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广场舞对农村体育的促进作用

2018-06-11柏志鑫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30期
关键词:广场舞体育农村

柏志鑫

摘 要:广场舞对农村体育的促进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广场舞自身作为一项体育活动,其开展会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二是伴随着广场舞的开展会对其他体育活动产生辐射作用,带动其他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而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三是广场舞与其他体育活动的良性互动作用会共同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广场舞对农村体育的促进作用原因与广场舞的合“礼”、热闹、集体、对人集体化历史惯习延续的特征以及其热闹效应和其中的人际关系的带动作用产生的辐射功能有关。通过广场舞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健康中国2030建设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广场舞 农村 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c)-0174-02

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健康中国建設是“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战略,健康农村的建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而农村体育的发展对健康农村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那么,广场舞作为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它对农村体育的促进作用有哪些?作用原因是什么?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1 广场舞对农村体育的促进作用

广场舞是指在露天广场人们伴随音乐进行的整齐划一带有律动感的集体性身体娱乐活动。农村体育是农村居民在闲暇时间开展的以锻炼身体、娱乐心情,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广场舞对农村体育的促进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广场舞自身作为一项体育活动,其开展会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二是伴随着广场舞的开展会对其他体育活动产生辐射作用,带动其他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而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三是广场舞与其他体育活动的良性互动作用会共同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

2 广场舞对农村体育的促进作用原因

2.1 合“礼”

“男女授受不亲”可能是最广为人知的儒家礼教之一。这句话的本义指的是男女在交付和接受物件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亲近,限定于单纯的男女交付物件的特殊范围。用于男女交往时,是对其使用范围的扩大,强调的是男女交往、共处时彼此身体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而不得过于亲近[1]。

“男女授受不亲”的交往礼节对于维护婚姻家庭关系以及整个村落社区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农村社会中,“男女授受不亲”是人们必须严格遵守的一个行为准则,体育行为也不例外。

广场舞的站位呈现出单独个体距离化的特点,即一个人便可完成广场舞的练习,同时个体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作为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这样的站位特点符合“男女授受不亲”的礼节,是广场舞在农村社会发展的前提。

2.2 热闹

心理学中的“驱力理论”认为“驱力”是一种内部的需要状态:“个体发挥最佳功能所必需的某些刺激(如食物、水、充足的休息)的缺失。当驱力存在时,有机体就会采取行动从而满足需要并维持机体平衡。例如,饿了吃、渴了喝、累了休息。如果不能立刻采取可以满足需要的行动,有机体就会表现出活动水平的整体提升,而这些活动可能最终使有机体遇到能降低驱力的刺激”[2]。

农村日常生活的平静以及娱乐活动的匮乏使人们对热闹产生内在的心理驱力,人们需要寻找一个热闹的途径来降低这种驱力。人们对热闹的心理驱力的满足可以帮助其淡化生活的乏味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广场舞音乐产生的物理声音以及人多构成的大场面是一种热闹,可以满足人们的热闹需求,吸引人们参与其中。

2.3 集体

人具有社会属性,不能脱离社会生存。社会作为一种集体可以为人提供其发展所必须的衣食住行等物质保障与情感归属等精神需求。因此,集体生活既是人的天性使然,亦是其生存必然。

人的集体意向性是集体活动发生的哲学基础。塞尔把集体意向看作是一种原初的意向性形式,认为集体意向就是“通过个体活动X实现集体行动Y”[3]。人脑“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发现为集体意向性的存在提供了神经生理学基础,其最基本的特征在于观察一个行为与执行该行为激活的神经元是一样的[4]。

人的集体意向性为广场舞的集体性存在提供了可能,人们在参与集体性的广场舞活动过程中产生社会互动,发生信息交换,服务于其基本的生存与更高的情感需求。

2.4 惯习

布迪厄指出,惯习“是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5]。法国社会学家菲利普·柯尔库夫(Philippe Corcuff)对这一定义作了详细的解释:“禀性,也就是说以某种方式进行感知、感觉、行动和思考的倾向,这种倾向是每个人由于其生存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经历而通常以无意识的方式内在化并纳入自身的。持久的,这是因为即使这些禀性在我们的经历中可以改变,那他们也深深扎根在我们身上,并倾向于抗拒变化,这样就在人的生命中显示某种连续性。可转移的,这是因为在某种经验的过程中获得的禀性(例如家庭的经验)在经验的其他领域(例如职业)也会产生效果,这是人作为统一体的首要因素。最后,系统,这是因为这些禀性倾向于在它们之间形成一致性[6]”。

农村广场舞的参与者以中老年妇女为主,这些人是在中国的集体化时代或集体化延续期度过她们的成长阶段[7],有着深刻的集体化历史惯习。人们会将这种集体化历史惯习转移到广场舞中,使其再次延续。

2.5 辐射

广场舞会促进其他体育活动的开展。这与广场舞的热闹效应和广场舞中人际关系的带动作用有关。

广场舞的热闹效应是指广场舞的音乐和场面的热闹会吸引一些围观的人,这些人有的会参与到广场舞中,还有一些则会开展其他简便易行的体育活动,如毽球、羽毛球等。广场舞中的人际关系涉及夫妻、子女、亲朋、邻居等方方面面,因此,广场舞中的参与者会带动其身边的人参与到其他的体育活动中。

广场舞促进其他体育活动的开展与自然界中存在的生态群落类似。在自然界,没有一个生物种群是独立存在的,在其所处地段上,必然还存在着其他生物种群。一定地段上所有种群的集合,就形成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内各个生物种群之间,通过一定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使多个生物种群长期共存于同一环境,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8]。

2.6 互动

与自然界的生态群落进行类比可以发现,通过广场舞促进其他体育活动的开展实质上是在建造一个新农村体育活动生态圈。在此生态圈中,广场舞处于核心地位对其他体育活动的开展作用明显,而这些体育活动的开展又会反作用于广场舞,广场舞与其他体育活动之间的良性互动作用会共同促进农村体育发展。

3 结语

广场舞的站位特点符合农村社会中“男女授受不親”的礼节,其热闹特征和集体性存在能吸引人们参与进来,而人们在集体化时代或集体化延续期中形成的集体化历史惯习可以转移到广场舞中得到再次延续,这些使广场舞可以在农村社会发展起来;广场舞的热闹效应和广场舞中人际关系的带动作用又能进一步促进其他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两者还会相互促进。这便是广场舞对农村体育促进的作用原因。

而且,由于广场舞中的参与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但在其他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中,则不乏中老年男性以及男女青年和少年儿童,所以广场舞对农村体育建设的作用可以涵盖农村社会各类人口,促进农村体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进.论儒家礼教思想的永恒价值——以“男女授受不亲”为例[J].孔子研究,2015(3):28-38.

[2] (美)Ormrod JE,著.学习心理学[M].汪玲,李燕平,廖凤林,等译.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30.

[3] 刘海涛,孙万龙.关于集体意向性问题[J].哲学动态,2008(8): 83-88.

[4] 文学平.论集体意向性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2(3):198-209.

[5] 毕天云.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J].学术探索,2004(1):32-35.

[6] (法)CorcuffP,著.新社会学[M].钱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6.

[7] 张兆曙.个体化时代的群体性兴奋——社会学视野中的广场舞和“中国大妈”[J].人文杂志,2016(3):116-122.

[8] 黄欣荣.从自然生态到产业生态——论产业生态理论的科学基础[J].江淮论坛,2010(3):11-17.

猜你喜欢

广场舞体育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广场舞与群众文化建设
我们的“体育梦”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