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弱势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

2018-06-11罗荣汶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30期
关键词:小学体育策略

罗荣汶

摘 要: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学练,而且要重视健康教育的教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1]为了改变由于生理因素或心理因素而造成的体育弱势生变成“旁观者”的现象,笔者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体育弱势生的形成原因,采用降低评价标准;设置展示平台;发挥长处;选择内容等手段激发体育弱势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途径,增强学生体质,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 体育 弱势生 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c)-0246-02

现代行为科学认为,内在需要是人的动机的根本原因。创造欲望和动力的需要是驱使人们从事某些活动的内在动力。为了改变由于生理因素或心理因素而造成的体育弱势生的变成“旁观者”的现象,笔者总结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策略进行转化,取得较好的效果。抛砖引玉供同行们参考。

1 什么是体育弱势生

所谓体育弱势生是指那些由于身体机能、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欠缺,对体育学习兴趣、爱好和动力不明确以及心理原因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在体育学习中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胜任和完不成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

2 体育弱势生形成原因及分类

(1)内在动力弱势型:①对体育相关知识认识较弱,缺乏了解运动对身体机能的促进作用,认为身体素质的好与坏与体育锻炼没有关系;②从小娇生惯养,养成怕苦怕累的思想意识,参加体育运动达到一定的量就害怕,就说腰酸背疼,从而厌倦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对他来说几乎没有;③其他原因导致一些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对象;④参加由于现在外出打工的人员非常之多,留守儿童到处都有,并且比例有增多的趋势,这些学生有的由他们的爷爷奶奶看管,有的干脆托付给私人教育机构,学生每天一下课就由监护者带回家,回到家里不是抱起电视遥控器就是拿起手机玩游戏,如果监护人不给就又哭又闹,逼着监护人顺从,监护人为了安抚孩子,也只能顺从,久而久之这些儿童对参与体育活动根本就没有兴趣。

(2)形态发育弱势型:①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欠缺某些因素导致肥胖或矮小;②由于先天遗传因素或后天缺乏有效锻炼原因,导致本该成长的因素受影响;③有的父母亲在孩子婴幼儿期间生病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及时就医导致身体素质的发展;④由于大肌肉群发育不全导致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迟缓,导致在体育课上表现出力不从心、畏惧情绪等,由于种种原因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能力方面表现不佳,无法完成完成学习任务导致对体育课产生排斥现象。

(3)运动能力弱势型:①由于先天身体素质发育不良,导致长期没有参与体育锻炼;②心肺功能弱;③肌肉力量弱柔韧性差等;体育运动积极参与性差;④由于一些母亲平时不注意生活习惯,怀孕期间经常抽烟喝酒或身体不适乱吃药,导致孩子出生就先天残疾(比如:听力受阻、先天性心脏病等原因)。

(4)技术技能弱势型:①体适能中的灵敏素质、协调能力相对较差;②对技能动作掌握慢,无法按照正常的进度完成学习任务。

3 体育弱势生的转化策略

3.1 降低体育弱势生的评价标准

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弱势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生理因素原因,导致身体素质相对体育强势生肯定会较弱,在完成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能方面就会相对较弱,这时,作为我们体育工作者就可以按照体育弱势生的特点,把各年级《体育课成绩评价标准》的进行“优化”,给体育弱势生制定一种适合他们群体发展的“新标准”和达成目标,只要他们能够达到“新标准”就给予相对应的体育成绩。关注这些体育弱势生,使他们树立起参与体育运动的勇气和意识,特别是在体育弱势生取得或超过“新标准”的成绩时,使用鼓励性语言。“只要您肯努力,你就會成功,只要你能够坚持,你就会胜利;老师已经看到你成功了;争取下一次取得更好的成绩”等。

3.2 为体育弱势生设置展示平台

心理学表明:学生运动行为的直接原因是运动的动机,身体活动的动机是参加身体活动的人的内在动机,是一个人的内部过程,这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动力和出发点,他需要引导、学习。体育课堂教学中,时常要创设体育弱势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机会,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要经常在体育课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适合他们群体能够完成的一些任务,让体育弱势生通过“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果子”。从而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比如在《30m障碍跑》游戏中,按照规则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经过每一个障碍物,而对于一些体育弱势生,笔者只要求能够跑下来就算成功,给弱势生一个目标要求。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努力“不掉队”。

3.3 发挥体育弱势生的长处

教师对学生抱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学生就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反应。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别注意去捕捉体育弱势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如为了发挥“小胖墩”力量优势,避免同学在游戏比赛时嫌弃“小胖墩”,在《投掷实心球》的教学内容时,笔者特地安排“小胖墩”去领取、收拾实心球。由于“小胖墩”力量大,一筐的实心球他一个人就提回去,使得学生们刮目相看,笔者就不失时机地和同学们强调,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大家应该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指责;多一点爱心,少一点讽刺;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大家要在一个集体相互发挥优势,为集体荣誉增添光彩。当爱的雨点洒在学生的头脑上时,我们必须让体育弱势生感觉到,对他们的每一次安排布置或要求都是一种信任,一种深深的爱,一种真正的爱。

3.4 选择适合体育弱势生学习的内容

一些体育弱势生并不是由于形态机能造成的,而是由于平时自我封闭,对体育学习缺乏动力,体育素质基础较差,觉得自己天生不是体育的料,在班级里长期处于“底层”,处于被遗忘、遗弃的角落。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挫折、失败从而导致失去信心,他们的内心非常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各方面与其他同学无法相提并论,运动对于她(他)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谈的事,根本就学不会,由于没有沟通,在课上很少主动参与运动和思考技术动作。对老师缺乏信任或与老师保持距离,导致情绪很低落,他们在敏感的心理是脆弱的,而且他们容易遭受挫折。作为教师就应该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失利原因,指出成功的方法,表达对他们的期待。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用爱心来融化他们冰冻的“心理防线”,教师要善于发现、适时的赞扬、鼓励,唤起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灵火花,努力营造一种情境,增强学生“走出困境”的信心。如对于不适于跑步的体育弱势生,可以将跑的技术动作进行比赛,我们可以设置比一比谁的摆臂动作更标准、谁的跑步姿势更标准等,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加评选活动,原来速度素质转弱的学生不会因为速度慢而放弃比赛,速度素质快的学生因为严格要求自己的摆臂动作从而把速度提高更多;再如蹲距式跳远的教材练习,把评价点放在空中蹲距动作和落地屈膝缓冲的动作上进行评价,激发体育弱势生学习动作技术的信心,学生们的学练态度就更加浓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育弱势生的教育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体系工程。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与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合作,形成完整的教育网络。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季浏.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解读[J].中国学校体育,2018(4):11-1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李史彬.学校体育弱势生的成因与改进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0):213.

猜你喜欢

小学体育策略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Passage Four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