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文博旅游业的新型文化业态研究

2018-04-25刘路马晓辰

今传媒 2018年3期
关键词:技术数字化互联网+

刘路 马晓辰

摘 要:“互联网+”时代,文博旅游景区的数字化展陈、智能化管理以及“在线旅游”在国内外的发展已颇具规模。本文将结合文博旅游业数字化建设的典型案例,剖析“互联网+”技术嵌入文博旅游业的创意、途径和趋势。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文博旅游业;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22-8122(2018)03-0015-04

一、引 言

中国即将跨入国民休闲时代,国内旅游消费的水平和层次不断提高,文博旅游已成为消费热点。然而,国内文博旅游产业激烈竞争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制约因素,如文博旅游项目特色不突出、文博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不合理、衍生产品创新乏力等。文化主题公园的同质化建设,一波又一波的“古城热”、“名人故里熱”等,浪费了大量社会投资,也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为了打破这一发展瓶颈,国内文博旅游市场正积极拥抱“互联网+”。

随着文博旅游需求的激增和新技术的应用,尤其是文博旅游在线产品的开发,使该产业形成了中长期利好。文博旅游业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包含了新媒体语境中区域历史文化传承的政治意蕴、媒介逻辑和文化认同[1]。借力“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旅游地居民与旅游企业的积极性,有利于打造区域旅游观光带,整合文化旅游线路,完善重点旅游区的文化产业要素,提升旅游创汇能力,实现全球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突破。

二、文博旅游实体景区的数字化展陈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实体文博旅游景区的展陈方式从单一的文字说明和静态图片形式,向多元化的、多终端的数字化形式转化。

(一)大屏显示技术呈现展品文化影像

大屏显示技术应用影视、动画、声效、互动等元素营造出一个层次丰富、生动有趣的展陈空间,它比传统展陈手段更逼真、更具沉浸感和冲击力。该技术能将展品、知识和信息融入到历史故事和情节中去,其戏剧效果、节奏、韵律和场景,使景区的展陈氛围与格调实现了升华,为游客带来了全感官、立体化的极致体验。

传统旅游需要游客到景区实地游览,有的游客或许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观赏景区的每个角落,每个游客对景区的喜爱程度也不一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技术能在手机、电脑或是其他数字设备的系统中创建全景区,还能有地图导航等功能。应用视频,游客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偏好,进行有选择的观赏,使旅游目的性更为明确。通过图像集成整合文字和多张图像,以较好的视觉效果进行发布,改变了单一的旅游体验。辅以音频对景区旅游信息进行介绍,声音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更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在文博旅游景区的外面,一般会采用户外全彩LED显示屏。景区建筑一般都比较有特色,或与城市风格相合,或有特别的创意设计,户外LED显示屏须与这些建筑完美融合。这些屏大都采用非标准的异形结构,外观漂亮,不但能播放门票信息,而且一般会滚动播放对景区的视频介绍。这样的人性化设计,不仅能够缓解游客在排队过程中的焦躁情绪,还能使观赏更富有文化意味。

文博旅游景区内部有更多的创意LED显示屏。比如,浙江杭州低碳科技博物馆内有一个2.5米直径P4可伸缩的球形LED显示屏(又叫LED伸缩球);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使用了一个4米直径P6室内全彩LED球形屏,而芝加哥博物馆采用了P10的LED圆柱屏,等等。三星堆博物馆的交互艺术装置“青铜发财树”把树的影像投射在幕布上,只要游客从“树”下走过或伸手拨动“树枝”,就会有无数神奇的“金币”落下。

(二)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交互式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涉猎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等多个分支。它创建了多源信息的虚拟世界,具有多感知性、交互性和浸没感等技术优势。用虚拟映射可以联系实体景区和虚拟景区,高精度再现实体景区的型式数据和空间关系,在特定条件下虚幻景区可以取代实体景区。虚实结合的技术为游客提供了更多感官选择和动态视景,带来与众不同的旅游体验。漫游的发生一般都在一个虚拟环境里,甚至可以实现对虚拟环境的操作,比如改变看到图像的大小、可以从正反角度去观看等。3DIVR,COM经过详细的编排和代码的应用,可以完成与现实情境的对接。

