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野下的闽南传统节日“尾牙”

2018-04-25黄琼云崔佳颖

今传媒 2018年3期
关键词:尾牙传播机制传播学

黄琼云 崔佳颖

摘 要:农历腊月十六是闽南地区百姓的一个重要的节日——尾牙,也是汉族的传统民俗节日。作为闽南地区独特的岁时风俗,尾牙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传统习俗活动;但随着经济发展,尾牙逐渐适应了新的社会环境,传统的习俗也逐渐有了新的面貌与内涵。本文介绍了尾牙的历史、发展现状等,从传播学视角对尾牙这一民俗节日的传播机制、传播形态以及传播功能进行解读。

关键词:传播学;“尾牙”;传统节日;传播机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3-0172-03

尾牙是闽南地区的汉族传统节日,既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1]。闽南人在每月农历初二和十六都会祭拜土地公,这个活动叫“做牙”。 每年第一个“做牙”为农历二月初二,被称作“头牙”; 最后一个“做牙” 则是十二月十六,所以被称作“尾牙”。

一、尾牙的历史与现状

(一)尾牙的由来

古代官衙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祭祀,第二天供事人员便分吃祭余的肉,叫做“衙祭肉”。在历史发展中这种习惯逐渐传入民间生活,店铺商号开始在农历初二、十六祭神,让店里员工伙计吃祭肉。宋代开始,大批闽南人迁移到潮州。这些闽南人大部分从事手工业、农业种植以及海商等商业经营活动,使潮州发生了巨大变化。欧阳修曾描写过:“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文忠集·在美堂记》)。到了明代,福建农业的商品化、多元化趋势较为明显,不仅表现在粮食作物的种植生产,还表现在茶叶、甘蔗、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生产上。由此可见,由于明代农业的发展,农耕文明催生了出于对土地神的崇拜和感恩,加上商品经济的盛行,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都加深了对土地公的崇敬。因此才会形成每月两祭的“做牙”风俗,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生意兴旺,才有了每年最后一次“做牙”“尾牙”的出现。

《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曾描述了清代江南一带的“做牙”风俗:“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可见“做牙”在当时并不是闽南地区特有的。笔者能查到的最早关于“做牙”的历史是从明代就开始流行于长江流域和沿海各城镇。“做牙”同商业活动密切关联,在沿海地区,尤其以“通商口岸”厦门所在闽南地区特别盛行。清代乾隆年间《泉州府志》的腊月十六日就有记载道:商贾皆祭土地神,牲醴极丰。遍请亲友,以其品物。这是笔者能找到的闽南最早的关于“尾牙”的记载。

(二)尾牙的习俗

在活动的传播与历史传承过程中,尾牙逐渐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民俗事象,同时又是传播现象。“传播民俗既然属于民俗事象的一部分,依据人們对民俗事象的理解,我们可以把传播民俗解释为:以口头、风俗、物质形式存在,以民间传承方式流布的、具有约定俗成性特征的传播现象”[2]。尾牙作为一种传播民俗保存了很多特定的习俗。

1.赶工结帐

闽南地区把赶工结帐的时间定在农历的十二月十七到十二月二十二日,即“尾牙”日之后的一周。十二月二十二日也被叫做“尾期”。债主在“尾期”前要抓紧收账,过了这个周就要等到新年以后才可以收帐了。否则,即使身为债主,也可能会被欠债者理直气壮地拒绝。

2.供奉神明

“尾牙”当天,店家商号均要备办丰盛的三牲粿合、五味碗等孝敬土地公,点烛焚香、燃烧金纸与放鞭炮,祈求生意兴隆。在祭品当中必不可少的是一只拔毛煮熟的雄鸡——白斩鸡,象征生意兴隆。

古人有云“一年伙计酬杯酒,万户香烟谢土神”,描述的便是尾牙时节。这句诗的上阙中“杯酒”是采用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典故,来喻指东家要辞退伙计;下阙描绘的就是家家户户都在祭祀土地公的壮观情景。

3.尾牙宴

在闽南地区传有“吃尾牙面忧忧”“尾牙无好顿”的说法,意思指的是“尾牙宴”实际上是雇主解雇员工的“鸿门宴”,因此员工参加尾牙宴时都是面露担忧。

尾牙夜,雇主设宴款待伙计,以犒劳伙计们一年的辛劳。尾牙宴的主菜是白斩鸡,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要解雇谁。无意向解聘员工的老板,会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宴席,过个安稳年。

(三)尾牙的发展演变

古代商场买卖的介绍人被称为“牙郎”,“尾牙宴”也是商人在年终向牙郎致谢的方式。由于社会的变迁、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闽南当地从事务农工作的人口逐年降低,对土地的崇拜已经逐渐弱化,但是对于作为财神象征的土地公的崇拜还依然存在。即使没有经商的家庭也会全家人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并且伴随生活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做牙”的档次也水涨船高。

