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台语言汉借词层次分析法再探讨——以广西德保壮语为例

2018-05-28洋,鄢

语言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壮语借词中古

倪 博 洋,鄢 卓



侗台语言汉借词层次分析法再探讨——以广西德保壮语为例

倪 博 洋,鄢 卓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学界对于侗台语言里汉借词分层的方法做了一系列探索,但某些细节需要继续探讨补充。文章以德保壮语的汉借词层次为例,讨论了针对上古借词层、中古借词层、现当代借词层的不同分析方法的特点。除上古借词外,其他层次的汉借词都有系统的声调对应形式,声韵母虽然受到自身音系的限制,但类别较为清晰。另外根据“调类比较法”可以发现德保壮语的现当代汉借词层次与其他壮语调类对应整齐,可推断其借自共同的壮语区,而非汉语区。通过调类比较可以发现调值相同的借词可能具有多个来源。“调类比较法”是判断借词借入地的重要方法,在研究现当代层次的借词时理应得到重视与应用。

德保壮语;汉语借词;借词层次;“关系词分层法”;调类比较法

一 引言

民族语言中的汉借词分层是当前一个新兴学术热点,不少学者在语言分析以及方法论探索上颇有斩获,像向柏霖、蓝庆元(2013)编选的论文集正代表了这一工作的突出成绩。学界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汉借词分层的方法论已经有了一些总结,如李妍周、沙加尔(2013),曾晓渝(2003a,2004a)与黄行、胡鸿雁(2004)等也都对白语、水语中汉借词的层次分析方法作了讨论。比较来看这些方法同大于异,具体到实践之中也卓有成效。但是这其中还有继续探讨的空间,比如单从逻辑思辨上就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这些方法几乎均以一种语言为例,是否具有能够应用到所有语言上去的普适性。

(2)词汇借贷是一个历时过程,分析不同阶段的汉语借词是否需要采取(或偏重)不同的方法。

(3)这些方法多针对于借词的时间层次,那么对于借词的空间层次——借入地的探讨是否有更多的分析手段。

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也应该是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的,比如在各少数民族语言的借词尚没有完全研究清楚的当下,贸然回答问题(1)就有材料不足的危险。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大家先各根据一种语言来进行分层工作,之后再互相比较所采用的方法,相同者得到一个稳定的子集;不同者视为各民族语特性的表现再来着手分析。本文着重以德保壮语①为例探讨第(2)、(3)两个问题。

当前学界对于该地音系进行较全面描写的如《德保县志》(德保县志编纂委员会1998),对德保地区的南部壮语、北部壮语和瑶语都有介绍,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方言点。一些具体调查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08)对德保县马隘乡排留村的音系作了简单介绍,张均如、梁敏、欧阳觉亚等(1999)对原第二区音系作了描写。南开大学文学院在曾晓渝教授的带队下,于2016年7月对德保县马隘乡甲荣村作了1500词的田野调查,其音系与上述诸书的记载都稍有不同②。总体来看,在此基础上以德保壮语为单一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尚不多见。在我们对德保甲荣作的1500词调查中,有550个词可能是汉语借词,比例达到36.67%,可见汉借词在德保壮语中的重要地位。有趣的是,学界对于北部壮语的借词研究较为充分,南部壮语则较少涉及,这就需要对包括德保在内的南部壮语进行进一步探索③。

二 上古汉语借词的历史分析

有一些借词分析方法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而可以在各时间段运用的,比如:

(1)同一借词的不同语音形式反映了不同历史层次的读音,如④:

六 a. kjok5声母为塞音k-,不能与中古的来母l对应,应该是上古借词,k-<kl-。

b. lok3声母为边音l-,与中古“六”的语音形式相对应,当为中古借词。

蚕 a. tsa:m31收-m尾,与b相比知借入时代较早。

b. tsha:n31(蚕豆thu33tsha:n31)收-n尾,是个较晚的借入形式。

(2)借词的各个音节成份,即声韵调应该处在一个语音层次上,多个音节形式相同的借词可以系联出一个层次。如寺庙mi:u33借自汉语的“庙”,可知该层次中汉语的明母对m,效摄细音对i:u,去声对33调。当这种对应具有相当数量时,就可以系联出一个借词层次。试比较跳绳(索)thi:u33tsik3的“跳”thi:u33(韵母、声调相同),面条的统称“面”mi:n33(声母、声调相同)等。

但有些方法还需要根据时地辩证看待。上古汉语借词层可能是最难处理的一个层次,其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借词与同源词的区别。侗台语与汉藏语是否同源是学界争论热点之一,这也影响到德保壮语中上古汉语借词是否存在同源词。我们认为即使侗台语与汉藏语同源,在两种语言分化后仍然会存在语言接触,这样同源词和上古借词并不容易区分。但这并不是说完全不能进行:

