的外籍教师队伍。

上海交通大学每学期开设大约1200多门课程,参与教学的教师约2800人次,在学期特定的时间段,由学生通过该校教务处的评教系统,完成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评价。近三个学年中,学院外籍教师共计授课178门次,授课128人次。在上海交通大学统一的评教结果中,学院10%的外籍教师评教成绩进入该校的前5%,20%-30%的外籍教师评教成绩进入该校的前10%。但在每个学年,亦有几位外籍教师的评教成绩落在该校的后10%,占到学院外籍教师总量的10-15%。由此说明,学院外籍教师的教学效果还是相差悬殊。

从2014-2015学年开始,通过两个学年的时间,研究追踪了33名外籍教师的教学情况、所授课程教学时数、教学效果(评教成绩)、团队合作、学院服务等方面,并根据学院绩效确认的相关权重,确定外籍教师的工作绩效,其中11名外籍教师绩效优秀,19名外籍教师绩效良好或合格,3名外籍教师绩效较差而被辞退。通过对外籍教师的工作绩效分析,揭示出我们在开展外籍教师选拔的过程中,没有相对明确的素质标杆,存在着一定盲目性和误区,胜任素质的构建显得日益迫切。

三、胜任素质的构建与调查

基于上述学院外籍教师的工作绩效分析,在11位绩效优秀的外籍教师中,根据在学院/中国工作时间、国籍、教学的专业领域等方面的不同考量,选取6位具有代表性的绩效优秀的外籍教师,作为行为事件访谈对象,其中男性4位,女性2位。 为了避免文化差异而存在的思维定势,并没有事先设定胜任素质词条,而是采用更为开放式的访谈,内容更为宽泛的探讨。访谈结束后,通过对比分析6段不同的访谈录音,摘取具有共性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与凝练,再与胜任素质词条词典进行比对,规范语言表达,形成了包括教育背景、专业素养、教学经验、教学理念、思维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责任心、耐心、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等26条素质要求。

为了进一步验证外籍教师的胜任素质要求,根据上述形成的26条胜任素质要求,设计了中、英文調查问卷,以外籍教师、受教的学生以及与外籍教师合作授课的中方教师为调查对象,收集问卷后分别对教师(包括外籍教师和中方教师)、学生两个层次、三个不同侧面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一) 在学生层面的调查研究

通过学生对学院外籍教师胜任素质能力情况进行了一次不记名问卷调查,涉及2012级、2013级、2014级三届学生,收集有效问卷共计125份。问卷就学生对外籍教师的总体评价,以及26项胜任素质要求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首先,从教学水平、敬业程度、服务意识、与学生的沟通互动这四个比较概括的方面,学生对学院外籍教师的整体情况作了评价,学生反馈如图1所示。

从图1中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外籍教师的整体水平较为满意,教学水平、敬业程度、服务意识、与学生的沟通互动四个方面的总体满意率超过90%,尤其是敬业程度和服务意识,让学生非常满意。总体的不满意率小于5%。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外籍教师具有哪些胜任特征,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学院中,能够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前述所确定的26项胜任素质,在授课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因为学生并不掌握外籍教师的评教结果,只能通过自己对优秀外籍教师的判断,分析他们的共性,是典型的从结果(优秀教师)到原因(个性、特质等)的逆向思维过程。同时,学生作为外籍教师教学效果最直接的评价者,提供的是第一手的资料,因此尤为重要。结果汇总如图2。

图2显示,专业素养、思维能力、教学策略、公平意识、耐心和责任心等胜任素质,在授课学生中显示出极高的关注度。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团队合作能力、服务意识等条目,学生认为并不重要。而对教学经验(包括本国、海外、中国)的评价,多少出乎意外,不过这也体现出现在学生的独立个性和突破精神,经验的移植对他们来说,并不看重。

(二) 在教师层面的调查研究

外籍教师作为本研究的主体对象,对自身的胜任素质思考,与授课学生的角度完全不同,他们的思考,更可能是因为“我具备这些胜任素质”(原因),“因此我能做好这些工作”(结果),即从因到果的正向思维过程。本次研究所涉及的外籍教师限于从事教学工作的纯外籍教师,所以外籍华人和纯科研工作的外籍人士不在研究范围内,外籍教师的样本不是很大,历时近两年,共收集有效问卷68份。

另外,与外籍教师直接或者间接合作的中方教师,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考量外籍教师胜任素质,因此也被列入本次研究的考察对象。样本也是严格限于直接或较密切地与外籍教师合作教学的教师,共收集有效问卷71份。

我们对问卷的选择项进行赋值,“非常重要”设定为5分,“重要”为4分,“比较重要”为3分,“一般”为2分,“不太重要”为1分,“不重要”为0分。根据赋值,分别就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的问卷,对26项胜任素质进行赋值计算,并根据数值的大小进行对应的重要性排序。

