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年江苏历史高考选修命题特征和复习建议

2018-07-16潘熔生

考试周刊 2018年61期

摘 要:江苏省历史学科新课程高考已历十年,试卷的结构、模式、理念等都已经趋于稳定。只有了解当下高考历史试卷的命题特征才能对我们的教学有所帮助。本文就近三年以来江苏高考历史卷选修内容的考查谈一谈命题的特点和针对性的复习建议,希望能够对我们广大教师在历史选修内容的教学上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考选修;命题特征;复习建议

江苏省新课程高考自2008年以来已经快10年了,试卷的结构、模式、特点、理念虽早已定型,但也在悄悄“变脸”,正在向新的高考模式转型。2014年随着核心素养的首次提出,近年来的高考也越来越体现出核心素养的诉求,下面就近三年江苏高考历史卷选修内容的考查来谈一谈命题的特点和有针对性的一些复习建议。

一、 特点评析

(一) 考查内容都是主干知识且难度适中

近三年选修考查的内容基本都是主干知识,没有出现偏题和怪题。比如2015年改革史考查的是明治维新的重点内容文明开化。人物史则考查了唐太宗的为君之道。2016年考查了农奴制改革的弊端及其原因。人物史则考查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2017年改革史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重点是民族融合。人物史考查了华盛顿对制宪会议的作用及对华盛顿的评价。同时,考查难度适中,比较平稳,这对于我们的复习比较有利。

(二) 考查形式由点及面

非选择题基本没有大纵深、高概括的试题设计,采用的几乎都是小切口,即“以小见大”的命题手法。比如2015年改革史以文明开化为切入点来考查明治维新。2016年人物史以《本草纲目》为切入点来考查李时珍。所谓“一叶知秋”这种命题方式很有特色。

(三) 语言表述简洁且利于阅读

试卷的功能是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便于高校选拔人才,准确地表达考查意图无疑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命题人行文时尽量简洁平易,以减少阅读障碍。这一点在近三年高考选修内容材料的选择和编制上体现得较为明显。2015年和2016年的高考选修的考查都是三段材料,2017年则是两段材料,阅读量都不大,大部分都是通俗易懂,唯一有古文材料的内容是2015年对于唐太宗的考查,但命题人对材料作了合理且简洁的摘编,从而降低了阅读难度。同时问题的设置也是言简意赅且能充分表达命题人的意图,比如2016年概括指出李时珍从事药物研究的特点,2017年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等等。标准答案的编制也是力求高度概括、简洁明了、短小精炼。

(四) 考查内容高于教材而不脱离教材

近年来,不拘泥于教材,淡化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当前高考历史命题的常规做法。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脱教材”试题大行其道,特别是作为非选择题的选修内容更是如此。

其实也不奇怪,江苏高考采用的都是新材料、新情境,很多材料还采纳了学术界的内容,由于教材版本不同,利用教材内容作为材料来命题几乎不可能。但无论采用何种在我们看来似乎高于教材的史料来命制试题,其考查点都不会超出考试说明的范围,标准答案要么可以在试题材料中概括提炼得出,要么会在教材之中,纵然不是教材中的原话,但也是教材中所隐含的信息,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提炼总结得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比如2015年改革史考查的第一问: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该题由材料一中的信息“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即可得出“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众人趋之若鹜”即可得出“国民竞相效仿”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可以得出“学习西方”表面化的结论。这些标准答案都可以在试题材料中概括提炼得出。

比如2016年人物史考查的第一问中,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本草纲目》的优点。该问直接依据教材知识就可作答。

再比如2017年改革史考查的第一問: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回答即可;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是作为教学重点来对待的。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而该结论在我们的教材内容中其实是非常明显的。人民版改革史第35页,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框的内容中,有这样的原话:“……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也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这些优秀的文明成果与中原文化融合后,也成了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句话我们即可得出民族融合是相互的,汉族也向少数民族学习。总之近三年选修内容的考查都是符合考查内容高于教材而不脱离教材这一原则的,未出现明显脱离教材的题目,这里就不再举例。所以省历史教研员刘克明曾说过:淡化试题与教材的直接关系是高考命题发展趋势,淡化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不等于完全脱离教科书,高考命题与教科书之间应有一个合适的依存关系。

(五) 命题由能力立意逐渐迈向素养立意

新课改以来,高考试卷经历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现在则越来越体现出了素养立意。当然高考是人才选拔性考试,能力立意必不可少。近三年的选修考查中,无非是考查了这四种能力:A寻找材料有效信息答题的能力(2105年改革史第一题和第三题,人物史第一题,2016年人物史第一题的第一小问,2017年改革史的第二题);B寻找有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答题的能力(2015年改革史第二题,人物史第二题,2016年改革史第一题和第二题,人物史第一题的第二小问和第二题,2017年改革史的第一题,人物史的第一题和第二题);C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评述的能力(2015年人物史的第三题,2017年改革史的第三题);D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2016年改革史第三题)。这四种能力的考查在设问时也是按照能级的不同进行了合理的编排,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学生解答时没有突兀的感觉,能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进行准确筛选。

