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文本内容和文体特点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2018-06-07耿彦庆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5期

摘要: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打造文本阅读的高效课堂,就要紧扣文本内容和文体特点,定位学习指导的方向,避虚就实与文本对话。这就要从传教者和受教者的知识能力程度、文化素养条件的主体因素,教材文本内容材料、文体属性、写作风格等客体因素来综合进行。

关键词:文本阅读素养;文本内容;文体属性;写作风格

2014年启动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讨论稿突出强调了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要重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主要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四个发展层面的培养。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就必须重视与提高语文文本阅读课堂教学活动效率。因此,重视文本阅读的课堂教学,打造教材文本阅读的高效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建立文本阅读学习的高效课堂,就必须在对教材文本尽可能准确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抓住教材文本内容特点,有的放矢地确立教学重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高效完成教材载体所承担的主要学习目标任务,这样才能积极有效地打造文本阅读高效课堂。

打造文本阅读高效课堂,不能只是将当下推崇的理论模式简单套用在文本阅读上。须知中学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文本都是内容与风格各异的鲜活的文化学习材料、思想精神材料,希冀靠一种万能的模式简单套用,这本身就是一个很荒唐的想法。对高中教材上的各个文本进行阅读学习指导,教师须根据它们不同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定位学习指导的训练方向和重点,避虚就实,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让这些不同的文本犹如芳香各异的百花一样争姿斗艳,摇曳纷呈。

那么如何通过把握阅读文本的内容特点来帮助学生确立课堂学习的重点呢?这首先有传教者和受教者的知识能力和文化素养条件的主体因素,其次也有教材文本内容材料、文体属性、写作风格等的客体因素。在主体因素中,不同传教者的知识能力程度和文化素养条件情况差异很大,如何针对其主体因素的优势特长与短板不足展开教学,本文就不作具体陈述了。受教者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为同一年级的学生,且学校要求的学习方式基本一样,本文也不作具体陈述了。本文只论述根据教材文本内容材料、文体属性、写作风格等客体因素特点来把握阅读文本的内容特点,进而恰当地定位课堂教学重点,积极打造高效课堂。

从客体因素角度,如何把握阅读文本的内容特点呢?我认为主要可以从教材文本内容材料、文体属性、写作风格等方面来着手。

一、根据文本内容材料特点来把握

文本内容材料,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写人的、记事的、写景抒情的、论述说理的等类型。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是影响重大的材料、还是平凡普通的材料;是具体详细的材料,还是细小琐碎的材料等。

重视与文本对话,根据文本内容的材料不同,我们才能确定文本阅读教学重点和教学方式。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阅读文本“短新闻两篇”中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在材料上,都是记叙性的文本;但在选材上,前者侧重选取重大有代表性的材料,后者侧重选取细小平凡的材料。那么,从文本内容材料方面来说,我们可确定前者的课堂教学重点应该为收集整理文本中那些有代表性的材料,将它们整合出来,这样就能清晰地把握这则新闻通讯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情感;而后者的课堂教学重點应该为关注那些看似可有可无的琐碎材料,体味其深刻的思想情感,从而清晰地把握这则新闻通讯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情感。

我们反对程式化地处理阅读文本材料,那样不仅会造成课堂学习效率的低下,而且久而久之,容易使教师与学生对文本阅读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只有根据文本内容材料的不同来确立每节课学习的重点,才会使教与学有不同的收获。

二、根据文本内容的文体属性来把握

不同文体的阅读文本,其行文和阅读的规律有不同的体现。我们要善于根据阅读文本的不同文体属性,帮助确立课堂学习的重点。如此,才能高效地完成文本阅读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阅读文本,前者是记叙性散文文本、后者为新闻报道性记述性文本。我们可根据两篇文章的不同文本属性,对《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课堂文本阅读学习指导本着散文“形散而神聚”的文本属性特点,引导学生探究本文是如何围绕“文眼”(即中心句)来组织材料,指导学生首先找到“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句“文眼”;其次看哪些片段是写“有学问”的,哪些片段是写“有文采”的,哪些片段是写“有热心肠”的,以及这些材料的前后又是如何铺垫与照应的等等。对《别了,不列颠尼亚》,我们可本着新闻文本结构的属性——标题、导语、主体、新闻背景和结尾,考察本篇的各层次所写内容及其如何相互联系的,从而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根据文本内容写作风格来把握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写作风格,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这些“气息”,发掘文本的思想内容。以《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和《包身工》为例。《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善于捕捉重大事件的重要支点,以“大”见“大”,合锦成匹;《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中作者精于在细小事物漾现深刻寓意,以“小”见“大”,滴水映景;《包身工》之作者则长于该“大”则“大”,该“小”则“小”,“小”“大”交织,经纬铺编。掌握作者的写作风格,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课堂文本阅读学习的重点,打造高效课堂。

当然,抓住阅读文本的内容特点,确立教学重点,必然是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结合来完成的。以《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课堂教学设计为例,介绍如何抓住文本内容特点、有的放矢地确立教学重点的。

依照新课标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对《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文本学习指导的课堂教学设计,我分为5个环节来进行:

——交流资料、文本导入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梳理信息、合作探究

——发现难点、拓展延伸

——学习小结、作业布置

其具体各环节课堂学习指导内容如下:

1.交流资料、导入文本——以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交流有关二战中法西斯纳粹迫害占领国尤其是犹太人的黑暗历史,导入本篇文本学习。这一环节主要渗透“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体现。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通过课前布置的围绕本篇 “新闻通讯”文体属性的结构特点,检查课前布置给学生的“标题解读、导语内容的概括、本篇新闻背景材料的特点、主体内容的概括、结尾特点”的预习任务这一重点,通过与学生的共同探究,来达到“三维目标”中的“知识能力”目标的实现。

3.梳理信息、合作探究——以本篇文本内容表现的特点或新颖之处为切入点,进行先小组探究后全班师生合作的探究活动,展开对文本重点教学内容的深刻探究,来进行“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训练,这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重在反映“三维目标”中的“方法过程”目标的训练,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笔者在这篇文本教学的这一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细心与文本对话,关注新闻主体部分如何依照“参观者的足迹及其感受依次写出具体内容的”。其次,引导学生探究“用你认为最贴切的色调为本篇内容做背景色(即冷色调)”及其原因。再次,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几处与基本色调截然对比的色调(即暖色调)” 及其用心,来深挖文本独特的思想蕴意。最后,引导学生探究比较在报道重大题材上本篇和一般的新闻性文本在选材与表现手法的异同,来深刻地领悟本篇新闻通讯的独特的藝术魅力,依次科学理性地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4.发现难点、拓展延伸——在充分探究课堂学习重点的基础上,鼓励或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难点。如“对文本中记录当年情景的照片上,面对死亡时关在集中营里的人们表情木然,但惟有一位可爱的姑娘在温和地微笑着”该做怎样理解,充分调动学生根据文本的主旨展开探讨,完成练笔。当然,发现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随即转化成练笔或发言讨论更好,这样就达到了使课堂教学升华为师生共同研讨的鲜活灵性的可遇难求的境界,更能体现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5.学习小结、作业布置——及时归纳本堂课的知识要点,并布置下篇文本《包身工》的预习,要求学生重点关注《包身工》与《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在材料选取上的异同。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上不断探究,才会打造出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徐红梅.散文不“散”,开展主题型文本阅读[J].语文教学之友,2018,(3).

[2]黄厚江.阅读教学的基本定位[J].中学语文教学,2013,(10).

作者简介:耿彦庆(1962—),男,陕西省西安市华山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