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慢就业”的辩证分析

2018-06-07杜化来

活力 2018年8期
关键词:慢就业态度现状

杜化来

[摘 要]现阶段应届大学生毕业后短时间延缓就业的状态理解为慢就业,慢就业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类。经济水平发展提高、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影响就业进程,就业不仅是大学生的事情,也需要政府、高校、就业市场、新闻媒体、家庭等各类主體的协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鼓励大学生积极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慢就业”;现状;态度

新时代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进入了强调提质增效、优化升级的新常态,就业作为国家全面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出现了一定的新特征、新现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慢就业”就是对当前就业新形势的一种反映。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国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要位置”,客观分析大学生的“慢就业”现象,合理对待大学生的“慢就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及就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慢就业”是对大学生毕业以后暂缓就业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的状态,需要理性辩证看待。“慢就业”既然是对大学生毕业后职业决策的一种客观描述,就可以分为积极的“慢就业”和消极的“慢就业”。

一、导致大学生“慢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积极“慢就业”的原因

1.积极的“慢就业”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不立刻选择就业,而是在为时不长的时间里选择游学、支教或是创业考察等方式体验生活,思考职业道路,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价值观规划人生方向,这种主动的“慢就业”可以称为积极的“慢就业”。积极“慢就业”这种最初发源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现象,一般在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步入现代化进程后出现,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独立性,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和社会参与能力,增强学生的未来就业能力。

2.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部分家庭可以为大学生在校以及离校后生活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保证孩子毕业离校后有基本或是丰裕的物质基础,为孩子选择“慢就业”提供经济保障。

3.由于产业结构和就业形式的变迁,我国产业的布局日渐完善,除了传统的产业之外,信息、生物、互联网等新业态发展迅速,新型职业不断涌现。因此,应届毕业大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也需要一定的选择时间。

4.人们的观念变化,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加个性化,更加注重个人兴趣和价值,在毕业之后不是立刻就业,而是希望在一段时间的社会体验过程中提高领悟社会的能力,寻找自我价值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支教、创业考察或者游学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实践和发掘自我的过程。

(二)消极“慢就业”的原因

1.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啃老,逃避就业,逃避竞争。

2.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部分落后的产业和产能需要淘汰,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大学生专业设置不能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调整,这会影响大学生就业,导致一些大学生不得不被动“慢就业”。

3.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业态对大学生素质技能的新要求,外加部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脱离实际,引导不足,都会导致大学生毕业以后面对严峻的就业市场无所适从。

4.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和职业认知存在一定的问题,高等教育改革之后,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对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是一种挑战,而部分大学生毕业以后目标锁定公务员、国企、银行、外企等稳定、声望高的职业。与此同时,部分中小型企业、新型产业和创业公司却门可罗雀,招聘不到人。

二、辩证对待大学生“慢就业”

(一)鼓励积极“慢就业”

1.有条件、有思想、有勇气的大学生选择参加支教、游学、旅行、调研等“慢就业”形式,可以积累生活阅历,磨炼意志,提高能力,最终通过探索世界认识自己,并更好地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2.大学生可以去尝试“自媒体”、“主播”、“网红”、网店等等新鲜时尚的职业,体验与审视,有益于大学生积极思考人生发展的无限可能,从而谋求自身和社会的最佳契合点,更加理性地求得最符合自身特点的长远发展之路,改善自身和社会整体的就业质量。

(二)脱离消极“慢就业”

1.高校应培养立体化有独立人格的人才,而不是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产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高校理应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着力内涵式发展,及时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因时施教,因材施教,培养各类有特点的人才。

2.大学生应结合兴趣特长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以便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择业时要衡量个人的实力,保持合理的待遇预期,积极地参与就业市场,寻找合适的工作,避免成为消极“慢就业”一族。需要调整就业心态,不能一味追求大城市、大企业、高工资等所谓的好职业,而应当自我合理定位、全面了解市场,及时就业,减轻家庭负担,早日为社会做贡献。

3.信息时代下,媒体应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应聚焦造富神话,而是将镜头和话题面向各行各业的人才和故事,这无疑有助于营造良心舆论氛围,促进大学生理性择业就业。观念当因势而变,在鼓励自由自主市场经济的今天,进入编制不应该成为大学生观念环境的常态,社会应该鼓励多元发展,家长理应尊重孩子的自由选择。

4.国家应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继续发力,给大学生提供自愿自由流动的政策和鼓励,可以有效地解决人才扎堆、地区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促进大学生做更多的选择。同时,人设以及教育等管理部门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发展的大势,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宣传就业政策,提供就业市场讯息,减少迎接毕业生的择业搜索时间成本。

猜你喜欢

慢就业态度现状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态度决定一切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
提升秘游逼格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