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篮球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

2018-06-11鲁茜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32期
关键词:篮球教学培养核心素养

鲁茜

摘 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它能够提升学生工作技能及核心竞争能力,确保学生在校所学的技能能够充分满足后续大学深造或社会就业的需求,成为21世纪称职的社会公民、员工及领导者。对于一线体育教师来说,我们的关注点在于如何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指向下,我们需要不断思考,体育教学该做出怎样的改进,本文结合篮球侧掩护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教学案例,从发展终身体育的运动能力、社会适应的健康行为及体育品德三方面谈在篮球教学中关注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体会。

关键词:篮球教学 核心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1(b)-0140-03

1 背景与缘起

2014 年在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基础地位。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直接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总体框架的发布不仅深化了学校课程改革,也明确了教育教学实践的目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满足终身体育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我们所关注的是如何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指向下,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学科教学需要做出怎样的改进,下面结合篮球侧掩护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教学案例,从发展终身体育的运动能力、社会适应的健康行为及体育品德三方面谈在篮球教学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体会。

2 篮球侧掩护教学案例分析

学科核心素养引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化,是对三维课程目标的综合表现。课程目标再具体化为学习目标,就能保证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开设区级公开课篮球“侧掩护配合”过程中,我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先对学生的需求及学生自身情况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学生需求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确定。“侧掩护配合”的授课对象为高一、高二篮球专项班男生。篮球是他们参与身体锻炼的主要运动项目,在学习中他们乐于合作,善于思考。但学生的篮球基本功不够扎实,球场战术意识不强,对进攻配合技术一知半解。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教材特点,本课在安排学习内容时,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合作学练,既可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和战术意识,又能增强其应变能力和合作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我确立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1)基本掌握侧掩护配合动作要领,掩护后转身挡人再伸手要球(运动能力素养)。(2)使用课中评价表,促进小组合作学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及自主探究的能力(健康行为素养)。(3)在技能学习及身体素质练习中,培养学生拼搏进取,勇于挑战的精神(体育品德素养)。

2.1 培养发展终身体育的运动能力素养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终身体育发展的运动能力素养的形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动技能学习的设计,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运动能力素养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和体验,不断掌握终身体育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自身的运动特长,提高体育的健身功能。

2.1.1 教学设计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示范—自主模仿—讲解示范—分解练习—动作纠错—分层练习—实战应用—小组展示—技能形成。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提前录制篮球侧掩护配合的微课,利用视频慢放的功能,从正面、侧面、背面多角度,清晰地呈现给学生正确的侧掩护配合技术动作。视频滚动播放,教师提出问题:“掩护配合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根据视频中的技术动作进行自主的学习和对问题的探索;学生的自主探索后,教师对技术动作和掩护配合的关键要素进行讲解示范;指导学生进行三人一组的小组练习,整个配合技术分解为掩护时的选位、掩护后卡位、卡位后伸手要球,从持球人、防守人、掩护人3个位置轮转学练;根据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统一进行错误动作的原因分析,引导学生根据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进行无防守人的掩护配合、消极防守的掩护配合、积极防守的掩护配合、面对篮筐三对三比赛分4个层进行练习;在Show Time时间,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学练效果。

2.1.2 教学分析

本节篮球“侧掩护配合”是高中《体育与健身》基本内容I进攻基础配合的教学内容,是进攻队员之间的一种进攻手段。本节课是单元教学中的第一课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主要考虑了两个方面。

(1)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为此,本课采取了以下措施:在篮球侧掩护教学的开始阶段,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其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模仿。以下通过两个教学场景进行分析。

场景一:学生聚精会神地在观看侧掩护教学微视频,视频制作时应用了慢放的功能,学生边看,边模仿,学生学习积极有兴趣。技术动作的呈现更直观、立体、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动作技术要领,进而分析这样做动作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技术动作的习得也不再枯燥乏味。

在分解练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教师不断抛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通过身体练习,使学生在动作表象和自主模仿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在篮球侧掩护配合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篮球专项运动能力,同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场景二: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发现掩护的同学在做掩护转身的过程中一直高重心,即引导学生尝试降低重心体会技术动作。学生通过尝试、对比发现降低重心,身体的稳定性更高,转动的速度更快。这一场景中,学生自觉调动物理学习中的知识点来解释体育技术动作要领背后的物理知识,不但实现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也实现了跨学科知识技能的迁移。

(2)发展个性学习。体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分层教学,使学生可以评估自己对技术动作掌握的程度来选择恰当的练习手段。在小组展示过程中通过自愿和大家推荐的方式,更多的学生得到了展示的机会,从而培养了学生技能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有了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激励了学生努力提升自己。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提高社会适应的身心健康行为素养形成