(3)在进行这一工作时首先要查找记录两个民族接触的历史文献。比如先秦典籍中已经有壮族与汉族交往的记载,而根据《史记》等材料记载,秦朝设桂林、南海、象三郡后,整个岭南地区都处于中国的行政规划之中。当时有数十万汉人徙入岭南。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就使整个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得到了学习汉语,尤其是中原通语的机会。壮族当然也不能例外。故总体来看壮语中上古汉语借词多来自秦汉时期的官话,这样当汉语语音史研究进一步精密化,比如我们能准确判断秦汉官话与先秦汉语的语音区别时,也许就能够分清同源词与借词。当然这对于有些借自先秦,借入的途径更为复杂的零星词语,则并不适用。

(4)由于词汇存在历时置换,单看是不是核心词难以判断是否一定为借词或同源词。比如曾晓渝教授(2004b)发现一些无法纳入各借词层次的“关系词”,“由于这些词基本上都是核心词……因此,我们认为,这类词应该看作是汉语水语同源词”。实际上核心词并非完全无法替代,与汉语没有发生学关系的日语,在斯瓦迪什200词表里的核心词也有13个被汉借词替代了。(桥本万太郎2013:150-151)而德保壮语也存在核心词被置换的例子,见下文。故而较好地解决办法一是如曾晓渝教授所言看能否纳入各借词层次(但上古借词层的特点并不如后来者清晰),二是与其他语言对比。同源词的语音形式一定可以和其他同源语言对应,但借词不一定。

以上所论仍不能给出周延的判断标准,一些具体原则还需学界共同探讨。本文也不再具体区分二者。

德保壮语的上古汉语借词不多,其具体情况我们分别与李方桂(1982)、郑张尚芳(2013)的拟音对比举例如下:

德保壮语上古汉语借词对照表 表1

壮语词义读音汉语李方桂郑张尚芳备注 雾mok5雾mjughmogs 山谷lu:k33谷lukkloog 鹅ha:n33雁ŋranhŋraans大雁驯化后称鹅 杀猪、杀鸡ka24屠dagdaa 裤子khwa33袴khwaghkhʷaas 牙齿keu24齿thjəgxkhjɯʔ 下巴ka:ŋ31亢kaŋkaaŋ亢,《说文》:“人颈也。” 针khjam52针krjəmkjum 孕妇lu:n214孕rəmhlɯŋs 三θa:m52三səmsuum 五ha24五ŋagxŋaaʔ 六kjok5六ljəkwrug声母对应见下文讨论 蓝靛草khjom24蓝lamg·raam蓝,《说文》:“染青草也。” 看la33睹tagxtaaʔ声母对应见下文讨论 臭khe:u31臭khrjəgwhkhljus声母对应见下文讨论 舔li31舐grjigxɦljeʔ 挑选lik3择drakrlaag 腮kem24脸kjiamxkramʔ脸,《集韵》:“颊也。”居奄切。

在分析上古汉语借词时,需要借重的方法是:

(5)注重与汉语语音史的成果比较。总体来看,这一层次与上古汉语形式差异不大。声母上大致能够对应,比如“雾”mok5、“亢”ka:ŋ31等,韵母上,汉语的鱼部字借词最稳定,多还保持了a的读法,如“五”ha24、“股”kha52、“袴”khwa33等。韵尾上也能和汉语准确对应。

(6)对于一些系统性的表面上“不规则”的对应,如果能与上古音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相符合则不妨视为借词。比如李方桂(1982)、郑张尚芳(2013)等人都为汉语构拟了CL-型复辅音,而德保壮语的CL-型复辅音借词则分化为C-与L-两类单声母:“屠”ka24、“六”kjok5、“蓝”khjom24、“臭”khe:u31——“睹”la33、“谷”lu:k33、“风”lam31、“舐”li31。尽管为何声母分化方向不同还须探讨,但视为汉借词则问题不大。再比如杨剑桥(2013:141)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上古既有*klj-、*k‘lj、*glj-,(即章组,引者注)又有*kl-、*k‘l-、*gl-,还有*klr-、*k‘lr-、*glr-。后面两组分别可以演变为端组和知组。”而端组字在德保壮语中也有对应舌根音或流音的例子,如“屠”ka24、“睹”la33等声符是“者”,但其声母却是k-、l-,这就恰好支持了杨先生的观点。简而言之这一过程就是:

a. 学者根据一系列材料认为汉语上古音存在P现象。

b. 研究对象语言的部分词存在P‘现象。

c. 若P能解释P‘,则可认为研究对象语言的这批词是汉语的关系词。

(7)有些学界还未探讨的个别异常却成系统的对应可以存疑。比如德保壮语的“鹅”ha:n33、“五”ha24都是声母h对汉语ŋ,李方桂与郑张尚芳都没有给这两个字的上古音构拟一个送气(或清化)成分。我们不妨先根据韵母的严格对应与声母的系统对应视其为“关系词”,并搜集其他材料来重新审视这两个字的上古音值。