传统的尾牙形式就是商家把祭祀的供品美食摆个小宴席给员工们聚餐。现代所说的“尾牙”通常就是指企业组织的“年会”。企业在尾牙组织员工聚餐和联谊活动,称作“尾牙宴”。并利用这一日,对公司这一年的状况进行总结,举行公司内部的年终表彰大会,所以说“尾牙宴”是每个职工最期盼的公司聚会了。现在,举办尾牙活动已经从简单的尾牙宴,过渡到充满关怀的温馨的企业文化活动。而吃润饼、吃包子则成了尾牙宴的尾宴,只有吃完这一顿,才预示尾牙宴的结束,才预示着来年的红火。

按照传统,如果雇主在尾牙宴中常以白斩鸡的鸡头对准某个员工,那么就暗示了在新年不打算续聘这个员工,有解聘之意。不过随着劳资双方有了一个较和谐的关系,因此尾牙宴时都将鸡头朝上,不再沿袭在宴席上解聘员工的习俗,以免造成劳资关系紧张。

二、传播学视野下的尾牙

(一)尾牙的传播机制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中有五部分:传播者、受众、内容、媒介、效果[3]。

1.传播者是指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包括个人或者组织。传播者在传播中掌握着传播工具和手段,决定着信息内容的取舍,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主动的作用。在尾牙当日,百姓祭拜福德正神、商家行号宴请员工,两者在尾牙活动的信息传播中发挥主动性,是尾牙活动的主要传播者。

2.受传者是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在尾牙的活动中,祭祀活动的收讯者是虚构的土地公神或其他属阴类的神明;尾牙宴及尾牙晚会的收讯者是参加的人群。另一方面,节日的传播者和受众者,都是参加节日活动的个人或组织。

3.祭拜土地公、尾牙宴、尾牙晚会等活动都是“尾牙”这天有所寓意的传播内容。

4.传播媒介方面尾牙活动过程中的传播媒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在以前,主要是个人作为传播媒介,口耳相传。而今,广播、电视、电脑等电子媒介也成为了尾牙活动传播的媒介。

5.尾牙的传播过程中,“做牙”的行为告诉百姓应感恩神明的庇佑、定时供奉,学会遵从为善施仁的社会规范。同时,通过聚餐平等共食,又能加强团结;可以作为大家共同努力的经历的纪念,并提供实质性的慰劳。“尾牙”的祭祀对象是掌管土地的福德正神,它寓意着人们本身所生活和依赖的这片土地,就是生活美满的根源。

(二)尾牙的传播形态

1.仪式性传播形态

传播符号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既是传播的载体也是传播的客体。在尾牙中,尾牙的仪式性传播的符号与象征主要有下面这些内容。时间符号系统:农历十二月十六;仪式符号系统:祭祀土地公活动,尾牙宴、尾牙晚会;饮食符号系统:刈包、润饼等以求来年家庭富裕润泽。

仪式性传播具有传播的特质,传播的信息包含了仪式的象征性符号意义以及参与主体的精神信仰。信息借着作为沟通象征意义与参与主体精神信仰的纽带的仪式,得到共享,形成广泛有效的互动。尾牙宴不仅沟通了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还使员工与商家之间有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情感的沟通获得了互相认同。共同的情感促使他们在群体内寻找归属感,归属感增加了他们之间交流的机会和欲望。通过信息共享,参与者得到满足,彻底融入群体仪式性传播中并虔诚地成为其中一员。这种行为驱使他们观点认同、认知一致,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对仪式中的身份认同进一步维护了群体的权威,有效地维护群体利益。仪式传播既能规范参与主体的行为,还可以维系人们的情感和社会关系。同时也是对员工引导教化的重要方式。所以仪式性传播形态在横向上是空间的文化流布,纵向上是文化的传承,从根本上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秩序的维系。

2.现代表演性传播形态

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尾牙,祭祀的功能已经渐渐转化成为仪式功能。更多保留的是商家宴请员工的宴会形式,保留了年终工作总结与人事安排的传统。也添加了尾牙年会晚会,通过员工献艺等形式让公司的人事关系更融洽。

民俗文化在现代商业模式下如果不遵循保护民俗文化的前提,那么纯粹的商业性表演活动是无法发展下去的。不过年会表演形态对民俗具有双重的影响。例如,广告作为现代传播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传统节日的影响和作用也日趋显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尾牙的社会意义比重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尾牙宴”来显示公司的财大气粗,年会的表现也会影响当日公司的股价和成交量。不少公司仍主张勤俭、热闹、不浪费的年会原则。所以尾牙当天的广告大量产生在饮食酒店行业,使尾牙宴内容已演化为一般娱乐性质,减弱其节序意义,使商业化。

