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励性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018-07-16周锦花

考试周刊 2018年61期
关键词:作用兴趣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语言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行之有效的激励性语言能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励性语言使用方便,效果明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运用激励性语言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实现语文高效课堂。

关键词:激励性语言;作用;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评价方法也应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激励性语言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是新课改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内容。运用语言性激励评价较为方便,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激励性语言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课堂上,老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好”与“不好”的判断,而是要巧妙地运用各种评价方式,特别是要灵活地运用激励的方法,使学生健康地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多激励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使用激励性语言,不断地为学生“充气”,为实现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激励性语言有哪些作用呢?

一、 激励性语言能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长者,手持戒尺,高高在上,课堂气氛紧张。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敬畏心理,学习态度被动,学习兴趣缺乏,师生关系不和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孩子,表扬比批评更有效。特别是小学生更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并在教师有效激励后,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对于优秀的孩子,我这样激励,如:“你提的问题很独特,你真是个小小思想家!”“你跟老师想到一块儿了,真是老师的知己呀!”“你写得真好!真是个优秀的小作家!”孩子们在学习中得到肯定,他们的思维更活跃,思维中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孩子们渴望求知的神情溢于脸上。更重要的是孩子得到认可,心情愉悦,感受到老师的亲切与和蔼,因此也更敬佩教师,喜欢与老师亲近,喜欢跟老师说心里话,喜欢与老师交朋友。对于学困生,教师的表扬、鼓励更会带给给孩子成功的希望,学习的信心,如:“请你再认真思考一下,就一定能回答正确了哦!”“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努力学习的!加油!”教师激励了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自由宽松的空间里可与老师、同学进行心灵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师生间的关系才会民主、平等、和谐。学生才会认真学习,课堂才会有效率可言。

二、 激励性语言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语言,作为师生交流的工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一些听似平常的亲切话语,却往往是课堂的生命,是孩子们的阳光、雨露,会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和主动参与的动力,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比如,有一天上语文课,孩子们读书声音小,没激情。我见势说:“今天的天气特别的好,孩子们的精神也特别的棒,老师也特别有兴致,我有个愿望,非常想听到孩子们响亮的,流利的,有感情的读书声,因为老师觉得琅琅的读书声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不知道孩子们是否愿意帮助老师实现这个愿望?”相信教师这样的表述之后,听到的必定是最令人满意、最富有激情的朗读声。连平时最不愿读书的孩子也都能开口朗读了,而且声音竟然是最响亮的,也是最投入的。课堂提问的时候,如果一个同学起来回答问题突然语塞了,我就不失时机地说:“今天李彬同学很勇敢,声音也比以前洪亮了,真为你感到高兴!老师相信你再认真想想一定会回答得更好的。”这样的评价之后,不仅这个孩子自信心更强了,在课堂上的表现更积极了,对语文课堂也更感兴趣了,同时以点带面,激发了全班孩子对语文课堂的兴趣。类似这种激励,起点低,评价勤,目标小,反馈快,学生最喜欢,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激发孩子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后,我让孩子们学习本文的写法,抓住植物的形状特点来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刚开始时,我没有及时语言激励,大部分孩子态度冷淡,不想动笔,有的耷拉着脑袋,有的伏在桌面上,有的口中念念有词。见此情景,我急忙使用激励这把“武器”。“孩子们,请再读课文,并回忆自己平时喜欢哪种植物,他们有哪些特点?小组可以互相讨论,我相信聪明的孩子们一定会写出让大家赏心悦目的好文章的!”接下来,同学们在我的再次激勵下,在同伴之间的帮助下,孩子们充满激情,动起笔来。可见,语言激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三、 激励性语言能激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单方进行知识的讲授、灌输,甚至给学生指定阅读和学习的内容。学生只能规规矩矩,被动地接受知识,无从想象,禁锢思维。而现在的新式教学,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学习活动,激发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知,去体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如,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当讲到蔷薇花得到萨沙的保护时,我激励孩子们想象“当蔷薇花受到了萨沙的保护,它有哪些心里话要说?”引导孩子们进入角色,进行想象说话,增强情感体验。孩子们纷纷举手说出蔷薇花受保护后的心情。激发孩子们自觉承担起保护弱小的责任,并以此为乐。教师也可以激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练习写话,拓展延伸。如学习《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后,我再让孩子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激励他们用心感悟,发挥想象,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此外,一些课文学完后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鼓励孩子们演一演,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实践证明,激励性语言能激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 激励性语言能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鼓励是教育的法宝,是宝贵的润滑剂,我在课堂上总是从始至终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如:在学习《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时,上课伊始,我就让孩子们跟我一起板书课题,并鼓励他们读课题后提出心中的疑问,孩子们纷纷举手,提出“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云雀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等问题,然后激励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好好读课文,相信一定会寻找到答案自己解决问题的。当孩子们解决问题后再加以鼓励——“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想,会说,进步真大。”“孩子们渴求知识,认真读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深深地感动了老师。”这种评价简便、有效,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激励能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碰撞,并使火花蔓延,照亮整个班级,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激励性语言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是多么的明显!

五、 激励性语言能提高学生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度,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内化、吸收,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提升能力。而且,教师的激励,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促进学生之间知识结构的互通,并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激励性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激励性的语言,它营造了和谐的氛围,改善了师生关系,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激发了想象,培养了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带来了语文课堂的新变化。学生从原来的不会说、不敢说,不想说,到现在的会说、敢说、想说;从原来的被动学习,到现在的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查资料、阅读、讨论等途径,自己解决问题,无不体现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激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健康、全面的發展。为此,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多使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以求实现高效课堂。但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没有真正得到普遍的使用,传统评价方法仍在大范围使用,一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评价方法还存在较大的误区,如何让教师善于运用激励性语言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小学语文课改深化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2]周弘.孩子别怕[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周锦花,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作用兴趣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