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设疑、感悟,打造如水的课堂

2018-06-26褚丽萍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麦地麦穗苏格拉底

褚丽萍

最大的麦穗》(苏教版第十一册)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条理清晰。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在教学时,针对教材特点巧设疑问、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走进文本、走进大师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深刻的体验,让课堂如流水般充满灵性。

一、平等对话,如行云流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师生之间这种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就是对话关系。在对话关系中,对话双方是平等的,只有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由语文所带给他们的快意!

对于《最大的麦穗》这样一篇蕴含着深刻道理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师生应该在平等对话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教师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蹲在学生的身边,与学生平等交流,最终领悟其中的哲理。

师:课文学到这里,你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还有什么看法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老师愿意分享你们“发现”的喜悦! 。(学生一听,兴趣盎然,再次潜心读书。)

生: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很特别,他把学生带到麦地里去,从摘麦穗中获得道理,而不是从书本上。

生:其实,不仅可以从摘麦穗得到启示,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都能给人启发!

师:你们很不简单,能够发现苏格拉底的教学艺术,这给老师也是一个深刻的提醒!生活本来就是一部无字天书。

生:我认为苏格拉底不愧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能由麦地联想到人生,这是多么了不起!

师:是的,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

生:课文中说小麦都在嘲笑弟子们,实际上是他们自己在嘲笑自己!

师:你能说说他们为什么会嘲笑自己呢?

生:因为他们现在才发现自己由于“东张西望”而“两手空空”。

生:因为他们对于刚才自己所做的一切后悔莫及,懊恼万分!

师: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这件事情在弟子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并指引他们一直前行。我们,同样如此!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小节!

……

这样,不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挖掘和张扬,而且能让老师本人获得收益和提高,正所谓“教学相长”也!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这种探究过程中可以看出新的教学理念带给教师和学生的快乐——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无趣的了,语文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课堂也变得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般优雅,学生能真正地享受语文了。

二、巧设疑问,竟柳暗花明

课文是一篇思想性极强的文章,所以在落实字词句段的训练时更应突出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一般来说,教学会先从质疑开始,即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于是就联系文中三处重点句段巧设疑问,从而对道理有所感悟。

一疑:教学伊始,学生找出描写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要求以及弟子们的做法的句子后思考,弟子们都一丝不苟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可是,最终为什么还两手空空呢?然后再对弟子们的表现进行研读和体会,从而领悟苏格拉底作为一位伟大哲学家独特的教学艺术。

二疑:教学过程中,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那么,最大的麦穗究竟能不能找到呢?或许我们根本就没有遇到那最大的一穗;或许,它就曾经在我们手边,可是我们无法进行比较,将它白白丢弃……这最大的一穗正如人生的理想,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抓住机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三疑:教学即将结束时,让学生比较这两种人的选择,“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谈一谈,我们应该学习什么?其实,我们不仅要学习前者的把握时机,但也应该学习后者追求完美人生的态度。

这样的设疑,不仅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给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岂不是一举多得?

三、引导感悟,似无声润物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孙建锋老师是目前国内小语界人气飙升的少壮派特级教师,他的许多课都是底蕴丰厚、灵性十足、智慧无穷的大气之作。

师:短短的十几分钟,你们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有的同学还能读得声情并茂,真是好样的!接下去,如果你们能够潜心地默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对话”,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

(学生仔细默读课文,边读书边圈画,有时动笔写一写批注。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读书、思考。)

师:请你们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让大家共同分享你“收获”的快乐!

生:苏格拉底要求其弟子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表面上是提出一种要求,实际上是告诉弟子们:时间不能倒流,生命不会重复!有句话说得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的路上,我们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不要错失良机。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师: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且自信满怀。孙老师非常欣赏你,咱们握握手!(师生握手)

生: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他教导弟子,不在教室,在麦地;不用课本,用麦穗;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自己悟出一个道理。

师:你不是在批评我吧!(笑声)的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应该向苏格拉底学习,同时也应该向你学习,因为你会读书,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

古人曾把读书时的品位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因为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是啊,如果教师能够像孙老师那样巧妙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教会学生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感悟的过程,并尊重其独特的理解,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就“润物细无声”了吗?

的确,如水的语文课堂能开掘潜能、催发真情、激荡憧憬、飞扬个性。我们应立足根本、勇于实践,最终收获那份属于自己的“最大的麦穗”。

【作者單位:扬州市江都区武坚镇黄思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麦地麦穗苏格拉底
五月麦穗金灿灿
彩虹色的雨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后记 一生的麦地
青青的麦地
蓝天与麦地 千阳万亩旱作梯田
麦穗穗
拣麦穗
路过一片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