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殷殷目送,拳拳相守

2018-06-07曲阳刘春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曲阳 刘春

摘要:“核心素养”自提出后,受到广泛热议。核心素养应进入求同存异、将其与基础学科衔接融通、践行落实的层面。语文课程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桥梁,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厘清核心素养内涵,明辨核心素养价值取向,基于中学语文课堂的学情,核心素养方能在教学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语文;课堂学情;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从偏其一方,到高度统一,其学理轨迹彰显出课程理念的桩基逐渐巩固深厚的事实。“核心素养”的提出应时势、顺潮流,而我们要做的是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将核心素养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如此,教育之火才会愈燃愈旺。

一、厘清概念,根植教学

有关“核心素养”内涵的争议,其焦点大多围绕“核心”与“综合”。依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核心”和“素养”的解释,我们将“核心素养”概括为个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所习得的主要能力。林崇德先生主张“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可见“核心素养”中“核心”一词的内涵,远非其“字面”义所能涵盖。正如郑新丽所言:“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为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需要的、解决复杂问题和不可预测情境的最关键和最具生长性的素养。”[1]凌宗伟先生也表示,核心素养非唯一中心素养、高标素养、个性素养,而是受教育者所应具备的多元素养、关键素养、基础素养、共同素养。据此,要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其执着于“核心”还是“综合”,不如明辨三大方面何为主体,六大素养何为关键,十八个基本点如何辅之,进而相互作用,彼此玉成。

基于以上对“核心素养”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要想有效发挥“核心素养”的价值,应立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要求。在新课标中对于“语文素养”有明确地阐释,指出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2]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居于基础地位,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实现两大属性的融合,而这恰恰与“核心素养”的宗旨不谋而合。

二、微观课堂,把握学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而长期的“应试教育”致使“素质教育”束手束脚,难担其责。

语文课程饱含的情感价值博大精深,故而,在实际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完成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是一线语文教师要认真思考的基本问题。基于新课标中对“语文素养”的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践行“核心素养”的初衷,还要掌握课堂上学生的实情,进而有目的、有侧重地培养学生应有的“核心素养”。一线语文教师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语文教学是要将学生培养成“答题机器”,还是一个具有饱满情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当下,语文课堂教学大多以布鲁姆“目标分类学”为蓝本,遵循“三维目标”的框架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三维目标”指导下开展学习活动,更多的是将精力投入到学习知识、精进技能、掌握方法等方面,而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则较少问津。这一问题的产生,除了“应试教育”的禁锢,教师本身的教学研究力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语文课放弃了语文应有的审美情感旨趣,仅仅满足于“教过”“学过”一堂课,余味寥寥,意兴索然,令人叹息。

三、谋划方略,探寻出路

基于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不能“向壁虚构”,局限在本学科的范围内,要在“走出去”“引进来”中促成“核心素養”与新课标中“语文素养”的融通交汇,把“核心素养”植入到常态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最终实现双方的“和合”与“共识”。

(一)循序原则

根据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阐述,语文教学不仅是对知识的传递,而且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以保证不变其“宗”,定盘有“星”。

1. 核心素养与教师素养彼此关联。欲立学生之德,必先砥砺先生之德。“核心素养”在文化基础方面要求学生能学习、理解、运用人文与科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可见,语文教师在实现传授知识与技能,培养习惯与方法的教育目标教学时不能将错误的或未有定论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与教师的职责相悖,更与“核心素养”的精神相抵。核心素养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前提,它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学生和老师)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社会发展。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对应试教育,多数学生无法实现知识迁移。因而,语文教师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除了把文本选字用词的考究,各种修辞、表达方式的斟酌以及如何将情感融于字里行间等工具性的知识教给学生之外,还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选取更多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提供给学生,促成学生学会观察,体悟生活,丰富思想,进而真正实现知识的迁移,做到学以致用。

3. 与时偕行,启发诱导。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面对那些形质兼美的课文,语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现荷塘月色的美景,让学生深刻领会作者观察的视角,以及作者在选字造句和辞格使用上的智慧。同时,面对当下学生的实际情况,语文教师要智慧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有效掌握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二)贯穿始终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作为隐性线索具有潜在的生成力。教师要善于引入诸多鲜活元素,丰富并活化语文教学。无论是“核心素养”还是“语文素养”我们都要善于择其精要。语文教师要怀揣自信,将话语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反躬自省

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互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要角色之一,要实现“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学目标,首先便要全方位提升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后记、教学研讨等方式来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简单记录和比较,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反思每一教学阶段中的不足,而且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积累经验。在这点上优秀教师可以恰当调整,在落实“核心素养”方面做到淡定处之、从容应对。而对于缺乏经验、思想保守的教师而言,“应试教育”的套路可能会长期恪守。当然,每位教师都是一面镜子,语文教师在一心研读专业书籍的过程中不要只对操作性强的理论情有独钟,追求速成提分,还要加强与同行交流共享,勤于“以人为鉴”。

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有效配合,而不是教师个人的“独舞”。教师在角色扮演中要相机而变,谋定而动。

良师益友才是教育的智慧。教师掌握学情不应仅限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教师只有在与学生彼此尊重,相互倾听中达到精神的共通,改变语文课堂中教师占主导的授课形式,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察材辨势,方能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于漪曾说:“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智慧。智慧的起点就是思考。”教书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传承与分享,这潜在的思想际会,便浸润于“核心素养”辉映下的中学语文课堂中,更会绵延于教室聚散之外。故而,语文教师应不断自省,检视自身,强大自己。

注释:

[1]陶新丽.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培养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7,(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6年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小学语文卓越教师培养机制研究:构建‘U-S合作互惠双赢的深度学习共同体” (16YJA880024)】

作者简介:曲阳(1992—),男,大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学科语文教学研究。刘春(1975—),女,大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主研方向为教育学。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