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因材施教的启示

2018-05-14胡赛勇

课外语文·上 2018年4期
关键词:人格教育自我教育因材施教

胡赛勇

【摘要】因材施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不只在学科教学中应该遵循,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教育中必须得到运用。本文试图从孔子关于“勇”、关于“仁”、关于“孝”三个教育事例中阐明以下道理,那就是因材施教对于塑造学生的社会自我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如此,因材施教还是为师者的自我教育,是教学相长最生动的体现。这是孔子的教育实践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圣人留给我们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财富。

【关键词】因材施教;人格教育;自我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因材施教是与启发性、循序渐进等具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教学原则,是千百年来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教育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这几乎已经成为当下教育人的共识。在孔子的教育中,因材施教的例子很多。本文列举笔者认为最为典型的二例,并从人格教育作为切入点简析之。

例1:《论语·先进》中,孔子答弟子问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知道了某个正确的道理是不是就应该立刻实行起来呢?同一个问题,孔子回答子路说,应该与父兄商量;回答冉有说,立刻实行。要是笼统地回答,像词语解释一样给“勇”下定义,那就应该谁问都一样,否则,岂不是“双重标准”甚至多重标准?对于人格与品质,孔子似乎从未下过什么定义,但为了叙述方便,我们不妨把人格视为人的本质的存在状态与生存方式。教育者如果能够洞悉受教育者的人格特征,就应该着眼于他们的社会自我的生成与塑造,提升他们的本质能力,培养尽可能健全的人格。对于自己的弟子,孔子的了解是深刻透彻的。子路性格粗野,果敢好勇,做事冒进,“兼人”就是好胜的意思。为了使子路能在行事方面收敛一些,孔子教子路,有父兄在,还是应该先找他们商量商量,不能一听说是正确的就干。对冉有却很坚定地回答说:“闻斯行之。”因为冉有性格懦弱,行事优柔寡断,所以要激励一下他,使他变得果断起来。在这里我们看到,由于受教育者性格的差异,同样的问题,孔子做出了几乎相反的回答。

例2:《论语·颜渊》中答弟子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同一个“仁”字,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回答不同的弟子,有很不相同的回答。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问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这可以说是儒家对“仁”最经典也是最权威的诠释了。当我们要解释“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有两个,一是所谓的“仁者爱人”,是在《论语·颜渊》末尾孔子回答樊迟问仁时说的,另一个就是“克己复礼”了。“克己复礼”犹言约我以礼,用礼来约束我。仁存于心,礼见之行,内外心行合一,这是道德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心领神会真正接受的。朱熹《论语集注》按语:“此章问答,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几,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而凡学者亦不可以不勉也。”孔子一再感叹“贤哉回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下文“四非四勿”的“心法切要之言”只有像颜回这样的弟子才能听得到。

仲弓就是冉雍,孔子曾说他有帝王之器,是一个可以当领袖的人物。所以孔子回答他的话就与颜回很不一样了。回答颜回是从内心修养的角度说的,而回答冉雍则是从外用的角度说了。“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敬,而且是对所有人都要心存恭敬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所谓人同此心,以自己之心去体察他人之心;“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是忍,这里的无怨,不是人不怨己,而是己不怨人,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像冉雍这样可能当大官的弟子,孔子实际上是在教他如何行仁政。

司马牛即司马耕,字子牛。他可能是个习惯于放言高论且有些浮躁的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牛多言而躁。”“讱”有忍或难义,在这里可理解为说话迟钝。说话有什么难的呢?仁者言由心出,心感其事之难,才会感到说话的不易。这个意思,孔子曾经不止一次提到过。《论语·八佾》樊迟问仁,孔子就说过这样的话:“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子曰:“刚毅木讷近仁。”“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意思是,因为知道做起来难,所以知道,说起来哪能不难?对于一个浮躁又爱乱说话的人,教他多想想做事之难,然后明白应该保持理性,而不应处处口无遮拦,这是极有针对性的。

孔子的教育是关乎人生的教育,发掘人性之善,造就高贵人格,是谓修身,是修齐治平的起點。人性是没有区别的,而人格却有高下,所以,孔子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离不开因材施教的原则。从上述两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因材施教与启发性和循序渐进原则是有着重大区别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关注的是此学生与其他学生的区别,亦即学生的个性,充分理解学生的差异性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因此,因材施教对有效的师生互动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很高的要求。因材施教在人生观教育和人格塑造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完全可以这样说,因材施教不单纯是一个教育问题,只有做到不自欺,身为自心所主,才能真正理解他人,为师者才有可能因材施教。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人格教育自我教育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强化人格教育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设定研究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中职学生良好习惯的自我教育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