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扬起科学探究的风帆

2018-06-26柏福荣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活动

柏福荣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它贯穿于科学学习的全过程。而观察是小学科学起始年级最常用的探究活动。学生在进行观察活动时容易受外界干扰,容易掺杂个人想法,不喜欢观察记录和观察时缺乏条理性。根据这些问题,从培养观察的兴趣、强调观察的客观性、设计多样化的观察的记录、指导观察活动的顺序、分享观察成果入手,让学生“有愿可期”“有标可依”“有所可记”“有章可循”“有话可说”。

义务教育科学(3-6)课程标准中对观察提出了具体的内容标准“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界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学生而言,两个学期共8个单元56课时,其中有42课时是以观察为主的探究活动。可见,观察是小学科学起始年级最主要的探究形式。而且观察的对象涉及具体事物(动植物)的观察、实验现象的观察、图表的观察以及文字符号的观察。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完成这些的观察任务有点困难,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容易受外界干扰

(一)其他事物的刺激

三年级观察探究活动,一般都是在室外进行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活动,学生的观察很容易被其他一些有趣的或更有刺激的现象吸引,而中断自己正在进行的观察任务或小组合作行为。使得原本可以完成的观察任务不能顺利完成。例如,体育活动的吸引、校园外的事情等等,学生的观察活动很容易会受到影响。

(二)他人记录的影响

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观察对象也不完全一样,所以发现的也会有所不同,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生这时就会对自己的观察记录产生怀疑,相信某位同学的记录一定是正确的,于是就将自己的记录就修改了。

(三)他人活动的影响

在进行室外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时,不可能给每组学生提供完全一样的样本,所以每组的观察结果会有所区别。一组学生观察到的结果,另一组学生不一定能观察到。但是,他又觉得他人的观察结果非常符合事实,所以他也一定要将别人的观察记录当作自己的观察结果,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很不利。

二、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容易掺杂个人想法

(一)观察记录主观性强

由于之前的学习经验,学生的观察记录带有非常浓厚的文学色彩。比如,某生在观察大树时,这样记录到:一阵风吹过,香樟的叶子飘下来,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观察蜗牛时又记录了“蜗牛的嘴巴里有2万多颗牙齿”等。这样的记录是拟人化的、带有主观性的,与科学观察所倡导的理性、客观背道而驰。

(二)观察记录条理性差

由于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观察活动指导,一旦观察对象较复杂,观察活动需要较长时间时,就会杂乱无章,缺乏条理性,大部分学生都是看到什么记什么。例如在观察大树时,学生一会儿观察树冠,一会儿观察树干,一会儿小动物,一会儿树底下,一会儿远处观察,一会儿近处观察等等。

(三)观察记录准确性低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词汇量较少,准确的科学用语不多。碰到一些观察活动,不能将观察到的准确描述下来。比如说观察大树时,碰到描述叶子的形状,学生只能描述一些简单的形状:圆形,椭圆形等等。

根据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我们在学生探究活动的道路上铺设好跳板,对观察活动进行指导,可以使三年级的探究活动更有效。

三、培养观察的兴趣,让学生“有愿可期”

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当学生对某样事物感兴趣了,就会成为内在的学习动力。学生并不缺对某样事物的兴趣,而是很难将兴趣维持到底,特别是针对相对长时间的观察活动,更需要学生有内在的学习动力驱动,完成观察活动。

(一)提供精心设计的观察材料

观察材料是观察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有时可以决定一堂课的成败。例如 《金鱼》一课教学时,如果按照说书本上的方式进行教学,看似可以成功地进行金鱼呼吸的观察。可是实际操作后会发现金鱼是不听话的,他不会待在那里让你去滴红色水。所以教学时可以在原来的装置上加两块玻璃,把金鱼相对固定在一个不能回头的空间里,这样你再去滴红色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就方便了,而且侧面还可以放大金鱼呼吸的过程。经过教师这样的微小改进,课堂观察的效果大大增强,学生在观察时也不会屡屡失败,丧失观察的兴趣。

(三)创造经历成功喜悦的机会

三年级下册有种植凤仙花和养蚕2个长时观察的内容,学生都是开始兴趣盎然,随着凤仙花和蚕的死亡,学生慢慢对它们置之不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将学生的兴趣一直保持下去,让他们最终看到自己的凤仙花开花结果,看到蚕宝宝变蛾产卵。在进行这样的长时观察活动时,教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要经常询问学生的种植和养殖情况,指导学生怎样给凤仙花浇水,怎样给蚕喂桑叶,还可以在班级里开展阶段性的评比和展示活动。比如,比比谁的蚕宝宝养的胖,谁的凤仙花长得高。只有当学生看到自己付出的辛劳有收获,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这样的期待中学生的兴趣才会一直持续下去,最终完成长时的观察探究活动。

四、强调观察的客观性,让学生“有标可依”

科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科学》提出了“要注重事实”的要求。可是,你会在学生探究活动时,发现有些小组里的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还在埋头填写观察记录单,会因为时间不够,或观察结果与其他同学不一样,而“伪造”自己的观察记录单。这不是我们科学课愿意看到的现象,与课程标准也是背道而驰的。对于刚开始接触《科学》的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我们要及早关注,将这种“伪造”现象扼杀在摇篮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记录态度要严谨

