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微专题习题串串出高效的物理复习课堂

2018-06-28刘成金

考试周刊 2018年58期
关键词:高效复习微专题物理课堂

摘要:随着新高考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高考注重“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的考查。学生的物理的思维能力往往是老师讲不透的,让学生多思考、多练思维才是有效的复习。本文针对高中物理微专题习题串复习课堂的建构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微专题;习题串;高效复习;物理课堂

高考试题是能力立意,着重于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与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是老师讲不透的,让学生多思考、多练思维才是有效的复习。在高考复习时,会出现许多能力要求高的题目,学生学科思维能力不足,解决起来就会非常困难。并且同一类物理题目问题往往灵活多变,教师讲解费时费力。

一、 微专题习题串的教学尝试

微专题习题串,是对一个重点难点的问题设置的微专题。习题串是从典型例题出发,以知识方法为主线,变式出一系列的习题。习题串尽可能地保留典型例题的情景,以节省审题时间,提高效率。习题串尽可能地覆盖到这类难点所考查的常见问题与题型。

示例一:板块模型

例题:(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25)一长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块;在木板右方有一墙壁,木板右端与墙壁的距离为4.5m,如图(a)所示。t=0时刻开始,小物块与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运动,直至t=1s时木板与墙壁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运动过程中小物块始终未离开木板。已知碰撞后1s时间内小物块的vt图线如图(b)所示。木板的质量是小物块质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10m/s2。求:(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及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2)木板的最小长度;(3)木板右端离墙壁的最终距离。

图(a)

图(b)

(一) 题型分析

本题是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25题,是一道典型的板块模型题,考查了主干知识,注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1. 在vt图像中隐藏了关键信息。2. 题目信息多样化,物理过程复杂,过程分析能力要求高,隐藏了一些关键状态、临界条件的判断。3. 过程较多,数学计算能力要求也较高。

(二) 板块模型解题策略

这是一道关于两个物体运动关系的连接体问题。此类问题考查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难度高,试题选拔功能强,体现了高考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这类问题的解题策略是:1. 采用隔离法,对两个物体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两个物体各自的加速度。2. 结合受力情况,对两个物体进行运动分析与过程分析。3. 抓住两个运动的联系:两个物体运动的位移关系与时间关系。4. 注意临界情况的分析,如两物体共速之后的运动。

(三) 板块模型习题串设计

例题:如图所示,一质量为2m的物块A放在木板的最左端,木板B质量为m,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重力加速度为g。现给A一个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求:(1)为了使物块不从木板上滑出,木板的至少要多长;(2)木板最终的位移;(3)若一开始只给B一个水平向左的初速度v0,上述两问的解答又如何?

变式1:若给A一个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同时给B一个水平向左的初速度v0,求:(1)为了使物块不从木板上滑出,木板的至少要多长;(2)木板最终的位移。

变式2:如图所示,一质量为2m的物块A放在木板B的最左端,木板B、C的长度为L,质量为m。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C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重力加速度为g。现给A一个水平向右的初速度,物块最终停在C板的中点上,求:物块的初速度v0的大小。

变式3:如图所示,一质量为2m的物块A静止放在木板的最左端,木板B质量为m,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重力加速度为g。现给B一个水平向左的力F,求:(1)A、B两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2)若地面光滑,施加的力与时间的关系是:F=kt,试画出A、B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并大致画出物块A的vt图像;(3)若一开始是只给A一个水平向右的力F,上述两问的解答又如何?

变式4:如图所示,一质量为2m的物块A静止放在木板的最左端,木板B质量为m,长度为L。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A、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2。重力加速度为g。现给B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恒力F=5μmg,求:(1)A经多长时间脱离木板;(2)物块A最终的位移;(3)若B板的厚度为h,求A落地时与B的距离;(4)为了使A不脱离木板,恒力F作用的最长时间是多少。

变式5:如图所示,一质量为2m的物块A静止放在木板的最左端,木板B质量为m。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重力加速度为g。现给B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恒力F,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若木板足够长,求:物块A在B板上发生的位移。

(四) 总结与反思

滑块滑板类问题中的应用问题实质是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等知识的综合问题,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求解时应先仔细审题,清楚题目的含义、分析清楚每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运动情况。应准确求出各物体在各运动过程的加速度(注意两过程的连接处加速度可能突变),找出物体之间的位移(路程)关系或速度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

二、 微专题习题串的教学设计

微专题习题串的教学设计,要突出解题能力的训练,突出解决一类疑难问题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串通方法,串活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物理的科学素养,让学生能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示例二:带电粒子在磁场运动的临界与极值问题——旋转圆

例题:如图,在一水平放置的平板MN上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许多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以相同的速率v沿位于纸面内的各个方向,由小孔O射入磁场区域,不计重力,不计粒子间的相互影响。下列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带电粒子可能经过的区域,其中R=mv/qB。哪个图是正确的()

变式1:若把上题的匀强磁场区域改为宽度为d的双边界磁场,2R>d>R,试通过作图求出AB板上可能被粒子打中的区域的长度。

变式2:若把匀强磁场区域改为一个的圆形,且圆的半径r与粒子运动的半径R相等,试通过作图证明各个粒子从区域射出时速度方向是平行的。

变式3:如图所示,若只有左半边有帶电粒子射入,要让粒子最后平行射出区域,求磁场区域的最小面积。

变式4;若磁场区域改为一个圆形,且圆的半径r是粒子运动的半径R的一半,求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最长时间。

总结与反思:带电粒子在磁场运动的临界与极值问题的两个常见的变化:入射角度范围变化与磁场区域的变化,如区域还可以变为三角形、四边形等等。微专题习题串的设计应该抓住以下几点:1. 知识方法不变:通过旋转动态圆找到边界条件,利用圆周运动的知识,结合几何关系求解。2. 通过设计的习题串,让学生在多变的情景中学会以不变应万变,串通方法能力,串活学生思维。3. 通过设计的习题串,覆盖这类难点所考查的常见问题与题型,节省了学生审题、重复运算的时间,使复习课堂变得有效,高效。

三、 结语

我们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重点要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这一点是教学中最重要、最值得研究的,尤其是新课程教学。我们要做好教研工作,真正让教研起到作用,多研究高考试题,善于思考,从中获得物理的真谛,明确物理教学的用力点。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在题目的精与变上下功夫,不以量而以质取胜。让我们的研究,落实在我们的课堂,真正建立一个有效、实效、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姜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5(13/14):31-34.

[2]姜钢.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6-10-11.

作者简介:

刘成金,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高效复习微专题物理课堂
化学“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物理课堂需要“三笑”
物理课堂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中考数学高效复习的分析和探究
高考语文复习微专题设计的原则
“微专题”引领高效数学复习的思考
基于生本教育的教材处理与重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