(8)上古汉语借词层的声调对应无一定之规,这一点与中古之后的借词层不同,是其特殊表现。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可能是因为汉语声调是后起的,来自汉语音节的音段特征(郑张尚芳2013,潘悟云2000等)。而壮语的声调同样来自音段特征。那么我们假定一类汉语音节的音节形式是CVCT1,CT1是产生T1声调的音段成分。而壮语的声调T2来源于CVCT2,那么当汉语的CVCT1进入壮语后,决定其是否产生声调的诱发音段就是CT2而不是CT1了。简单来说,就是两种语言产生声调的规则不同(不是一个音段成分),导致同一个音节形式在两种语言中产生不同声调进而造成对应参差。⑤

综上来看,上古汉语借词层的分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汉语上古音的研究。

三 中古汉语借词层的判断方法

德保壮语的中古借词特点是,文言词语较多,但也有一些口语词,构词上存在不少汉壮结合的方法。德保壮语的中古借词其例如下:

德保壮语中古汉语借词对照表⑥表2

壮语词汇读音汉语中古拟音备注 星星θəŋ52星seŋ 边沿je:n52pi:n52沿jiu£n 边沿je:n52pi:n52边pen 东to:ŋ52东tuN 北pak5北p«k 看病koi52pəŋ33病bÄiaNkoi52是固有词“看” 橘子mak5ka:m52柑kAmmak5是固有词“树” 化脓pan31noŋ52脓nuoNpan31是患病前缀 路野外的lo33路luo 地震te:i33tuŋ33地diI 地震te:i33tuŋ33动duN 面条统称mi:n33面mi£n 寺庙mi:u33庙mÄi£u 跳thi:u33跳theu 死婉称kwa33θei33ʔja33过kuA 死婉称kwa33θei33ʔja33世þi£i 便宜tsi:n33贱dzi£n 钉子te:ŋ52钉teN 装tso:ŋ52装tSČN 端午ŋo214ŋu:t33so31ŋo214五Nuo即“五月初五” 头tu52头d«u 漏θu33漏l«u 乳房nou214乳¤üöo 染ȵo:m214染¤üi£m

与上古借词层相比,中古借词层规律性更强。就判断中古借词层的方法论而言,则:

(9)声调对应的系统性最强,可以成为划分借词层次的主要依据,曾晓渝教授已经指出了这一点,并认为水语中“当一个借词的声母、韵母、声调三者之间的层次出现矛盾的时候,一般以声调的层次为主”(曾晓渝2004a:233-234),我们认为这一原则对于壮语同样有效。但是请注意,德保壮语也存在多个层次的阳平同时对一个调类31的情况,如:

蚕tsa:m31

南nan31

蚕和南都是覃韵阳平字,中古收-m尾,这里声调相同而韵尾有异,说明属于两个层次。排留村的“南”正为na:m31,说明甲荣的nan31是新借来的,原来na:m31的层次被替代了。再比较文化词“洋灰”ja:ŋ31hu:i44,“洋”与“蚕”都对31调,但明显不是同时借入的。所以在碰到31调的阳平时,声调的决定地位就应该让位于:a. 文化词的传入时间;b. 声母和韵母的对应形式;c. 多音节借词中的他调音节层次。这个多层次阳平同对31调的例子也提醒我们,针对其他语言的借词分层,声、韵也是很重要的参考因素。声调是主要标准,但不是绝对标准。

德保的中古汉借词声调对应如下表。但入声略有问题,壮语的塞尾调只有第七、第八各分长短的四个调值,这样无论是什么层次的汉语借词,只要入声还存有塞尾调,就只能用这四个调去对应,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判断的难度。

中古汉语借词声调对应表 表3

阴平阳平阴上阳上去声阴入阳入 52522143333533

(10)多音节词的“词中的所有音节都属于同一个层次”(向柏霖、蓝庆元2013:前言第2页),如“边沿”je:n52pi:n52、地动te:i33tuŋ33等。但是也有例外。“金银花”kin33jin31va52,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三个字应该处于同一层次,但阴平的“金”“花”声调不同,根据原则(9),就应该分析为两个层次。这样表面上看,德保壮语仿照汉语构词法,用早期借词“花”和晚期借词“金银”“自造”了“金银花”这个词。但排留村的金银花是wa54kjʊm54ŋan31,“金”和“花”在一个层次,而且符合壮语“中心语+修饰语”的构词法,可见德保甲荣的“金银花”也经历了借词替换。再如初二so52ȵei33的二≠初四so52θei44的四,丢了东西to:ŋ33θai52的东≠西,就都得用声调加以识别。

(11)利用构词法判别,早期汉借词有一些根据壮语“中心语+修饰语”的构词法改变了自己的借入形式,或者两个借词位置颠倒,或者与壮语固有词结合重新造词。“金银花”的两种语音形式就是一个典型。另外两个借词位置颠倒的如“梅花”(花梅)va52me:i31、“荷花”(花藕)va52ŋou33。固有词+借词构词的如“柏树”(树柏)mai214pe:t3、“柳树”(树柳)mai214lou214,其中前面的mai214是壮语固有词根“树”,后面则是从汉语借来的修饰成份。其他结构也有这种汉壮杂糅,如动宾结构“化脓”pan31noŋ52、“看病”koi52pəŋ33,其中的pan31、koi52都是壮语固有词。这些词都是比较早的中古借词。当然,这种情况也不能绝对,文化词“礼拜天”van31li31pai24就是一个典型的正偏结构现当代借词。另外请再比较下文表6中的杉树mai214sa:n44su214。在这个词中,固有语素“树”mai214与借词语素“树”su214在语义上重复,可见“杉树”是作为一个双音节整体借入的,且失去了汉语中偏正式构词的理据。由此可知这个双音节层次要晚于以单音节形式借入的“柏”“柳”。

