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牢记 领悟 激发

2018-06-26李映丹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音韵古诗诗人

李映丹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特别是小学语文新课标准中的古诗,都是历代名篇,流传千古的。它们不仅有丰富的内涵、高水平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还具有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的特点。学习古诗,对于传承优秀文化,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警策着我们。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都是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或者利用音乐欣赏古诗,然后一味地让学生朗读直至背诵。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却得不到培养,学生又怎么可能在朗读中发现诗中的美呢?我认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在这里,我浅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一、借工具扫障碍初感知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味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由于学生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所以我们要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要求其咬文嚼字,这样才不会泯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面对一首新的古诗,首先要默读,找出疑难字词,通过查字典或教辅资料,扫除阅读障碍,这是“读”的首要条件。如“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浥”,“青箬笠,绿蓑衣”的“箬”“笠”“蓑”等。这些字词,学生一般没有接触过,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要先认其形,知其音,晓其意。然后要根据不同古诗的特点和不同的学习任务初读古诗,感知其中的意象。

二、反复读细品味感美境

这一阶段应以读为本,反复地品读,凝神专注地将日常的意识状态转变成审美状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具体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在细细品读中获得启发。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是需要倾吐的。可以说在阅读和倾吐互相作用下才能更好地吸收。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毫无疑问,学生必须拥有这种自主性。

文学作品离不开一定的时代。所以,在品读之初,要了解与作品有关的文化背景等;在此基础上,要抓住作品中最感人的部分、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出诗中的美境。如宋代诗人朱熹的《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个“等闲”,一个“万紫千红”,点出作者不费劲就找到美丽的春天;再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里边的“孤帆远影”和“唯见”都突出了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和“无”,突出了朋友间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对友人西出阳关之后的无比关心。还有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其中的“淡妆”“浓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作者试想若把西湖比作漂亮的西施,则无论素妆或是浓妆都是那样的娇娆,那样的美丽。

三、赏思读讲节奏悟音韵

每一首古诗,它都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古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应在学生意读全诗后,通过欣赏范读,让学生闭眼遐想,与诗人产生共鸣,深切体味诗中的含蓄,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如《春晓》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欣喜之情,同时“风雨”与“花落”,也有某种人生的感情。清新自然之中,流露着留春、惜春的淡淡的叹惋。因此,在朗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春眠,是坦然舒适的感受,平起,“眠”字比“春”字稍强,稍长。(2)不觉晓,有朦胧感,不知不觉天就亮起来了。由睡而醒的轻松自如。语速较快,稍扬。(3)处处,四周的树上、空中,传来鸟鸣,欢快而清脆。高起,较长,较强,第二个“处”字稍减。(4)闻,耳不暇听的感受,不应只沿“处处”下滑,而要开始上行,以接准“啼”字。(5)啼鸟,“啼”字顺阳平声调扬起,鸟鸣声高而扩展,然后下降为上声的“鸟”字,作为明确的指称,且显示忽左忽右地飞,快收,顿住。(6)夜来,回忆,沉缓,“来”,稍长。(7)风雨声,风声高平,雨声下降。“声”字托住,余音仍在。(8)花落,中度平起,接去“落”,下行,有惋惜之情,又无可奈何。(9)知多少,“知”字平起,隐含“不知”,“多少”感慨,再抑,“少”字长而不扬。这样的朗读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优美的音韵美。

四、抓“支撑”延情感读成诵

背诵一直是学生最头疼的事。因此,教师要点拨学生找出诗中的“支撑点”,一般是句中的重点字词,或中心句,以及每一节的第一句话等。比如:对于苏轼的《饮湖上出晴后雨》这首诗,我抓住了“水光”与“山色”,“晴”与“雨”,“淡”与“浓”这些字眼作支撑点,引导学生记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见,以诗中的“支撑点”为中心,然后扩展成一个句子,可降低记忆的难度,扩大记忆的范围,再加上学生领悟诗人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诗的意境美。

通过这样的教与学,学生不但能牢记诗句,而且能够领悟其意,从而激发学生喜欢学古诗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潮州市潮安区东凤镇东二小学 广东】

猜你喜欢

音韵古诗诗人
晒娃还要看诗人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诗人猫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
诗人与花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