中国孔庙-都江堰文庙百科全景数字博物馆是使用三维漫游技术实现漫游的典型之一,让游客可以待在家里点点鼠标就能参观文庙,获悉新鲜的资料讯息,体验传统的儒家文化。游客可以通过对鼠标的操作,点击全景到地面,通过虚拟的网络用户切换回将格子星际之门的都江堰寺,从大成门线到人民大会堂,与崇敬孔子的大厅和四配十二哲,你也可以参观国内的第一所孔子六艺体验园,很轻易地参观和走遍体验园的大小角落。

“数字敦煌”项目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把洞窟、壁画、彩塑及其他敦煌遗产进行色彩学复原与重建,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通过数字处理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和一切相关资料,汇集成电子档案和虚拟展示平台;并通过航空摄影、激光扫描、近景摄影等技术手段获取了莫高窟482 个洞窟以及周边220 平方公里地区的壁画、雕塑、洞外环境、地形、地貌等全方位三维数据和影像数据,建立起敦煌莫高窟地区的数字地面模型、三维环境、正射影像、以及古文物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在虚拟空间中实现敦煌壁画历史故事的三维演绎[2]。

又如,应用三维技术虚拟的九寨沟景区,虚拟的九寨沟景区还原度非常高,景区的一个很小的地方都在虚拟九寨沟景区里,游客可以不用离开家就能够体验九寨沟风景,就像是感受一次九寨沟的自驾游。再如,金沙遗址第五展厅4D影院长期上映的《梦回金沙》,是金沙遗址博物馆倾情打造的一部4D电影,通过施放捅背、耳风、滚珠、扫腿、喷水、座椅升降、刮风、下雨、闪电、下雪、烟雾等特效,使观众仿佛穿越3000年时空,不仅能充分了解古蜀王朝由杜宇到开明的历史变迁过程,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蜀文化的历史魅力。

(三)电子翻书系统提升参观趣味性

电子翻书系统又叫虚拟电子书,将翻书这个动作转换成图形图像,实现互动反馈甚至是自动翻书。电子翻书系统的主要原理是体感控制,基于动作跟踪技术,适合任何投影机、液晶屏、LED大屏幕、等离子、数字视频墙等界面。当参观者做出挥动手臂的动作时,虚拟电子书就似普通书籍一样自动打开、前后翻页,甚至还能选择章节。电子书的翻阅内容除了文字,还有动画、视频、图片等,不仅灵活便捷,而且新奇有趣。

例如,在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馆的第一展厅远古家园中有一个古代建筑虚拟书,外观是一个制作成书形的小屏幕,游客只需在页面上挥挥手,就能够翻阅虚拟书,了解古蜀国建筑形态以及建筑建造过程。

(四)三维数字还原技术实现文物全方位展示

三维模型是基于Microsoft.NET平臺,建立一个完整的三维可视化系统中的IDL语言。利用三维建模,实现裁切割据斜面的作用,根据三维立体空间的相关应用,采用掏挖技术解释并推理地形层次的三维特点及变化[3]。三维复原虚拟仿真系统通过实际测量展品实物或者分析展品图片的比例、形态,再借助三维建模得到立体图像。该技术主要针对较小的文物,细节刻画准确,仿真性强,有利于古文物的保护、更新和延续。