(12)利用汉语中古音语音形式判别。这一点容易理解,一些中古早期汉语的音韵特点在德保壮语中仍然保留。比如声母上,轻唇声母的汉借词仍保持重唇:袜ma:t33、味me:i33。而日母对舌面鼻音ȵ如染ȵo:m214、认ȵin33,也很接近其中古音值¤ü(或单纯的¤)。韵母上,三个鼻音尾与塞音尾的格局也很稳定,一些韵部甚至很像《切韵》时代的汉语音值,比如流摄对u:“头”tu52、“漏”θu33,遇摄对o:“初”so52、“五”ŋo214,这是汉语早期中古音的特点。再如止摄和蟹摄在这一阶段也能分别,止摄的“地”“味”韵母都是e:i,而蟹摄字“西”“第”的韵母则是ai或a:i。

但是这种声、韵上的对应并不完全精密,有两点需要注意:

A. 壮语在借入时根据自己的语音特点对汉语音系格局作了改造。中古层的擦音与塞擦音对应较混乱:

德保汉借词擦音、塞擦音对比表 表4

汉语晓母h心母s书母ɕ初母tʂh禅母dʑ精母ts从母dz 壮语vθθsθtsts 词例花va52西θai52世θei33初so52城θəŋ52贱tsi:n33蚕tsa:m31

我们依音韵学家最新的意见认为禅母与船母的位置在韵图上反了,即禅母应该是浊塞擦音dʑ,船母是浊擦音ʑ。另外庄组塞擦音与精组表现相同,如庄母的“装”tso:ŋ52。之所以擦音、塞擦音的对应如此曲折,可能因为德保壮语只有一个(不是一组)塞擦音ts,而擦音比汉语多。在借入汉借词时,由于没有足够的塞擦音一一对应,故而对之作了改造。

B. 在借入壮语后,汉借词跟壮语固有词一同经历了语音变化。表2壮语借词中山、效、宕等几个主元音为a的韵摄,其细音字主元音都是i::“跳”thi:u33、“千”si:n52、“件”ki:n33,甚至能写出一条音系规则:ia→i:/C__E(E表示韵尾Ending)。但在后来汉语i脱落的语音环境,即轻唇及卷舌声母里,这类音的主元音就要后高化:“装”tso:ŋ52、“染”ȵo:m214。这种高化还出现在其他壮语地区,见下文。

(13)根据所对汉语词的语义来判断。这种方法较易理解,比如所对的汉语文化词是近现代的新事物如上文“洋灰”“星期天”,则借入时间也不会早。而一些文言词语如“筷子”thou33借的是“箸”,“绳子”tsik3借的是“索”,这类都不会太晚。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壮族人民可能根据汉语借词形式,利用不同层次的汉借词来“组词”,如形容心情的“难过”nan31kwa44词义上理应是个近现代借词,但“过”kwa44,果摄主元音对a的形式属于中古。二是对于一些上中古语音形式差异不大的核心名词,则此法不太适用。比如斯瓦迪什百词表中的“星”θəŋ52,尽管我们知道其为借词,但是借自上古还是中古则不易判断,比较李方桂(1982)与郑张尚芳(2013)的上中古音构拟:

上古中古 李方桂siŋsieŋ 郑张尚芳sleeŋseŋ

都不能贸然用来判断“星”的借词层次。而根据:第一、其他语言如武鸣壮语“ʔdao ʔdai”、上思壮语“ʔdao ʔdoi”、傣雅语“la:u”,泰语“da:u”可知“星”θəŋ52是侗台语分化后才借入的。第二、根据“星”声调为52,声母为θ,都对应中古借词层的语音形式,可定其为中古借词。前文讨论同源词与借词的区别时提到过这种核心词的历时置换,由此来看,在遇到核心词对应时,还应该跳出研究对象语言,关注这批词在其他亲属语言中的语音形式。

(14)在区别出大层次后,还应关注到次级层。“次级层”是李妍周、沙加尔(2013)提出的一个概念,大致指两种语言长时间接触时,他们自身的音变也对借词产生影响。在德保借词的中古层中还有一个晚期次级层,阳平从阴平调独立出来为31,一些字的语音形式也显然后起。在这一层次中,汉语阳平对31调,并可以和其他调字系联如工钱(银工)ŋan31koŋ52、喉咙(腮喉)θa:i52wo31,这说明阳平已经独立成调了。再看一些字的语音形式,果摄的棵ko52、破po33,反应的是歌戈韵近代的后高化。声母则一些轻唇字已经轻唇化:万fa:n33、方fu:ŋ52。至于前文总结的一些语音规律,如山摄细音主元音在中古层高化为i:,在这个层次则高化为e::垫te:n33、片phe:n33、瓢peu31、条teu31、小θeu214。

