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乒乓球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18-06-11石道兴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30期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改革

石道兴

摘 要:乒乓球运动是我国的优势竞技运动项目,作为我国国球深受大众喜爱。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必然增加对公共体育课教学重视程度,作为公体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乒乓球课程教学改革也已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乒乓球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乒乓球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为高校公体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乒乓球 公共选修课 课程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c)-0159-02

乒乓球运动作为一项执拍隔网对抗运动项目,集健身性、娱乐性和竞技性于一体,其具有球体小、变化多、速度快、场地设备简单以及运动量易控制等特点,并能有效避免同场竞技身体对抗受伤的潜在风险,因此乒乓球运动在高等院校中是开展比较早并且是开展普及较广的[1]。本文揭示了目前高校乒乓球公共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教学改革措施与建议。

1 当前高校乒乓球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乒乓球课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任课教师在乒乓球教学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乒乓球教师的质量和数量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教学效果。通过调研发现,高校中有乒乓球专业基础的教师较少,在职乒乓球教师相当一部分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教学水平不理想,不能很好地达到乒乓球的教学目标要求。而另一方面,由于职称或学历等引进门槛的限制,高校很难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乒乓球教师或教练。

1.2 学生选修乒乓球课程缺乏连续性,乒乓球教学内容与方法肤浅单一

乒乓球运动的打法和技术均复杂多样,是一项入门容易提高难的运动项目,需要较长时间的练习。不过通过调研发现,选修了乒乓球课程的多数高校学生选课缺乏连续性,有的选不上或不再选乒乓球课程,改选了其他课程。即使重新选上了乒乓球课程,由于多数高校没有采取分层次或等级教学,教学内容仍是上期的内容,这不利于进一步激发选修乒乓球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持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达不到培养学生将乒乓球作为终身体育锻炼项目的目的。实际上,有些学生尤其是女生选修乒乓球课程不是因为喜欢这个项目,而是因为乒乓球运动主要在室内进行,可免于风吹日晒,且在达到一定水平前运动量相对较小。乒乓球运动有其固定的基本技术和多样的战术,在多数高校的乒乓球公共选修课中,教学内容肤浅单一,学生所学非所愿。并且由于课时所限,乒乓球课程教学内容一般只有发球、正手攻球和反手推拨技术,没时间深入教授和练习搓球、削球、拉球、步伐等更多技术,乒乓球战术、双打技术等的教学基本上无暇涉及。大部分高校乒乓球公共选修课教学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基本上就是讲解示范和分组练习,缺少启发教学和情感教学[2]。乒乓球课程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教学过程枯燥,导致学生的参与兴趣自然就降低,有不少学生课堂上惰性练习甚至不甚练习,学生经常出现吃不饱或消化不了的现象。

1.3 乒乓球选修课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教学评价偏重挑选甄别功能

全面准确地评价高校乒乓球公共选修课教学效果必须具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期末乒乓球教学评价,目前大都是定量性地考核学生在一些技术方面的水平,如发球十个上台六个及格十个满分,快攻一个球达到多少板及格多少板满分等,虽然有部分教师会综合考虑学生的出勤和课堂表现情况,但很少有动作规范性有协调性的技术定性方面的评价,评价结果不能充分体现学生掌握乒乓球运动的综合能力[2]。这使得学生在乒乓球课程上的学习只是为了通过考试,不是为了全面地掌握乒乓球技能,进而达不到将乒乓球运动作为终身锻炼的手段。

1.4 高校乒乓球運动课外锻炼存在的问题

作为我国国球的乒乓球运动对技术要求高,专业性很强,学习周期长,单靠每周一次的乒乓球课堂教学和练习显然是不够的。通过调研发现,选修了乒乓球课的同学在课外锻炼中遇到了种种困难,有的学校场地有限资源不足,有的学校课外时间不对学生开放场地,有的学校室内场地需要收取一定费用。进入场地锻炼的同学在课外锻炼中也缺乏专业指导,难以有效提高以保持其持续的练习兴趣。

2 促进高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高校学生的群体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个性化差异较为显著。如果乒乓球课程教学还在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就远远满足不了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来说,由于乒乓球技术动作的复杂多样性,在当前较少的乒乓球教学课时下很难较快较全面地掌握。因而,新形势下乒乓球公共选修课程进行全面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2.1 提高乒乓球公共选修课师资队伍水平

