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问魔方”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2018-05-14何瑞清

课外语文·上 2018年4期
关键词:提问策略有效提问小学语文

何瑞清

【摘要】在教育发展、时代进步的过程中,“有效提问”成为课堂提问这一方面的研究重点之所在。本文的研究内容便是借助于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提问”这一环节,找出其中问题所在,并以之为基础来提出相应的策略,从而充分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质量,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提问策略;有效提问;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年初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讲究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予以全面提升,对语文教育的特点予以正确把握,对语文课程的活力和开放性予以努力建设。而在“有效提问”这一方面开展相应的研究,则是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必经之路”,意识到“课堂提问”这一重要性的教师也越来越多,但受限于多种不同的因素,为数众多的小学语文教师所开展的课堂提问都和相应的目标相去甚远。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过多,低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讲究的是学生要开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而教师则是其中的“合作者”——由此来更有效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之类予以必要的培养。然而因为很多教师囿于自身所掌握的能力,并未真正对教学方法做出真正基于课改核心理念的创新,只是做出了一些形式层面的变化,甚至进而演变出“满堂问”的不应有状况。从小学语文课堂这一角度来说,教学目标和内容缺乏、脉络和层次模糊的问题很多,一节语文课中往往会出现多个甚至十余个不同的内容,貌似有着很广的覆盖面,但实际上给学生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如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两到三分钟就会提出一个问题,以致学生陷入紧张情绪,应答率也不高,其课堂提问效率自然是可想而知。

(二)过易过难,现冷场

为了真正保证课堂体现出活跃的气氛和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小学语文教师往往会陷入设置问题过于容易的“窠臼”,从而形成 “争先恐后”的应答局面,如“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提问,学生回答也基本上都是不假思索;也有如“乌龟和兔子谁赢了”“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哪个人”之类,基本没有开放性答案、从教材内容出发的简单问题反复、过多地出现于课堂当中,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照本宣科”。在这样的情况下,创造性思维体系自然难以真正构建起来。

除此之外,过难的提问也同样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中,为了能够提出一些具备“特点”的新问题或者“卖弄水准”,教师往往会提出一些令学生难以摸到头脑的、接受水平和知识结构都超出学生水平的艰深问题,以致学生在课堂上不知所云的情形——这一状况经常出现于青年教师的课堂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丧失学习兴趣,课堂的有效性必然是大打折扣。

(三)提问生硬,无创新

小学语文课堂往往是时刻都有意外和惊喜存在之处,在其间,学生的天真、成长、领悟等往往都会呈现于课堂这一场所之上,而这样的情况便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充分的课堂机智、扎实的钻研教材、深厚的语文功底,以此来不动声色、沉着冷静地对这些产生主导作用,并由此来对教学目标予以有效实现。然而在现实中,教师的手脚与思想往往会被事先编纂出的教案所束缚,无视学生的需求和课堂当中新出现的各种资源,机械地以“背教案”的办法对学生开展“既定目标完成”活动,以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而降低。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激趣启疑,巧设问题得主旨

1.激趣

不管什么人都会有好奇之心,而后者又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社会公众对外界信息所表现出的敏感性,并在其间对自主学习意识、有意注意力等产生培养作用。也正因如此,课堂提问活动中所涉及的活动应改变提问角度、讲究发问办法,以此来给人一种“发人深思”的感受,在其间讲求新意、力求新颖,摒弃“老调重弹”的做法。如在《苏州园林》这一课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如此设置导入新课的问题: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谁都没去过也不敢去,而苏州园林为什么能和天堂相提并论呢?人都说苏州美在园林,这些园林和别的地方的园林相比有什么特点?到底是哪里美呢?请大家把这篇课文在心里读一遍,之后请同学们默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如此形式的“设疑导入”之法,一方面体现了能够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也明确了问题指向性之所在,从而保证了自主学习能够落到实处。

2.启疑

教学双方是教学活动中的“统一体”,給学生提供质疑机会的做法可以算得上“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集中体现,“让学生提问题”这一做法,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获得改变。为此,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提问氛围和空间给学生,将先前的“学生作答”改为“研讨后归纳”或者“教师作答”。在其间令学生亲自参与信息的收集、分析活动,由此对问题予以必要的观察、发现、提出,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但在此之中有必要注意的一点在于:不管如何产生的问题,都应对课时目标的落实、学生思维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二)构建层次,发散思维引创造

1.依据教学要求

提问层次应讲究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这一规律,其一方面是教学目标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层次性处理教学内容的要求。

2.依据个体差异

不管什么班级都不是所有学生处于同一水平,而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活动中讲究“因材施教”,尽可能令所有学生都可以在其中有所收获。也正因如此,教师才应按照学生的情况做出“差异性提问”,以此来使得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回答问题机会,以此来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三)形成探究,锻炼认知促赏析

前文所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当中,讲究在语文课堂上要对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予以积极倡导,故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一方面的活动中,“探究式提问策略”便大有用武之地,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诗句意境、揭示文章主题等活动都与之有關。若欲深入、全面、透彻地理解文章,就必须采取探究式提问策略开展教学活动。在所开展的探究活动中,能够很好地锻炼和提升学生认知水平——这样的活动往往同时还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产生很好的指导作用。

如在课文《落花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出“父亲对子女们所说的话共有几次?其中的重点内容在哪里?为什么说它是重点?”这样的“探究性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便可以“自动”了解到课文内容,并在其间对文章的主题做出了“顺势分析”,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予以相应的提升。

(四)扣紧疑问,直击内心启思考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不管完成哪一部分的学习活动,学生往往都能够受益很多,并由此获得相应的价值判断和心得,并将之在课堂上予以交流——此即所谓“启思式提问”的效果之所在。借助于分析学生反馈情况,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情况做出必要的掌握,了解其价值取向的形成是不是真正恰当。这一策略一般情况下都“位于”课时结尾处,其设置目的则在于令学生全面、完整地开展交流。而这样的提问又要讲究“针对全体学生”——仅仅是不同学生的收获有着不同的情况而已。

如在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活动尾声,教师便可以借助于“你觉得他们五个的做法怎么样?”这样的问题,使得学生做出相应的讨论。由此,有的学生可以提出这种“心中有大爱”的壮举令人敬佩,也可有学生提出生命更加重要,精神可嘉但不值得学习的“反弹琵琶”式的理解。

因此,合理运用启思式提问策略,对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作用巨大。

三、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一种你我熟知、耳熟能详的教学手段,它更是一门需要你我共同探索、深入研究的教学艺术。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进行角色转换,抱着和学生共同进步的教学态度,从学生的思维和角度出发,不断优化提问的内容与形式,在教学设问中适当地融合趣味性、知识性与悬疑性,使提问能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充分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与个性化水平的提高,让语文课充满勃勃生机与欢声笑语,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提问,喜欢上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黄战鹏.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类型探究[J].学周刊,2013(33).

[2]陈晶.语文课堂的提问技巧[J].文教资料,2009(36).

[3] 洪松舟,卢正芝.我国有效课堂提问研究十余年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學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编辑:张驰)

猜你喜欢

提问策略有效提问小学语文
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教师的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的重要性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