德保壮语近代汉语借词对照表 表5

壮语词汇读音汉语备注 棵ko52棵 喉咙θa:i52vo31腮 喉咙θa:i52vo31喉 工钱ŋan31koŋ52银 工钱ŋan31koŋ52工“银工”是壮语造词法 木匠tsa:ŋ33mai214匠mai214是固有词“木头” 赚tso:n33赚 破po33破 事情θei33tsəŋ31事 事情θei33tsəŋ31情 垫te:n33垫

总体来看,这个层次不容易和中古层分清,除阳平外其他声调也区别不大。我们分出这个次级层的方法是:(1)看多音节中声调对应情况;(2)看同调字语音形式是否处于同一层次;(3)看文化词。这三种方法尚不能覆盖所有次级层的借词。

四 德保汉语的现当代借词层

德保壮语的现当代借词比较复杂。《德保县志》记载“德保的汉语属西南官话,即桂柳话,一般在机关单位及县城使用”(德保县志编纂委员会1998:644)。可见桂柳话主要用于机关及县城。我们调查发现,甲荣当地人都表示自己并不会说桂柳话。而其借词特点又类似西南官话,至于其借入地情况我们下节分析。该层次可能包括多个不同层次,这里我们举出较易系联的主干部分:

德保壮语现当代借词对照表⑦表6

壮语词汇壮语读音汉语备注 磁铁θi31the31磁铁 水泥ja:ŋ31hu:i44洋灰 煤me:i31煤 自行车ta:n44se44单车 菠萝po44lo31菠萝 手电筒tje:n214tho:ŋ31电筒 圆珠笔jen31tsi33pi214原子笔 坝pa214坝 沙子sa44沙子 杉树mai214sa:n44su214杉树mai214是壮语固有词“树” 香菇hja:ŋ44ku44香菇 菠菜po44sa:i214菠菜 洋葱ja:ŋ31so:ŋ44洋葱 胡萝卜hu31lo31pu31胡萝卜 丝瓜θi44kwa44丝瓜 家具统称kja44ki214家具 酱油tsjaŋ214jou31酱油

现当代借词的分析与中古借词分析法大体相同,比如声调是系联借词层次的重要依据。

德保借词与西南官话声调对应情况如下:

德保壮语现当代汉借词声调比较表 表7

调类阴平阳平上去入 德保44313321431 昆明44315321231 丹州3321533521

我们选了云南官话中的昆明话与桂柳官话中的丹州话作对比,可见入声与阳平合并是三地的相同点,德保壮语现当代汉借词的某个层次可能也是借自西南官话。另外尽管这三个地点调值相似,但可能只是偶然,见下文。

总体来看,现当代借词音韵对应上更接近现代汉语,又由于一些文化词如“水泥”“单车”之类一眼即知为现代产物,不需要进行细密的历史考证,故而识别难度最小。

五 德保壮语现当代汉借词借入地的考察

但是,由于少数民族近现代的历史容易考索,而且周围汉语语音状况也可以实地调查,所以现当代借词层与上、中古借词层相比还多了一重考察借入地的任务。

曾晓渝教授(2003b)指出,“新老两大类借词在声调上有一个显著区别:壮傣、侗水语里汉语老借词的调类一致,整齐对应,但调值差异较大;新借词的声调则分别与壮傣、侗水诸语言当地西南官话阴阳上去(或阴阳上去入)各调调值相同、相近的调类来实现与汉语借词各类声调的匹配。”这是重要的发现。但有趣的是,观察几个壮语地区,其现当代借词往往对应的是调类而非调值:

壮语区现当代借词调类对比表⑧表8

武鸣平果宾阳忻城贺州三江上思德保1德保2 煤mai2mai2mu:i2mu:i2mu:i2mo:i2moi4mei2me:i2 单车ta:n1ɕi1ta:n1ɕe1ta:n1tsi1ta:n1tse1ta:n1tsiə1ta:n1ɕa1ta:n1tshei1tan5ɕe5ta:n5se5 沙子θa1ɕa1θa1ðe5ɬa1he5ɬui2ɕa6sa5 菠菜?po1ɕa:i5po6tsa:i5po5tsa:i4pɔ1ɬu:i4po5tɕha:i4pə1ɕa:i5po5ɕa:i4po5sa:i4 酱油ɕɯ:ŋ5jau2ʨi:ŋ5jau2ʦi:ŋ5jəu2ju2ʦiŋ5ti:ŋ4jɔu2sjə:ŋ5ju2ʦiŋ5ȵou2ʦa:ŋ4jou2ʦjaŋ4jou2 驴laɯ2li2lə2lɯ2li2lu2lə2li3li2 坝fa:i1fa:i1fa:i1va:i4wa:i1/jam4pa4lam4va:i1pa5nam4/pha:i1pa4pa4