(三)对比研究

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的调查结果作对比研究发现,重要性最高的前10项,学生与外籍教师的考量结果重合度达到80%,而学生与中方教师的重合度则仅为50%。若考虑重要性排序的前16项,学生与外籍教师以及中方教师的考量结果重合度则趋于相同,分别为70%和69%,因此,根据调查结果的重要性排序,前16项被选取作为进一步的研究范围,数据结果汇总如图3,其中胜任素质综合为22项。

三个不同侧面,结果高度统一的胜任素质包括:责任心、耐心、公平意识、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策略等。“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外籍教师看来具有相当的重要性,而在学生和中方教师的心目中,还没有达到相应的地位。而“人文素养”这个条目更受到学生的偏爱,在教师层面,特别是在理工科教师的层面,“人文素养”并没有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对学院的认同感”也只是学生从果到因的逆向推测,并没有得到外籍教师层面从因到果的印证。学生层面和中方教师都认为“对教师职业的敬重”是重要的胜任素质,而外籍教师相对较低的重要性赋值,让我们对以职业敬重而著称的西方价值观产生了好奇。访谈发现,他们认为,职业敬重是基本职业素质,而达不到胜任素质的范畴。

四、外籍教师胜任素质模型的建立

胜任素质模型由于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无法断定哪一项素质要求具有绝对的重要性。在不同的高校环境,不同的教育平台,也会对外籍教师的胜任特征需求提出更多的独特性要求。但总体来说,相较于传统的教师素质要求,如教学经验、学术声誉、教育背景等,专业素养、人文素养、教学理念、教学组织能力、思维能力(演绎和归纳)、公平意识、责任心、人际理解能力和耐心等素质要求,会体现出更重要的考量。其实,教学经验、学术声誉、教育背景等,都是相对外显的,能够从个人简历筛查中不难评判,而后述的种种素质要求,恰恰是胜任素质著名的冰山模型中,所隐藏于水面之下的部分,也是建立胜任素质模型的核心。

基于本次研究的数据结果,责任心、耐心、公平意识、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策略、思维能力(演绎与归纳)、乐观自信等胜任素质要求,是调查中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高度统一地凸显出来的,但作为被研究的主体,外籍教师認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是主要的胜任素质之一,值得我们深思。对文化的认同可以引发深层次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更利于绩效的提高,而且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稳定的正向牵引力。虽然我们也倡导文化吸引,但这一点的重要性在外籍教师队伍的引进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这一条目被采用。另外,在教师层面,包括外籍教师和中方教师面对“服务意识”的重要性都给予了较高的赋值,现在的“教师”已经大不同于以往的“先生”,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学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同时也是我们的培养对象,更是我们的“成果”,因此,“服务意识”应成为重要的胜任素质之一。由于中方(包括学生和中方教师)和外方的意见不同,“对教师职业的敬重”是否列入重要的胜任素质,引人深思。虽然“对教师职业的敬重”可认为是一种职业素养,但也是引发认真、敬业工作,创造好的绩效的内驱力,鉴于此,我们确定把这一条列入胜任模型。

鉴于对调查结果的以上分析研究,我们建立的外籍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分为四个维度,16项二级条目,如表1所示。

五、外籍教师胜任素质模型的应用

基于学院外籍教师的情况研究建立的模型,在2016学年的外籍教师选拔和聘用中首先应用,并且对学院外籍师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依据上海交通大学对所开设课程的整体教学评价体系,2014-2015,2015-2016,2016-2017三个学年内,对学院外籍教师所教授的课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图4所示。

学院每学年由外籍教师教授的课程总量大约在60门,在上海交通大学每学年所开设的约2400多门课程中,进入排名前5%的课程,在三个学年中基本持平,约占到外籍教师教授的课程总量的10%。进入排名前50%的课程情况,前两个学年分别为75%和70%,而2016-2017学年的统计值为88%。在最近一个学年,虽然排名最靠前的课程比例并没有很大提升,但从图4这一学年的曲线可以看出,整体峰面积有较大幅度的左移,排位靠后的课程比例显著下降。因此可以说,通过外籍教师胜任模型的应用,在外籍教师的筛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六、小结

本研究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绩效分析,选择绩效优秀的外籍教师进行行为事件访谈,结合胜任素质词条词典,确定相应的胜任素质要求,分别在授课学生、外籍教师以及与外籍教师合作的中方教师三个不同侧面,设计和开展了问卷调查研究,并对三个不同研究对象的调查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外籍教师的胜任力模型,应用于学院外籍教师的筛选和聘用,体现出在外籍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对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外籍教师队伍建设可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人民网.第八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举行[EB/OL].[2017-11-09].http://edu.people.com.cn/n1/2017/1109/c1053-29636150.html.

[2]McClelland 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 (28):1-14.

[3]Spencer L.M.,Spencer S.M.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93:26-32.

[4]汤舒俊.高校教师胜任力的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J].高教探索,2014(6):163-166.

[5]NGUYEN Thai Hoc 等.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河北企业,2016(10):122-124.

(责任编辑 刘第红)

猜你喜欢

胜任力模型中外合作办学
胜任力模型在煤炭销售企业人才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中外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民营企业招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素质结构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基于团队胜任力模型的职业学校班级管理团队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