随着2014年教育部出臺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特别强调它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是新一轮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和导航仪。高考试卷的命制也逐渐迈向素养立意,近年来的高考选修考查也符合这一趋势。2015年改革史两段材料所表述的内容在时间上前后有16年的差距,体现时空观念的差异,在这16年内,日本逐渐由盲目向西方学习开始进行反思和理性对待。2015年人物史的考查,则提到了帝王个人品质对治世局面的重要性。2016年人物史考查李时珍则是向古代医学和医学家致敬,体现出医学对于国家和人类的重要性。2017年孝文帝改革的考查弘扬了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的价值观,对于华盛顿的考查则突出反映了华盛顿服务国家、造福社会的家国情怀。这类以核心素养立意的考查,是近年来江苏高考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也是今后出题的趋势之一。

(六) 命题背后的社会热点因素

历史的基本功能是服务于社会现实的需要。那么高考历史试题在命制时也必然会考虑社会热点的存在。2015年改革史对于明治维新的考查,选择了文明开化作为考点,其设问和答案无不暗含了习总书记弘扬传统文化和理性辩证地看待中外文化的观点。2016年改革史对于农奴制的考查实际也表达了对农民的关注,隐含了当代中国扶贫攻坚和改革要惠及人民、关注民生的长效热点。人物史考查李时珍与“青蒿素之母”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有关。2017年考查孝文帝改革,重点是民族文化交融,这也和当代中国强调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和谐社会有关。

二、 几点建议

(一) 要重视教材并用好教材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利用导学案教学,这对于学生的教学无疑是有利的,但也出现了个别极端化的现象,比如忽视教材,不用教材,上课就以导学案为唯一的依据和载体,学生上完课教材还是崭新如初,更有甚者在高一起始年级就已经如此了,这种现象非常危险,因为我们江苏高考卷的特点就是考查内容高于教材而不脱离教材,这就显示出教材的重要性,同时,高考材料题特别注重考查阅读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归纳,提炼和总结信息的能力,而教材恰恰是可供我们阅读和总结的文字材料,所以我们无论何时都要以教材为纲,利用教材并用好教材,特别是处理好教材和导学案的关系尤为重要。当然教材有不同的版本,我们教师最好不同版本的教材都要看一看,找出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表述是否有差异,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二) 要加强基础性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学习

高考试题特别注重主干知识和基础史实的考查,而且是紧扣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夯实基础性知识并加强主干知识。针对选修内容,我们在讲改革史的时候一定要讲清楚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影响、成败原因、规律认识和评价等;在讲人物史的时候一定要讲清楚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影响,并对其作出评价。这些都是基础和主干知识,都是高考的常考内容。

同时,非选择题采用的几乎都是小切口,即以小见大的命题手法。这就要求我们在讲授具体的考点时也要力求详细,把它讲清楚。比如2015年改革史考查了明治维新改革内容之一,文明开化,通过该题我们知道在讲授文明开化时,不仅要讲出文明开化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还要总结其特征以及日本人对待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态度及其变化(书本材料有限,可适当补充课外材料来阐述)。

(三) 注意选修和必修之间的联系

历史选修内容和必修内容之间不是割裂的,虽然分属不同模块但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在复习时要有意识地去注意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完整的认识,这对我们的历史教学很有必要,高考命题时也会将选修和必修进行适当的关联。比如2017年改革史对华盛顿的考查,第一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给出的答案有三点: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这三点在选修教材中虽有所涉及,但并不明确,反而在必修教材中却有明确的表述。必修一模块第125页《美国1787年宪法》从“邦联”到“联邦”这一框中,有如下表述:……可见,中央已集中了财政、外交和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权力……这既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又使这个新国家有可能维持足够的权威和军队来维护国内的统治秩序……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由此可见加强选修和必修之间的联系很有必要。

加强选修和必修之间的联系,是引导学生形成通史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与历史认知的需要。在选修改革史模块中与必修联系密切的专题有梭伦改革、商鞅变法、欧洲宗教改革、戊戌变法。选修人物史模块与必修联系密切的更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四) 关注社会热点

近三年高考选修题的考查很多都暗含了当今社会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上文已经做过分析),注重将现实热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结合,强调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突出历史学科的现实性和社会教育功能,借鉴历史实践中的经验与智慧去理解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关注社会热点,需要关注一些长效热点,如民本与民生思想、改革开放问题、和谐社会问题、民主法治建设问题、祖国统一与两岸和平发展问题、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崛起、近代化问题、民族团结和复兴、制度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当然还需要关注前两年和当年发生的时政社会热点,比如2016年的“全面二孩时代”、G20峰会首次在中国召开、军队改革、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等。当然我们对于热点的关注也不能仅仅是关注,我们要试着找到热点与考点之间的联系,比如“全面二孩”可以联系到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以及制度创新,G20峰会可以和经济全球化之间取得联系,至于十九大,那更是可以和很多考点进行联系了。

总之,希望我们广大历史教师能够重视历史学科的选修内容,多研究和挖掘选修内容和选修考试的特点,坚信选修也能做出大文章。

作者简介:潘熔生,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镇江市,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