武鸣、平果、宾阳、忻城、贺州、三江属于北部壮语,上思、德保属于南部壮语,不少借词在两种壮语中的调类都能对上。一些例外如“单车”只有德保地区是第5调,其他地区都是第1调,看上去不能对应,然而同为阴平的“沙子”“菠菜”则忻城、三江、德保都是第5调,可见“单车”在其他地区可能也曾有过第5调的形式。再如“酱油”德保与贺州调类对应,而“坝”则贺州的两个形式分别与南北部壮语相对应,可见不同来源借词可在同一地区叠置(fa:i的形式可能比pa更早)。那么这种调类对应是否是因为调值相同而造成的偶然呢?再看“酱油”,贺州壮语第4调调值为24,第2调为132,调型为升调与升降调;而德保壮语这两个调值分别为降升调214和降调31,相差极大。且德保壮语有与贺州第4调调值相同的24,贺州壮语有与德保调型相同的213、42,这些同值异类的声调没有发生关系,可见这种调型对应与调值无关。尽管限于篇幅不能举出全部的例字,但这种整齐的调类对应形式说明壮语区的现当代借词的调类对应不是偶然的。蒙曾晓渝教授告知,当同一语言的不同地区互相接触时,甲地区能很快将乙地区的不同声调转换为甲地对应调类的调值,亦即从同语言地区借入的借词调类相同,调值不同。由此可以认为德保壮语的部分现当代借词借自某个或多个壮语地区。

再来做历史考察,南部壮语与汉语的接触并不如北部壮语那么密切,而且我们在调查时当地人也多次强调自己不会桂柳官话。据《德保县志》记载,尽管德保在唐代已经纳入中国版图,但直到康熙二年镇安土府改土归流后,汉族官吏才开始对其产生较大的文化政治影响,至于现代化教育则要到民国之后。如此来看,德保在历史上相对隔绝于汉文化。而尽管与汉族隔绝,当地人却能够从外延地区接触到汉借词,结合当地居民的认知,我们考虑德保壮语中的汉借词有可能来自其他壮语区,其具体借入地虽还需考察,但我们倾向于南部壮语的部分地区的汉借词借自北部壮语。由于本文的调查有限,其具体源头以及传播路径,还得在全面调查了各壮语点后,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达,壮语区也会直接接触到汉语,而德保方言自己也会发生各种语言变化,所以其借词来源应该是多层次的。但从现在的调查来看,后两种来源一是难以判断系联,二是数量较少,对于德保壮语影响还不大。

六 谈汉借词研究的调类比较法

当前学界对于现当代汉语借词层次的探讨,多只局限在一个地点,而没有和其他相邻地区进行调类比较,或者只把调类对应作为老借词层的特点。如果研究目标是直接向汉语借入,那么并不会产生什么困难,而如果是从其他地区间接借入,则进行调类比较就可以发现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表8的对应形式令我们先得出两个结论:

(一)壮语间相同的调类对应说明其现当代借词是壮语间彼此借入的。

(二)壮语间不同的调类对应说明其借词的来源是多元的,不同来源的借词在各地展开竞争。

来看结论二,我们假设从源头A(这里的A是民族语地区,亦即A只是一个中介,它本身经过从汉语借入的过程,下文B同)借来的借词W调类为TA,源头B借来的同一借词W调类为TB,那么不同的壮语地区,W的形式既可能是TA也可能是TB,甚至如贺州的“坝”存在wa:i1/jam4pa4两种形式的叠置。而经过竞争后,某地最终会只剩下一种常用形式。比较上表中的“沙子”与“单车”,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忻城与三江两地的“单车”可能早先也有第5调的形式,只不过在与第1调的竞争中被淘汰。当然由于材料限制,也可以认为是第5调还没有借入到两地,具体如何还得进一步研究。

前文说过,德保现当代借词还有一些零散的其它层次,有些层次因为字数过少难以系联。以前的借词分层以调值相同、语音形式相近作为系联的重要标准,但这种方法不完全适用于层次复杂的德保方言。比如“解”kje24、“讲”ka:ŋ24、“瓦”ŋwa24、“炒”sa:u24,这几个上声字都对24调,与前面讨论的各个层次都不同,而从语音形式上看,明显是近现代以来借过来的。那么这几个字是否代表了同一个层次呢?试看:

壮语区现当代特殊上声借词调类对比表 表9

武鸣平果宾阳忻城贺州三江上思德保1德保2 瓦wa4wa4ŋwa4ŋwa4ŋwa4ŋwa4ŋwa4ŋwa4ŋwa3 解ke3ke3ke3kje3kiə3ke3ke:i3ke3kje3 讲ka:ŋ3ka:ŋ3ka:ŋ3ka:ŋ3ka:ŋ3ka:ŋ3ka:ŋ3ka:ŋ3ka:ŋ3 炒ɕa:u3ɕa:u3ʦa:u3ʦa:u3ʦa:u3ɕa:u3ɕe:u3ɕa:u3sa:u3

德保甲荣的“瓦”与其他地区的调类都对不上,这是它与另外三字不同之处。如果只看调值而不对比调类,“瓦”与其他字的区别就可能被忽略。再来看一个更有代表性的平声例子:

壮语区现当代特殊平声借词调类对比表 表10

武鸣平果宾阳忻城贺州三江上思德保1德保2 姜hiŋ1hiŋ1hiŋ1hiŋ1hiŋ1hiŋ1həŋ1khəŋ2khəŋ2 铅笔je:n2pit7je:n2pi2hwin2pat7jwe:n6pi6jun2pət7jo:n2pat7jen4pit8jen2pi2jen2pi2 烟丝ʔi:n1θai1ji:n1mai1ji:n1θəi1ȵi:n1θwi1ji:n1ɬe:i1je:n1swi1ʔi:n1ʔboi1ʔi:n2θei1ʔi:n2θei2 师傅po6θai1θai3fu6θai1fəu4θai1fu6ɬə1fɔu4si5fu6ɬai5fou4θai5fu6θai2fou6

其中“姜”“铅”“烟”“师”四个阴平字都对第2调,而比较调类则会发现,“姜”和“烟丝”是一类:只有德保调类无法对应;“铅笔”是一类:德保与其他地区有系统的调类对应;“师傅”是一类:所有地区调类几乎均无法对应。如果再比较词汇意义与语音形式,则“姜”这种作物在中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德保的“姜”声母则与其他地区无法对应。前文说过,德保中古借词层阴平调对应的恰好是壮语第一调,而且其韵母一条对应规则是ia→i:/C__E,那么不妨假设原先德保也有个“hi:ŋ1”形式的“姜”,后来被新的借词khəŋ2取代。而“烟丝”则明显是晚近时期传入的文化词。这样这四个词在处理上应有四重考虑:1、“姜”是不同时期借词的历时置换;2、“烟丝”或者借入地与其他地区不同,或者发生后起变化;3、“铅笔”是和其他地区从同一个壮语区借来的;4、“师傅”很可能是各地区都直接借自汉语。如果只观察德保一个点,就很容易将这四个词简单系联为一个层次。这种现象与前面提过的结论二相对应:某地同样是调值TA的借词,其来源既可能是A,也可能是B,由此得出结论三:

(三)某个壮语地区调值形同的一批借词,如果与其他地区调类对应表现不同,说明其包含多个层次。

结合以上论述,可以认为“调类比较法”适用于近现代借词借入地为本族语而非汉语的民族语言。其作用是:

(一)通过比较某地区的借词与其他地区调类是否相同,可以判断其来源是汉语区还是民族语区。

(二)通过比较所有地区的调类有几重对应,可以确定这些借词有几个借入地。

(三)通过比较无法系联的特殊同调借词,可以理清这批借词有几个层次。

第一条的判断作用更提醒我们,以后再作汉借词分层工作时,都要先比较调类以判断是否直接借自汉语。最后我们给出这种调类对应的借入模型:

如图,T0与T0’是汉语借入地,T1、T2、T3三个民族语地区分别从两处借入借词,这一层次是调值借入,即三处调类不同调值与借入地相同或相近,注意T1与T2尽管借入地相同,但调类可能仍然对应不上。而TA至TD四个民族语地区再从T1至T3三个源头借入,其中TB与TC可以同时从两处借入,这一层次是调类借入,表现为借词调值不同,同源头的借词调类对应。借自多源头的借词分成多个部分与其他地区调类多重对应,如TB分别与TA、TC相对应。借入地不同的地区如TA和TD调类无法对应。这只是一个简明的模型,具体情况可能更为复杂,比如在直接从汉语借入的层次,就有地区可能同时从两个汉语源头借入。所以在具体的操作中还得进行精密分析。至于表7反映的德保与昆明、柳州两地的调值对应能否判断德保壮语就是T1层次,则还需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德保与汉语地区交流日益频繁,后来的借词自然不再需要壮语中介了。

七 结语

我们主要依据曾晓渝教授(2003a;2004)提出的“关系词分层法”,通过对德保壮语中汉借词层次的分析实践,对汉语借词分层的原则方法作了补充细化,以利其进一步完善发展。

从壮语实例看,“调类比较法”对于判断汉借词的时间层次、地域来源、以及借入方式(直接或间接)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建立的“调类对应借入模型”可操作性强,是研究汉借词层次的一个有效步骤,应予以重视。以往学者有过一些类似研究实践,比如根据仫佬语不同方言中现代汉语借词的调类、调值差异来判断其不同来源(曾晓渝、岳静、冯英,2010:77-94),但并未提炼出一种操作模式,尚未达到方法原则的自觉。

汉借词层次分析是民族语言历史研究、语言接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所讨论的汉借词分层法更适合于声调系统发达的侗台语。对于其他声调不发达甚至没有声调的民族语言如藏缅语来说,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为汉借词分层并确定借入地,尚需要继续探讨。

【附记】感谢曾晓渝师对本文的耐心细致的指导鼓励及匿名审稿专家中肯翔实的修改意见,这里谨致谢意并文责自负。

陈瑾 1988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方言志》,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方言志办公室。