在四川自贡的恐龙博物馆内,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尽可能还原了恐龙的外观、种类和生长环境,让游客可以亲眼看到恐龙的各种情况。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游客休息区旁放置的LED屏幕提供了一项高科技服务——“指尖上的文物”。它通过实拍和扫描采集文物的三维数据及色彩纹理信息,再经过后期的制作生成文物的三维模型,并用55寸高分辨率工业级多点触摸一体机进行展示,游客只需动动手指,便可在屏幕上任意旋转和放大文物,多角度、高清晰地察看每一个细节。如若在触屏上做出动作指令,还可使屏幕中的文物720度旋转或翻转,在细观尺度下全方位呈现展馆中展出的玉琮、玉璧、玉璋等珍贵文物。

(五)幻影成像技术创造虚拟仿真视觉感受

幻影成像技术利用光学错觉和立体成像原理,让展品以真彩色三维影像在空中成像,再将这个三维数字图像实时输出并显示在超大幅面的环形投影幕墙上。该技术根据空间大小来调节文物体量,可以不受场地等因素的限制,而且在普通的光照环境下虚拟仿真视像仍清晰可见[4]。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中的大型幻影成像“青铜立人”,将实体展品的尺度放大,重现了神秘的祭祀氛围。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第二展厅王都剪影中玉器展示窗旁有一个小小的屏幕用于展示金沙制玉工艺流程,屏幕中放映的影片也运用了“幻影成像”技术:利用光学原理和“实景造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金沙制玉工艺流程。这种绘声绘色、虚幻莫测的演绎方式非常直观,令人印象深刻。

三、“在线旅游”的兴起及发展

近年,国内在线旅游企业历经了从少数企业垄断到众多竞争者参与的阶段,文博旅游业也衍生出机票、酒店、度假、文化周边产品等形式多样的产品[5]。在线旅游服务商、垂直搜索旅游网站、用户点评网站等,都在积极扩大市场份额。文博旅游业的商业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形态。

在线旅游是采用互联网与机构内部信息网的信息构架,将实体旅游景区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旅游方式[6]。将传统旅游与计算机网络活动结合起来,构筑了在线旅游所需要的信息传播渠道,从而引领旅游文化进入“全民共享”时代。

(一)“在线旅游”突破地域限制,培育全球受众

在线旅游作为实体旅游的补充,使传统静态游览转变为动态参与式游览,通过数字智能交互形成虚拟环境下的多维图像,使观众获得多感官体验,提升了在线旅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例如,三星堆数字博物馆与百度百科合作,运用3D全景成像技术打造数字全景博物馆,实现了线下和线上的紧密结合,电脑端和手机端的同步展现。借助“无墙博物馆”,互联网用户通过音频讲解、实境模拟、立体展现等多种形式,能身临其境地观赏珍贵展品,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和史料。数字平台突破了实体馆的地域限制,有利于提升三星堆文化的全球传播力和影响力。

又如,金沙遗址4D影院展演的4D电影《梦回金沙》借助两台2万流明的巴可高清数字电影机、巨大的荧幕和动感座椅,通过施放捅背、耳风、滚珠、扫腿、喷水、座椅升降、刮风、下雨、闪电、下雪、烟雾等多种特效,让观众仿佛穿越3000年时空,不仅能够很好地了解到古蜀王朝由杜宇到开明历史变迁过程,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蜀的历史文化魅力,大大提高了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7]。

在线旅游的出现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藩篱,大大缓解了实体景区旅游的人流量压力,同时也增加了景区传播渠道,让游览者能够有更多选择,多元化欣赏景区魅力,感受文博旅游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互联网+”技术拉近历史文化与现代人的距离

在线旅游不仅仅是单纯地将实体旅游景区数字化,它还能数字化采集、存储和处理本土文化信息。“互联网+”技术突破了传统枯燥的展示模式,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风貌、人文风俗、名人故事、历史事件、代表性建筑、文化地标等信息得以鲜活、动态地再现,增强了互动性和趣味性[8]。

