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史传类”文言文选文的特点概括

2018-07-16戴文锦

考试周刊 2018年61期
关键词:概括案例

摘 要:高考试卷所选的“史传类”文言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内容却包容万象,它具有叙事类文章的所有特点,本文概括了高考文言文选文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史传类;选文的特点;案例;概括

全国语文高考新课标Ⅰ卷、Ⅱ卷、Ⅲ卷的文言文阅读,选文是“史传类”文言文,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高考试卷所选的“史传类”文言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内容却包容万象,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具有叙事类文章的所有特点。我通过对2016年全国高考Ⅰ卷中文言文选文的研究,概括了高考文言文选文的一些特点,现在整编成文,与广大的师生共享。

一、 时空的变迁穿越

時空的变迁穿越,是指选文出现的时间是变化迁移的,传主活动的空间位置也是移动跳跃的,这是因为传主的生活轨迹以及所处环境始终在发展变化。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宋史·曾公亮传》,记叙了传主曾公亮一生的诸多事迹,文章写他刚中进士时,“知会稽县”,到会稽县任知府,主持政事,会稽是他迈入官场的第一站;后来他还“知郑州”,到郑州主持政事;英宗继位时,他又来到京师做高官;熙宁二年,他又到河阳三城当节度使,第二年,又“起任判永兴军”;最后他又回到京师,当太傅。选文描写了曾公亮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地域任职的所作所为,短短的选文,随着时空的穿梭,呈现出传主精彩独特的人生轨迹。

二、 人物的纷至沓来

高考文言文选段出现的人物形象是形形色色的。除了传主这个主要人物外,还有许多次要人物,人物形象可谓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的文言文阅读,除了描写主要人物传主曾公亮的事迹外,还有许多的次要人物粉墨登场。在会稽时的“老百姓”,在郑州时的“使者”,商量立皇储事宜的“韩琦”,处理边患的雄州“赵滋”,骄横无礼的“辽国使者”,临丧悼哭的“皇帝”,致力于改革的“王安石”,私下责备他的“苏轼”。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次要人物,与传主互为交集,相互映衬,共同展示了传主辉煌而传奇的一生。

三、 官职的升迁任免

高考文言文选文传主的官职也是在不断调整的。时而升官,时而降职,时而调动,时而免职。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的传主曾公亮,他为官的经历是这样的:会稽知府,郑州知府,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兼任户部尚书,司空兼侍中,河阳节度使,判永兴军,太傅。曾公亮的为官轨迹还是比较清晰的,可谓平步青云,起伏不是很大,而有的文言文选文中的传主,命运多舛,官运不顺,官职的变化起伏很大,演绎了一场场宦海浮沉的悲喜剧。

四、 事件的详略主次

高考文言文选文一般描写了传主错综复杂的传奇一生,记叙的事件通常有八到十件,这些事件有详有略,有大有小,有主有次,组合得当,尽情演绎着传主精彩绝伦的人生。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的文言文阅读,一共描写了和传主曾公亮有关的十件事情:1. 建斗门,治水患;

2. 治州严,无盗贼;

3. 熟宪制,定大计;

4. 明法令,持公正;

5. 平边患,有远见;

6. 屈辽使,显国威;

7. 去世后,皇上哭;

8. 性吝啬,家产多;

9. 助安石,谋私利;

10. 苏轼责,世人讥。这十个事件,作者所使用的笔墨不是一样的,其中的第二、第四、第五、第九件事是详写,故事情节比较具体完整,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而其他几个事件就描写得简略,只是简单介绍事件的概况。事件的详略主次结合,是史传类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五、 事例的正反穿插

高考文言文选文记叙的八到十件事例,叙述的角度有正有反,因此事例的性质也有正有反。有的例子是从正面的角度来表述,属正面实例,突出传主的丰功伟绩;有的例子是从反面的角度来表述,属反面实例,揭示传主的缺点错误,正例与反例的结合,让传主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加丰富多彩。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的文言文阅读,描写了与传主曾公亮有关的十件事情,其中的第一到第七个事例是正例,赞美传主的,而第八、第九、第十事例是反例,批评传主的。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传主有些缺点,更符合客观实际。

六、 描写的方法多样

高考文言文选文列举的几个事例,描写的方法也是有变化的。有的例子采用直接描写,有的例子采用间接描写。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的文言文阅读,十个事例,其中第七个例子“去世后,皇上哭”,第十个例子“苏轼责,世人讥”,是属于间接描写,第七个例子侧面衬托皇帝对传主的尊重,第十个例子侧面衬托世人对传主的不满。而第一到第六个例子都属于直接描写,正面突出传主的高大形象。

七、 表达的方式多种

全国高考的文言文选文文体属于人物传记,语言表达的方式主要以记叙为主,当然,也兼有其他的表达方式,比如描写、议论、抒情等。记叙是对人物的经历所作的述说和交代,是传记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方式。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的文言文阅读,有关传主曾公亮身世的陈述、官职的变迁和十个典型事例,都是记叙的文字。十个事例中,第二、四、五、六个事例还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曾公亮的言辞来塑造其高大的形象。文中也有个别句子,如“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这句话属于议论的文字,是作者对曾公亮的评价。

八、 选文的出处不一

全国高考文言文选文出处很不确定。2017年全国Ⅰ卷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全国Ⅱ卷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全国Ⅲ卷节选自《宋史·许将传》,2016年全国Ⅰ卷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全国Ⅱ卷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全国Ⅲ卷节选自《明史·傅珪传》,2015全国Ⅰ卷节选自《宋史·孙傅传》,全国Ⅱ卷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通过以上的统计,出自《宋史》的次数比较多,但这并不能说明今后高考选文还会更多地选自《宋史》,其实高考文言文的选文出自哪里并不重要,广大的学生只要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对高考文言文试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简介:戴文锦,福建省三明市,三明市大田县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概括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案例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