(1)积极性。民俗文化在历史的传承发展中,会不断淘汰掉一些不适应当代社会的民俗现象。而尾牙在逐渐转化为文化娱乐性质的年会表演活动的同时,虽然淘汰了祭祀的功能,但也提高了公司员工参与公司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员工与公司的粘合度。

(2)消极性。尾牙的年会表演形态退化了其原生的祭祀仪式和信仰功能,仅保留它的娱乐性和仪式性。这不仅破坏了传统民俗文化所传达的价值内涵,还使传统民俗节日尾牙与原有的文化内涵产生断层,成为了商业经济下的形式空壳、娱乐工具。

(三)尾牙的传播特征

1.仪式性

祭拜土地公,既是宗教活动,其背面就含有神道设教的暗示:人们取得的成就不仅是个人的努力,同时也有赏善罚恶的神灵的默默监视和扶助。所以,人们应该保持对神明时刻的敬畏之心和感激之心,并长期定时对其进行供奉。

2.规范性

尾牙在历史进程中有了约定俗成的传播程式。尾牙宴的规定和要求:“尾牙”宴的菜品一般有十二道,活动于第二道菜开始,抽奖是重头戏。奖品各式各样,以红包为主。一般先抽三等奖,称作安慰奖,有的公司安慰奖会关照到所有员工,使之不致空手而归。

3.社会性

尾牙的传播活动已经成为社会普遍认同和开展的活动。福建和台湾及浙江广东等地较流行做尾牙,越来越多不同地区的企业也开始流行做尾牙,也就是所谓的年会。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规范不同,但尾牙宴犒劳员工及传播企业文化是基本主题。

4.习俗性

按照传统,百姓烧土地公金祭拜福德正神,这一习俗流传久远,到现在依然是尾牙日的主要内容。

(四)尾牙的传播功能

尾牙是民间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作为民间信仰表现的一部分,这种民俗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祭祀、娱乐和关系调控功能。

1.祭祀功能

土地是人们生存的根本条件,受到相当的重视。百姓相信有权力很大的神灵掌管着土地[4],与人们的生存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起初人们认为土地神是操纵并守护着房屋环境的吉凶,并且能为商家招来更多顾客,是经商者的守护神,因此崇拜信奉土地神,认为应该长期去供奉和祭拜它。多数经商者,本着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毕竟只须花费很少的成本购买供品,祭祀后的供品又可以请员工饱餐一顿,联络感情,是很划算的一笔账。

一般店铺前没有土地公庙,但商家们会直接在店铺门口摆桌、备好供品、焚香祭拜。他们坚信只要信心虔诚,土地神同样会在他们店铺的土地下面出现显灵。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酬谢土地神灵的庇佑扶助,还祈求保佑他们日后的生意兴隆。

2.娱乐功能

尾牙是闽南人尤其是商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早期,祭祀都带有“娱神”的性质,他们是在祭神,为神灵摆各种供品,不仅是民众寄托期望传达信息的娱神活动。祭祀结束后宴请员工,并用游戏(转鸡头等)来决定员工的去留问题,又有一种“娱人”的性质。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社会生活和环境的控制力增强,能够运用科学解释很多所谓的“自然之谜”,这使得民俗文化信仰开始有所衰落,因此民间祭祀中“娱神”性质开始削弱,“娱人”性质开始增强[4]。尾牙演变为表演(“娱人”)性质的年会,正是发生了从“娱神”到“娛人”的转化。

3.关系调控功能

英国著名艺术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曾说过,随着科技的发展、组织的虚拟化,没有共同目标的企业,员工只会把“自己的目标”放在第一位。因此,没有共同目标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尾牙对于共同目标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举办“尾牙”活动的重要性,不再把尾牙看成传统仪式,而是现代组织团队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在觥筹交错、酒足饭饱之际,同事之间既增进友谊,员工们也增加了对公司的归属感。尾牙年会在展现公司的团结性和凝聚力方面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可以说是公司精神文化和内在的体现。

三、结 语

尾牙作为一个传统民俗在它被商业化社会侵蚀尽它的文化内涵之前,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关注与保护,虽然尾牙以新的面目“年会”的形式在整个中国地区流行起来,但是已经弱化掉了它原本所代表的仪式与民俗特征,我们在进行民俗节日宣传的同时也要注重保留其传统内涵。

参考文献:

[1] 陈耕.头牙、尾牙新探[C].福建省民俗学会学术研讨会,1991.

[2] 杨立川.传播习俗学论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马岚.传播学视角下的宝鸡血社火研究[D].西北大学,2014.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尾牙传播机制传播学
探析中西传播差异 彰显华夏传播魅力
以尾牙之名,论服务之道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网络暴力的法理学透视
浅谈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其传播机制
论中国传播学本土化与跨学科研究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