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理论在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18-05-14吴冬梅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育对策中医职业学校

吴冬梅

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职校学生的心理有别于同龄人,具有自己的特征,并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关爱。文章主要分析了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现状、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同时提出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对职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职业学校;心理健康;中医;教育对策

职业学校是学生踏入社会的起跑线,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职业学校更多地偏重技能训练,忽视了心理道德、思想层面的教育,以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现实教育容易导致青春期学生迷失人生方向。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在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时,学生常常身心疲乏、紧张不安。

一、职校学生的心理现状

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迅速。1998年至2013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从43万人增长到318.40万人,在校生人数从117万人增长到973.64万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由432所增长到1321所。职业学校学生数量的日渐庞大,再加上“学生+职业”的特殊性,使他们有着区别于同龄人的心理特点,这一群体的心理成长越来越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从年龄因素来看

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多在15~22岁之间,正值青春期。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阶段,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学生在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课题时,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二)从环境因素来看

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这些扑面而来的社会变革给职校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在这种环境下,职校学生不仅面临学业,而且还要面对择业就业,对社会环境不适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紧张不安在明显增加。

(三)从其他因素来看

学生心理负荷沉重、心理发展失衡时,如不及时疏通,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而职业学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技能训练和知识教育,容易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部分教师在心理辅导方面经验缺失,教育管理技巧缺乏,不能针对学生特点给予适当关爱。许多职业学校没有条件进行心理辅导,或尚未正确使用心理咨询机制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职业学校学生的成长经历复杂。有的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在学习、人际交往中就已经被边缘化,给心理成长埋下了隐患,如性格孤僻、自卑、叛逆等;有的学生从小缺乏家庭教育,造成学生因缺乏管教而随心所欲,性格敏感且易受负面因素影响;也有的学生家长给孩子传输的观念就是不上学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因而很多学生认为读书没有用,在学习上常常缺乏主动性,学业不良……这些学生进入职校后,心里的烦恼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进而出现行为偏差,安全隐患增多。

三、可行性分析

(一)心理学与中医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都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与理论是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而初步形成的。历史文化灿烂的中国是世界心理学思想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这种心理学思想在中医学宝库中体现尤为明显,如形神统一、天人相应、七情相生相克理论,以及中医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等。普通心理学由于没有医药知识,面对来访者只能从心理方面做出检查,不能从生理角度进行区别与诊断,而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心理学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可将心理咨询治疗与中医诊断、辨证论症相结合进行完整治疗。

(二)部分职业学校已成功推广应用

目前,部分学校在校园中已经开始推广中医药文化教学。2011年,北京宏志中学首次增设了1个中医药实验班,并于2015年成立宏志中学中医药研究室。2016年初,人大附中在学校开设中医保健养生手法选修课,深受学生欢迎。中医既是一种科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法律保护重点研究室主任宋晓亭在某论坛上说:“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中医进校园这是一件好事,它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增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传统医学的生存与发展。并且在很快的时间内,全国会推广这种做法。”

(三)中医药学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饮食调理是群众日常保健的主要措施之一,中医药学最有特色的天人合一、六淫致病也是最有群众基础的理论之一。心理健康问题不同于时令病,它处于缓慢持续的状态,因此,无论是临床治疗还是饮食调理,都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才能产生扶正祛邪的作用。正与邪是中医学生命观的一对重要范畴,生命观是中医学对人体正常和生病状态的诠释,也是中医哲学的基础,要准确把握哲学思想理论,并结合心理学内容,才能在职业学校推广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应用具体措施

(一)设立中医心理课程,疏导学生心理压力

1.专题训练课程

专题训练课程是学生心理健康结合中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课程内容,可以实现科学观念转变,增强自我认识管理。中医心理疏导的基本原则是:一语之其“善”(循循善诱);二开之其“苦”(压抑、愤怒、委屈、苦恼);三导之所“便”(替对方着想,满足合理要求);四告之其“败”(危害后果)。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培训和导向方式。

在专题训练教育过程中,发挥中医药文化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年龄、诉求等,和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并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度。可以邀请一些中医药专家开展主题讲座,组织相应的社团活动,深化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知。

2.中医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可以借鉴国内外的实践经验,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课程活动。中医心理学把精神活动分成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类型,称之为“七情”。精神活动定位在心,而“心主神明”是通过心对五脏系统进行调控而实现的,五脏气血和调是精神活动得以维持的基础,气血和调则七情和谐;五脏功能异常,则可出现过度过久的七情变化,即因病而郁。《庄子》中提及“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是导引。

中医学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这些都可以纳入课程内容;邀请专家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帮助学生能够充分运用不同的方式与技巧消除心理障礙,达到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自我超越训练,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3.中医传统文化的渗透课程

在学生心理培养与教育工作中,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学生生活环境主要是一些微环境,如宿舍、班级等,因此宿舍成员、班级同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是文化大国,有着丰富的哲学人文思想,利用艺术的审美概念开展中医心理教育课程,通过开展传统中医药文化艺术赏析,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心理追求等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习惯与心理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中国传统音乐欣赏、古典舞蹈教育、校园艺术活动、美术绘画教育、影视剧赏析等方式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二)加大资金投入,成立中医咨询室

客观地说,进行改革与尝试所采取的各种措施,都是以一定的资金投入为基础的,如果资金不足,任何有意义的改革与尝试都可能取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能更充分认识到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制订相应的实施办法,全面开展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

五、结束语

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医药进校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中医药学是我国的国粹,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理念及实践经验,中医强调的治未病是关爱生命的整个历程,采用中医理念多元支撑职业学校学生心理会成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教育对策中医职业学校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探讨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让管理更有效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疏与堵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