德保县志编纂委员会(主编) 1998 《德保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编) 2008 《广西民族语言方音词汇》,民族出版社。

黄行、胡鸿雁 2004 区分借词层次的语音系联方法,《民族语文》第5期。

李方桂 1982 《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

[韩]李妍周、[法]沙加尔 2013 从白语中的汉语词汇看借词的无限制性,(法)向柏霖(Guillaume Jacques)、蓝庆元(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商务印书馆。

毛玉玲 1997 《昆明话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

潘悟云 2000 《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日]桥本万太郎 2013 《语言地理类型学》(第二版)余志鸿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邢公畹 1999 《汉台语比较手册》,商务印书馆。

(法)向柏霖(Guillaume Jacques)、蓝庆元(主编) 2013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商务印书馆。

杨剑桥 2013 《汉语现代音韵学》(修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

曾晓渝 2003a 水语里汉语借词层次分析方法例释,《南开语言学刊》第2期。

曾晓渝 2003b 论壮傣侗水语古汉语借词的调类对应——兼论侗台语汉语的接触及其语源关系,《民族语文》第1期。

曾晓渝 2004a 中国水族语言中的汉字音,《语音历史探索——曾晓渝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

曾晓渝 2004b 汉语水语的同源词,《南开语言学刊》第2期。

曾晓渝、岳静、冯英 2010 《侗台苗瑶语言的汉借词研究》,商务印书馆。

张均如、梁敏、欧阳觉亚等 1999 《壮语方言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

郑张尚芳 2013 《上古音系》(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①德保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东连天等、田东县,西南接靖西、天等县,北邻田阳县、百色市。据德保县人民政府网站首页2015年发表的《德保概况》,德保地处桂西南,全县辖12个乡(镇)185个村(社区)委会,全县面积2575平方公里,人口36万,聚居壮汉瑶等9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98%。德保壮语属于南部壮语一种,被划分为德靖土语。(张均如、梁敏、欧阳觉亚等1999)但德保县部分地点也使用北部壮语及瑶语。

②发音人情况:李兰美,女,1956年生。德保马隘甲荣人,中师毕业,德保壮校老师。以德保壮语为主要交际语言,会讲普通话。调查音系将另文发表,这里限于篇幅从略。

③文中语言材料除德保甲荣壮语外,分别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08)、邢公畹(1999)、毛玉玲(1997)、陈瑾(1988)等。

④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本文进行分析的材料全部来自我们调查的德保壮语。

⑤还有一种情况是两类语言都有同样的声调产生规则R1,而当汉语的某类音节进入壮语后需要经历借词语音替换规则R2,R2发生次序早于R1,且与R1为阻断关系(bleeding),这种情况也导致两种语言声调上的错综对应。

⑥说明:1、鉴于中古早期汉语单音节词还较多,表中的双音节借词,如果都是汉借词,则分开列举,如第二、三行的“边沿”分别按音节顺序对汉语“沿”“边”。2、中古拟音用郑张尚芳(2013)。

⑦说明:由于此时借词往往以双音节为单位,故而双音节借词我们不再拆分。

⑧说明:(1)德保1为马隘乡排留村方言,德保2为甲荣方言,下同。(2)如果某地借词有两种形式,用“/”分隔,如上思壮语的“坝”pa5nam4/pha:i1。(3)表中阿拉伯数字表示调类。

Reconsider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of Chinese Loanwords in Tai(台) Language:Taking the Guangxi(广西) Debao(德保) Language as an Example

NI Bo-yang and YAN Zhuo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300071, China)

Scholars made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methods for Dong Tai language loanwords RIHAN layered, but some details need to continue on. In this paper, the level of Chinese loanwords Debao(德保) Zhuang(壮) we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layer, middle layer, Loanwords in contemporary loanwords from the different analysis methods of loanwords. In addition to the ancient loan words, other levels of Chinese loanwords have systematic tone corresponding forms, although the voice and finals are restricted by their own phonological system, but the categories are clearer. According to the "tone comparison method" can be found in the leve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oanwords and Zhuang(壮) Zhuang Debao(德保) tone corresponding neatly,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borrowed from the common Zhuang(壮) area, rather than the Chinese regio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can be found in the same tone tone words may have multiple sources. "Tone comparison method" i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borrowing the words in the contemporary study of the hierarchy deserve attention and application.

Debao(德保) Zhuang(壮) Language; Chinese loanwords; loanwords layers; word hierarchy; tone comparison method

H218

A

1000-1263(2018)02-0098-11

倪博洋,男,1991年生,天津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语音史及侗台语言研究;鄢卓,女,1993年生,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侗台语言研究。

猜你喜欢

壮语借词中古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Atelier Ting亭”中古家居体验空间改造设计
回鹘文献语言中借词的对音规律研究——以《玄奘传》第六卷为例
壮语故事会引人入胜
浅谈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
东干语借词国内研究述评
云南河口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解读
新出文献与中古文学史的书写和建构
Analysis of soci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use of Uyghur loan words in Xinjiang Chinese dial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