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能力培养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18-07-16刘宪梅

考试周刊 2018年61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阅读能力小学生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把语文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上。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抓住新课程的有利条件,进行语文课堂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其中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获得自己的独特感悟,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生;思维;语文素养;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授课过程中,教学目标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素养。这不仅需要学生知识的日常积累,还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但是想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是俯仰之间实现的,需要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教育、重视细节教育,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注重积累 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语文学习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关键期。因此,提高小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内在要求。”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强化学生的语用能力。在湘教版《小塘春色》授课时,笔者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抓住文本的整体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可以概括小塘景色的词语。学生们纷纷找到“旖旎明媚”这个词语时,教师需要引导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记忆库,发挥想象力,试着把旖旎明媚这个词语所表现出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们认识到“旖旎明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风景鲜明柔美、婀娜多姿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哪种美?通过这样的描述,学生对这个词语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感触,印象非常深刻。

在这个课堂实录中,教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既积累了语言文字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能力,实现了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双重提升。

二、 以读促悟 积淀学生语文素养

课本、学生和教师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依靠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是要按照“以阅读为基础,以阅读促领悟”这一原则进行教学设计。授课过程中,教师选出重点词句让学生反复阅读,步步深入,从而让学生领悟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从而在阅读中提高感知能力,培养语感,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

在教学《小塘春色》这篇课文时,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小塘旖旎明媚的春色,画出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句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感情。”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并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回归课文寻找重点语句,而是让学生选择默读,对读,大声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增强语感。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出一些小塘的美景,配些音乐,让学生在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在阅读过程中,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句,并反复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学生在自读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轻松的阅读环境,让学生自由阅读,有目的地去领悟文章内容,深刻体会文章中心思想,从而实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在小学教学中。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寻找到文本的重点词句;拓展学生思维,发散想象能力,理解文章主旨,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阅读,想象文章所描绘大概景象,并对其进行感悟。而感悟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延伸拓展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小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好奇心都很重,这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关键点,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辅助者。教师在辅助学生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在《小塘春色》这篇文章的语言描绘中,作者把小塘的春色描写的如诗书画,面对这样的文字,我们想问“夏天、秋天或者冬天的小塘也是如此美丽吗?除了小塘之外你还能想到哪些这样美丽的景色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讨论。说一说在自己心目中还有哪些这样美丽的景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習情绪不断高涨,有许多学生开始在课堂上和大家探讨自己心中美丽的景色。看见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可以再次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中春天的小塘,让学生回忆作者在描写春天的小塘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来描写小塘春色的,教师给予一定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问题拓展,开阔视野、深入思想。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发散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不断深入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转变曾经的应试观念和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应该提倡和鼓励学生多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积极发散思维、勇于实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摆脱文本的束缚,转变老式观念,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加强语文教学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四、 结语

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从低到高不断进步的过程。从其内在看来,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综合素养就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所以教师应该多多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也是转变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必要手段。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所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有知识的人,还是培养具有人文涵养,独立思考和有创造力的人。传统教育则仅仅看重知识培养,分数的高低,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格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成一个人格等各方面健全的人。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在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勤思考、多提问的好习惯,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为提高语文素养埋下有利的种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多思考,勤钻研,寻找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关注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袁允娟.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J].广西:广西教育学会,2016.

[2]沈卫东,.以读促悟,积淀小学语文素养[J].内蒙古:文理导航,2013.

作者简介:刘宪梅,湖南省邵阳市,湖南省洞口县高沙镇茶铺完小。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阅读能力小学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