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2018-06-26金耀文刘志秀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实验教学科学小学生

金耀文 刘志秀

现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小学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自然也涵盖着小学科学教学。由于课程自身的内容所决定,它包含着很多抽象的知识,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改变教学的方式,这也是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向。本文以此为研究切入点,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更好地促进相关教学的后续开展。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与普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得到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尤其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弥补了传统实验器材的不足,使信息技术教育与科学课内容得到深度融合。笔者认为,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主要应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的设计与开展。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从小就具备扎实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自主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很多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在教学中只单纯依靠讲解,或是通过挂图和幻灯片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显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然而,信息技术引入小学科学课堂,便很好地解决了实验教学当中存在的这种困境,如教学《地震和火山》一课时,学生通常会提出这类疑问,诸如地震发生时是不是很可怕、火山发生时有多热等问题。教师便可以通过播放“5.12地震”的视频,通过视频中房屋的晃动倒塌、人们的惊恐呐喊,使学生置身在地震的现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震的破坏性。在这一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再结合教材,了解关于地震的相关知识。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兴奋状态下自主探究,掌握知识。

二、利用有效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小学生人生阅历有限以及现象的自身特性,很多现象是小学生不能亲眼所见的,他们就只能依靠模拟实验和想象去了解这些现象。但是有时只靠学生的想象和理解能力是根本无法理解与接受这些抽象知识的,这样一来也就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有鉴于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三维动感等有效课件,将这些抽象的内容通过有效可见形象地演示出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这类知识。如《日食和月食》一课,对小学生来说,教学难点就是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因及变化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同时运动的月球、地球、太阳三种天体,当月球绕地球运动到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影区时,月球逐渐由部分逐渐变暗到全部变暗,此时月偏食、月全食便發生了。这种展示的优势在于变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日食与月食的形成原因及月相变化,从而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三、制作动画短片,展示教材内容

面对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学生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繁杂的内容,有时会出现一些科学现象难以理解,而教师也解释不清。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借小学生喜欢动画片的特点制作动画短片组织课堂教学。如《食物到哪里去》一课,学生只参照书上插图,听取老师讲解,很不好想象与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动画短片,展示出食物从口腔出发之后在多个器官运输的整个过程,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清楚明了,并会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四、发挥多媒体优势,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实验教学因为受实验器材、演示可见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无法让全部学生都清楚地看到实验操作的整个过程和实验的现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教师演示的过程搬到大屏幕上,不但激发了全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使教学重难点得到更好的诠释与解决。如《昼夜与生物》一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对动植物和昼夜关系进行调查,得出昼夜对动植物产生的具体影响。难点是对夜间动物的运动情况进行调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动物夜间活动的规律,学生便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鲜活的例子,自我思考,相互讨论,总结出各种动物夜间活动的规律,从而解决课堂教学重点、难点。 又如《发霉》、《生锈与防锈》、《种子》等科学实验,学生在短期内看不到这种现象的形成过程,而多媒体技术可让学生在几分钟内就非常现象直观地了解到这些现象的发生过程。

五、结语

小学实验教学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不仅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有效地提升课题效率。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其来创设课堂情景、利用有效课件、制作动画短片等,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全方位展示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对于小学科学实验的兴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天祝县教育局;天祝县天师附小 甘肃】

猜你喜欢

实验教学科学小学生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