让学生学会尊重数据、保留原始数据、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教师要经常强调观测记录的客觀性和准确性。数据资料是解释的基础,数据资料是证据,解释是观点。在记录时,要杜绝学生根据事实编造数据,依据推理记录数据资料,或把别人的记录抄到自己的记录本上。

(二)正面鼓励要强化

将学生观察的客观性这一行为进行正强化。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红星”贴纸这一强化物进行强化。例如当学生在观察活动时能做到真实的记录,不管他的记录是否正确,我们就要对做出这一行为的学生或一组学生给予表扬或奖励“红星”。它可以影响学生的行为,进而引出学生客观地观察这一行为,并对其进行强化,逐步形成客观的观察的意识,对后面的分析、理解带来积极的影响。

五、设计多样化的观察的记录,让学生“有所可记”

观察记录是学生观察活动的反映,更是学生实验分析的依据。三年级学生对科学课的观察内容都很有兴趣,但是让他们将观察到的用文字记录下来,他们会显得很为难。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记录方式,让学生使用。

(一)画图式记录法

三年級学生的识字量不多,表达能力不强,经常会碰到无法用语言来记录或所要记录的文字不会写,这时,教师就可以建议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记录。例如,在教学《他们吸水吗》一课时,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时,很难将木片、纸片、金属片和塑料片上的水滴描述清楚,此时就可以建议学生将四种材料上的水滴画下来,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正面、上面和侧面)画出水滴的样子,并用简单的文字加以说明。这样既解决了描述上的困难,又解决了字不会写的窘境。

(二)表格式记录法

表格式记录在探究活动中应用较多,是一种帮助学生记录的好方法。三年级以观察为主的探究活动中表格式记录用得比较少,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应用表格式帮助学生观察记录,使探究活动更有效。例如在《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时,原本教材是以文字的方式让学生记录下观察的结果。学生会依据要求观察,但是记录会杂乱无章或丢三落四。如果给学生一张表格式的记录单,学生观察起来就会更清楚,更容易。

空气在哪里观察记录单

[在哪里 用什么方法找到它 看见什么 ]

3.填空式记录法

科学课让学生观察大树,并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下观察的内容。虽然有提示,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还是有困难的。如果让学生独立写下大树的观察记录,很多学生都会记不完整,甚至干脆不记。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份填空式的观察记录,帮助学生完成树的观察。在这份观察记录的指导下,学生观察记录难度降低了,写的字也少了,解决了三年级学生观察记录不能完成的困境。如:

树的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__月__日,地点____ 小组人员_____

我们观察的大树在_______ (地方),它有__层楼高,树干粗约__厘米。树皮摸上去___(光滑或粗糙),树干上有___(动物或植物)。树枝树叶_____,闻起来____,果实_____。

六、指导观察活动的顺序,让学生“有章可循”

对于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观察事物时会随个人喜好改变,哪儿好玩看哪,哪儿更吸引看哪,随心所欲,结果记出来的文字也是东一锤子西一棒,毫无章法,这对学生今后学习科学很不利。为此从学生一开始学科学就让他们养成按顺序观察的习惯。

学生在进行观察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一起讨论观察顺序,并记录下来以便观察时使用,避免学生观察时手忙脚乱。例如《看到了什么》一课的观察活动,先和学生讨论观察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下到上,然后在表格里填好顺序,再去室外依据表格观察记录,为第二课《校园的树木》的树的观察记录提供素材。在这样的观察活动时,经常采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慢慢形成习惯,为今后的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树的观察

[整体 局部 从下往上 ]

七、分享交流观察成果,让学生“有话可说”

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观察后的分析、讨论就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思维过程。但由于学生的天性,他们喜欢观察,但很少思考,交流浮于表面。所以观察后,教师要抓住时机,给足时间,利用观察记录表,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分享彼此的观察,互相弥补经验上的不足。

1.见缝插针,把握时机

学生在观察时,总会遇到困难,表现出需要帮助的神情,这时老师就可以在巡视的过程中注意捕捉。教师要及时组织交流,分析观测中的事实,探究事实中蕴涵的科学道理,保持整个观测活动中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当小组的进展不一,可及时安排完成得比较理想的小组说说自己的做法,为其他小组在制作方法上得到参考。

2.交流互补,规范用语

学生由于个体差异,要让他们学会各种表达方式,将自己的观察研究成果展示出来,以便与他人进行更好的交流互补。小学生在表述时可能不完整,不全面,教师要正视学生表述的“缺陷”,多鼓励,多表扬。在讨论交流时,教师的引导语很重要,不能仅仅停留在科学结论上,用“是不是这样的”问题来强调结论;而应该关注学生在观测活动中的收获与体会,应多问“你们小组是怎样做的”、“你们获得了什么证据”这样的问题。

总之,观察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初次接触科学学习时,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从扶到放,培养出较好的科学学习的习惯,为科学探究活动扬起风帆。

【作者单位: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中山小学 浙江】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活动
“六小”活动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