社会适应能力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而表现出来的人际关系、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能力,由于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这个阶段是增进健康、培养意识、提升能力、个性发展和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期。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因此,要利用体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2.2.1 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学练、多元评价融入教学。在准备活动的四角传接球设计环节中,24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6人,在半场内分别站到4个角,两个球同时传球开始,每个学生都需要轮流传接球跑到对应的位置。在这个活动中为了保证四角传球的顺利轮转,个体在传接球的过程中需要集中精力,传接球到位;在分组练习过程中,3人一组,分成8组,分散在篮球场自主练习。在分层教学中,分成4个不同的层次,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对应的练习方式,小组长带领组内成员,相互探讨,相互纠错。如果技术动作熟练掌握后,可以层间流动。

本节篮球侧掩护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信任、配合默契等方面的价值,选择针对性的观察点,侧重对社会适应做评价。

2.2.2 教学分析

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如何最大化的利用场地和体现育人的功能,是日常教学中重点考虑的设计思路之一,在这节篮球侧掩护的教学设计中,以分组合作学练的方式,将培养身心健康的核心素养理念渗透在课堂中。以下通过3个教学场景进行分析。

场景一:在四角传接球练习中,要求学生完成60次传接球任务,同学们齐心协力,顺利完成了60次传接球任务,并在练习过程中没有出现失误,学生自发地为自己、为集体鼓掌。从深层的教育观视角分析,这个活动的设计能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悟到集体的力量,认识到自我在团队中的角色和作用,能够表现出有责任感的行为。并受到实际行动的成功和团队庆贺的激励。

场景二:在分组学练的过程中,小组内从持球人、防守人、掩护人3个位置进行轮转换位,在练习过程中同学们相互提醒,相互纠错,不断改进错误动作,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整个学练的过程中能够感悟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与互帮互助的益处,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教育目的。

场景三:在交替侧掩护配合轮换练习间隙,学生对掩护位置、持球突破时机、后转身跟进3个方面进行了动作技能的互评和他评,在侧掩护教学结束和素质练习之间对配合默契、遵守规则、自主学练、互动积极4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自评,经过对评价表的统计显示:46%的同学表示在练习中主动交流,能较好的完成两人之间的配合。由于这是篮球侧掩护单元教学的第一次课,所以学生在配合的默契程度上还要加强。85%的同学表示在练习过程中能主动回答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同伴积极探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生自评、互评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能力。

2.3 体育品德素养的形成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表现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是追求健康生活的积极态度。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锻炼学生意志,遵守纪律、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那么,在教学中就要结合教材,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渗透于课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

2.3.1 教学设计强化身体素质

在这节课的身体素质练习中,设计了绳梯脚步练习、拉力带练习、蛙跳、障碍物变向跑的组合素质练习,练习方法在视频中滚动播放,学生分四组,分在不同练习区,小组长带领组员进行练习,听到教师哨音后轮转到下个练习区,依次进行四种不同形式的素质练习。

2.3.2 教学分析

身体素质一般是指人体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机能,身体素质的强弱,是衡量一个人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身体素质的发展,对增强人的体质和健康有重要意义。在这节课的身体素质练习设计中,关注了学生的品德素养的教育。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展板中素质练习方法的要求,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同时发挥同伴间的激励作用,在同伴的激励中克服身体极限,更快更好地完成老师提出的练习任务。在这个组合身体素质的设计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发展了他们的积极进取的意识。以下通过一个教学场景进行分析。

在蛙跳练习中,有同学在蛙跳区域中途停顿,引导学生用语言和行动鼓励为他加油。此时同学们集体用手拍出跳跃的节奏来,在同学们的鼓励中,他坚持到最后。

3 结论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体育教学进行不断创新,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和不断改进。通过本案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积累了以下值得进一步应用的结论。

(1)在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原有教学要求和学情教情,加以体现和落实。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决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采用多樣化的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活动形式,有实效性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逐步培养和提升核心素养。

如上所述,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可以思考和尝试。

(1)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的课堂主体作用,除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还可以考虑邀请学生来设定学习目标、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或者准备多个方案有学生来选择。

(2)体育课上成功应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将其迁移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对困难和挑战,可鼓励学生在体育课之外也加强彼此的关心、联系,彼此互助,形成珍贵的友谊。

核心素养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在今后的体育教育生涯中,教师应保持热忱、不断学习、大胆创新、勇于尝试、敏于观察分析,改进教学,与学生一起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2014-03-30.

[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N].天津教育报,2016-09-14.

[3] 姜勇,王梓桥.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特征与构成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6(10):39-43.

[4] 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6(3):17-23.

[5] 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7):86.

猜你喜欢

篮球教学培养核心素养
浅谈循环训练法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借助体育游戏教学法促进小学篮球教学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篮球教学中三步上篮教学方法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