师资力量是影响乒乓球选修课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立一只高水平乒乓球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的建立,做好乒乓球教师的评估工作,引入良好的竞争机制,推行优胜劣汰[3]。高校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和适当降低文凭标准要求,引入高水平的乒乓球专业优秀教师进入高校,对在职的乒乓球教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定期培训或者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其乒乓球业务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

2.2 教务部门处理好乒乓球课程的选课问题

乒乓球技术结构较为复杂和多样化,相应课程教学内容较多,在少量课时内提高乒乓球技战术水平具有较大的难度。应保证乒乓球课程学习的课时数量,提倡并确保选修乒乓球课程的连续性,使有志连续选修乒乓球课的同学能够选到课。根据教学调研,有些想连续选修乒乓球的同学种种原因不能连续抢选到课程。教务系统可以通过把上学期公共体育选修课程名单固定下来,在规定时间内给予退选和改选的机会,不退选就默认继续选修上学期的公共体育课程,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共体育课程的连续性进而保证乒乓球选修课程的连续性,持续提高学生乒乓球运动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学生学习乒乓球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选到课程,能提高水平。

2.3 加强乒乓球选修课课堂教学工作

为避免在乒乓球课堂教学中简单地重复初级技术教学内容,建议对乒乓球课程进行分级教学或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水平不同进入不同的等级来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开拓乒乓球运动的健身性、娱乐性。强化动作的规范性和专业性,根据水平和阶段不同,合理运用示范法,进行徒手练习、自抛自接、单个喂球等多种训练方法,有条件的情况下运用多球训练法进行互相喂球,也可以适当采用发球机训练法,安排好乒乓球游戏活动和乒乓球比赛活动。注重对学生错误动作的纠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实现乒乓球技术的进步和提升。加大乒乓球选修课评价改革力度,通过考核的同学可以转入高一级水平班学习直至进入校级最高水平班。

2.4 强化乒乓球课内外实践练习、教学比赛以及专业指导的结合

要达到乒乓球公选课程教学目标,仅仅依靠每周一次二次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可以通过建立乒乓球协会或俱乐部,积极开展乒乓球练习或比赛等课外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乒乓球活动,比如通过组织乒乓球小组、采用升降级制度或段位制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以练促赛,以赛带练,形成良好的学习乒乓球的氛围。通过让更多选修乒乓球的学生沟通交流,使他们的乒乓球学习不仅限于课堂教学之中,也能够在课外得到延续开展,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3]。高校场馆中心应在工作日课外时间和节假日期间安排乒乓球场地开放,并且最好安排乒乓球教师或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值班指导。为控制锻炼人数和便于科学管理,可以在财务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对参加人员收取少量的室内乒乓球球地使用费用。

2.5 完善乒乓球选修课学生成绩的综合评价体系

评定乒乓球公共选修课学生成绩应注重考核的多样化与深度化相结合,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化评价与定量化评价相结合。除把乒乓球的基本技术作为必考项目,应增加学生乒乓球技战术水平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并考虑学生在组织裁判和教学比赛中的表现[4]。要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关注学生的乒乓球专项技战术水平、体能和身心健康,将平时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进步幅度、情意表现以及合作精神等纳入到总评中,建立全面性和开放性的评价体系,起到对学生学习乒乓球鼓励和引导的作用,以带动他們对乒乓球学习的积极性。

3 结语

作为我国的国球的乒乓球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喜爱,在高校中也是开展比较普及和比较早的体育项目之一。高校自实行“三自主”选修体育公共课以来,乒乓球课程一直是高校选修课程中的主要课程之一,深受高校大学生的青睐。为使大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的乒乓球技术,必须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积极拓宽思路,大胆突破原有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采用多媒体技术和利用课余时间,努力提高高校乒乓球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任俭.艺术院校男生选修乒乓球课程现象分析——以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2016(2):87-88.

[2] 彭婧娜.立足“选修”目标 优化高校乒乓球公共选修课教学效果[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7(6):36-38.

[3] 刘建进,赵金珠.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的发展策略探讨[J].才智,2012(4):257.

[4] 杜江.浅析高校乒乓球选项课的教学改革[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7(6):36-38.

[5] 胡桃.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方法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2(2):104-105.

猜你喜欢

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改革
浅谈西藏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公共选修课的慕课模式探讨
高等院校本科生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