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鉴赏素养的培养

2018-07-16黄丽丽

考试周刊 2018年61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感受文章的中心内容,理解作品的表现手法,进行个性化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鉴赏素养;语文教学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高中学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在学习中感受审美过程,从而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所谓“鉴赏能力”,就是对作品进行感知,学会欣赏作品语言,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整个鉴赏活动中有三个主要因素起重要作用,即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 感受力培养

在鉴赏的初始阶段,起作用的心理能力是感受,要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就要加强对作品语言信息的感知训练。如读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第十七首)的诗句,普通知觉会认为是无法诠解的诞说,而审美知觉就能够透过这种夸张的、匪夷所思的奇句,感受到作者实堪同情的长叹疾呼,并进而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看来,审美知觉有一种积极的选择成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要注重多个方面的训练,例如,可以从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怎样的深入理解作品等,从各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种过程,是对客观法则、理性教条、功利欲求、社会压力以及自身局限的超越。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说:“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品中表现的意境,对于生活语言来说是望尘莫及的,实质上,这“更多的内容”已成为文学作品中最重要、最富于生命力的交际手段了,例如,高考测试语言材料里的“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等等,当然,就其形式而言,理解的基础远不在这里,有的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远远突破了语法程式,如普希金詩中的“哀愁的白雪”、《静静的顿河》中的“冰冷的太阳”、《子夜》中的“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等,已将语言全部纳入了自己的艺术逻辑,语法对其已较多地丧失了约束力。

二、 想象力培养

想象力的培养在文学创作以及鉴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缺乏想象力,就不能够很好地阅读文学作品,头脑中不能把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无法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能使一切片段的事物变为完全的整体,使缺陷世界变为完美世界;它使一切事物都完整化,甚至也使无限的、无所不包的宇宙变得完整”。例如,鉴赏柳宗元的《江雪》时,就可以领悟那漫天的大需正是诗人超尘脱俗、洁白无瑕的人格的象狂,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怆;鉴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时,心理上便会产生自怜情绪和人在宇宙时空存在中不由自主地“震惊”,并进而产生一种所谓的“生命共感”的审美效应。当然,想象力的培养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让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那就要让学生积累丰厚的“表象”基础,否则,想象终究是苍白无力的,就没办法真正体会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真谛的,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展开想象时,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透过文字看到图画,让学生走近作者内心,与文本对话,要有一个兴奋点和情感导引的问题,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英国人常说“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雷特”我们也常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这些尽管表明因鉴赏者不同所产生的审美差异,但其中也有兴趣和情感的引导问题。所以,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实践中,可以用以下两个方法切入:

(一) 我们的教材编排贴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扩大阅读视野,从而丰高其知识经验。

(二) 净化和陶冶学生的内在情感,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目视其文,耳聆其音,意在其境,心同其情”。没有美好的情感,也就投有美好的想象随着情感的波动,想象并不是记忆机制地对经验的复现,而是按照自己的情感模式对学生的感情进行有意的引导和培养,学生既可以把自己想象成端方的君子,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邪恶的小人。

三、 理解力培养

感受在鉴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仅停留其上也不能完成对作品的鉴赏,理解力是阅读鉴赏最核心的能力,即语句、段落、章节的理解,又能从作品的内容和题材及意义进一步理解,深入全面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鉴赏活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如李商隐《泪》诗中的“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的诗句,如果鉴赏者不了解汉朝的长巷,屈原的放黜,就会如堕五里雾中;再如毛泽东的“斑竹一枝千滴泪”的诗句,如果学生没能了解娥皇、女英哭舜帝的故事,就会莫名其妙,对“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这样的表述也不敢置其可否了,正如德国美学家费肖尔说的那段名言:“像一块糖溶解在一杯水里一样,在水的每一个分子里它都存在着,活动着,可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糖块却再也找不到了。”可见,其已深深地流淌在民族文化的血管里,是一个民族特有的东西,要了解它,就必须了解这个民族,一旦了解了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就能体会到其中的感情模式。如“梁祝扑坟化蝶”,蝴蝶成了中国文化中一种美丽、自由、亲俦的文化符号,可据昆虫学家说,百分之九十的蝴蝶都是害虫;癞蛤蟆是“益虫”,可让梁祝幻化为这一对“益虫”爬出坟外,想来谁都不会认同的。明乎此,我们便可揣摩到中国文化里的“春花”“秋月”,西方文明中的“玫瑰”与“夜莺”在作品中的一般含义了,这种对应,似乎是无意识的、偶然的,实际上却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达到的一种自我意识,属于民族文化积淀的范畴。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与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高中的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引起高度重视,还要注意厚积阅读、知识、经验等。学会广泛地观察、认识生活,体会生活,更要注意读写结合、学用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语文学刊,2005(8).

[2]侯圆圆.高职文学鉴赏教学片论[J].文学教育(下);2011(11).

作者简介:黄丽丽,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华侨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