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探讨

2018-06-11徐永刚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30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

徐永刚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除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在制定体育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高职体育教师就应该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时俱进的体育训练项目,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文本主要研究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c)-0094-02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融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教学理念,不仅是贯彻“阳光体育”观念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构建人才储备资源系统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学环节中,高职体育教师应该意识到当前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不足,构建合理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动力。

1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1.1 能够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格

在当代高职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一家一孩儿独受宠爱。因此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都是安逸而温馨的,在学校和家长的保护下长大,一旦步入社会面对挫折和压力,就会觉得喘不上气,轻则消沉抑郁,重则可能会引发轻生的冲动,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对整个社会来讲也具有消极影响。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因此,体育教学中通过渗透社会性因素,能够让学生提前模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场景,偶尔感受一次挫折和失败,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锻炼其坚持不懈的品格,从而为进入社会做准备。

1.2 能够使学生认识到集体荣誉的重要性

当前,刚毕业的学生常常会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脚步以及公司体制的运行,究其原因就是他们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不会与领导和同事打交道,无法融入整个集体中,因此时常会显得拘谨和慌张,从而产生人际交往上的矛盾。但是,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例如小组接力赛的对抗,可以让学生在对抗中提前感受到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更加珍惜身边的朋友和群体,在群体交往中意识到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以便日后在社会中发挥潜能,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2 高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由于当前教育体制的改革,对于体育课程目标的设定并没有明确化,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依然沿用传统的课时和训练模式,教学形式僵化,内容陈旧,不仅难以满足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同时也会使学生的锻炼兴趣逐渐消失。例如,很多高职体育课的模式都类似,上课集合,由教师进行点名,然后进行几分钟的热身运动,随后就可以自由活动了。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到各自的场馆和场地训练,而一些好静的女同学则喜欢坐在安静的角落聊天,或者是直接回寝室,到快下课再出来等点名。这种僵化的模式对学生来说毫无新鲜感,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因此身体素质也难以达到标准。但即使一些体育教师会向学生传授专项体育技能,但是并没有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和兴趣设计教学程序,更没有认识到学生性别差异对体育活动设计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致也不高,也违背了“阳光体育”的精神内核。

2.2 师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

高职院校体育课堂中,教师在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引导下,依然以自身为主体,照本宣科、简单示范,并没有为学生解释不同体育项目之间的差异以及重要的技术和对抗要领等。反观学生很多也是意兴阑珊,在课上和教师的互动非常少,及时不懂的问题也就得过且过,不会刻意向教师请教。甚至在很多学生和教师的眼里,体育课就是放松用的,可以将学生从繁重的课业和考试中解脱出来,对于体育技能和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是次要的。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引导下,教师很难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因此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也产生了阻碍作用[1]。

3 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策略的探讨

3.1 开展特色体育训练模式

当前,高职院校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从而有效地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入人力资源,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人才的培养首先就应该有强健的身体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以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和个性特点为依据,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不同的就业方向,设计有导向性和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模式。例如,针对那些需要常年坐在办公室办公的专业来讲,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生活特点和工作环境,设计一些减压活动,坐着就能活动腰腿和颈椎,能在办公室随时活动。同时,为了缓解学生未来的工作压力,还应该开设网球、羽毛球等运动量大的体育活动课程,让学生以后可以在繁重的工作中抽出身来,通过运动缓解生活压力,以适应工作岗位。

3.2 创设微型社会情境

高职院校由于人数众多,学生已经脱离了枯燥烦闷的纯学习时代,学校就像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想要赢得良好的生存环境,就需要不断地竞争,主动迎接挑战。体育课程也是如此,学生在体育课上,通过教师设计的一场场比赛,有时会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有时也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情绪。因此,在实际的体育训练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群体的优势,用场景和微型社会模拟的形式,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保证每组成员的身体素质均衡。通过接力跑、篮球赛等活动,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在集体中找到认同感和荣誉感,能交到更多朋友的同时,也能找到与他人的相处之道,以便日后在各种场合都能随机应变,获得同伴的认可和信任。

3.3 磨炼学生的意志品格

社會中的竞争是残酷的,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如何才能更好地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是每一位高职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让这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升其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教师在设计体育训练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适度提升体育锻炼的强度和等级,让学生定期在临近身体极限的情况下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例如,高职院校每学期都会组织长跑训练,教师也应该参与到其中,为那些身体素质达不到标准的学生加油鼓劲,让他们能够战胜身体极限,收获成功,这对于锻炼学生坚持不懈的品格具有重要意义[2]。

3.4 体育训练需要与社会实践对接

教育部现在提倡“阳光体育”精神,为了贯彻这一思想,高职体育在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应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和阳光下感受到体育课程的魅力,体会到竞技精神带来的鼓舞。因此,学校和教师可以适当联系社会中一些体育团体,定期到学校为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讲座和训练课程。学生会也应该鼓励学生建立体育部门,加强和社会体育团体的联系,定期开展足球对抗赛和篮球联谊赛等,这种加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学校和社会合作的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更适应社会生活,也能帮助学校拓展新的思路,和社会团体联手,为学生打造一个全新、有氧的体育锻炼环境,从而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在高职体育的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生活,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因此,高职体育课程的设计需要开展特色体育训练模式,创设微型社会情境,磨炼学生的意志品格,与社会实践对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同时,使其日后参与竞争的时候更有底气,从而贯彻“阳关体育”的精神内核。

参考文献

[1] 刘六五.浅谈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8(10):97.

[2] 尹哲.浅谈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纳税,2017(32):182.

[3] 郁水萍.论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运动,2016(21):124-125.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我们的“体育梦”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