比如,“锦点”是四川省成都市推出的首个文化文物大型智能数字化平台,它相当于一本成都文化遗产的百科词典。它采集了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永陵4个博物馆重点区域,以及宽窄巷子、锦里、琴台路3个历史文化街区和青羊宫、合江亭、宝光寺等12处历史文化建筑在内的地理数据、空间信息数据。游客只需动动手指,通过互联网便可以将成都的113家博物馆、6354处不可移动文物、14213件珍贵文物的详细信息一网打尽。在全景浏览过程中,受众可随心所欲地选择前进、后退、缩放、俯仰、飞行等多种模式,甚至能从空中角度俯看文化遗址的360度全景,“文物控”还可以720度近观珍贵文物。

又如,武侯祠博物馆的“魔幻合影”能让游客与三国名将“并肩而立”,摆拍各种姿势。看似普通的魔幻明信片,只要用手机扫描明信片背面的二维码,再用手机对准明信片上的图像,就能通过手机屏幕看到展品的三维图像,并能通过音视频、动画、特效等多元化方式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APP应用,游客还可以进行面具试戴和衣服试穿,体验“穿越”的快感。

再如,青城山景区观光的静态参观方式己经不能满足旅游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该景区具备开发宗教旅游的基本条件。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传统休闲旅游与宗教旅游相结合,能够在愉悦身心、消除疲劳的同时,给人带来心灵的充实、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慰藉。

四、文博旅游景区管理的智能化系统及应用

近年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不仅会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也改变着文博旅游景区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效率。一系列智能化系统的应用,使景区管理工作也正式迈入发展“科技化”的时代潮流[9]。

(一)智能检票系统缓解客流压力

想要增加景区的旅游人次,有一个方便简单的购票环境是很重要的。每逢旅游旺季,游客数量陡增给景区门禁系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而自动售票和检票系统能有效缓解这个问题。同程旅游、途牛旅游、驴妈妈旅游网,都可以直接、快速购买旅游景区门票,还可以直接预定酒店及住宿等。网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游览日期、购票数量等,既节约人力和时间成本,又能够刺激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的自动售票机,能识别二代身份证和网络订票的二维码,现场支付或票据打印都十分快捷。门票带有条形码,游客只需通过电子检票系统就能进入景区,免除了人工检票的繁琐流程。三星堆博物馆有两个展馆,而游客用门票通过电子检票系统只能每个展馆进入一次,第二次刷票后门票失效。这样的智能检票系统服务不仅可以通过控制每个展馆的游客量来保护文物,也使参观更加有序。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也设有自助售票机,游客可以在自助售票机领域直接买票,极大地提高了购票速度。

引入二维码技术和PHP技术,使微信购票及支付机制成为可能。在微信上进入洛带博客小镇的微信公众号,就可以进行微信购票,利用微信支付功能完成购票,该功能深受用戶好评。

(二)周界防护系统和入侵报警系统保护文物安全

周界防护系统和入侵报警系统是高灵敏度的电子系统或网络。周界防护系统是在建筑内外设置振动、微波、红外等前端探测器,探测锤击、爆炸、焊枪等所有可能引起震动的入侵方式,有异常情况报警信号就会传输到防盗报警控制中心,再通过报警管理软件进行日常管理和异常情况处理。入侵报警系统利用传感器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探测并指示非法进入或试图非法进入设防区域的行为,将及时发出并处理报警信息。

三星堆博物馆就运用了周界防护及报警系统,实现了探测、指示、控制、记录(查询)、传输等功能,大大缓解了人工安保压力,提高了监控精准度和效率。

(三)环境因素传感系统全时监控文物保存条件

环境因素传感系统能够有效监测并相应调控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二氧化碳、光照紫外线、有机挥发物等,能迅速解读和自动化分析数据,实现自动预警功能。比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就在展厅内布设置了环境因素传感系统,还建立起全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以建设和维护文物保存的最佳环境条件。用高新技术对文物保存环境进行实时监测,这对文物及其管理人员来说都是福音。

(四)大数据管理系统预测物流趋势

九寨沟景区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三项桂冠于一身,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内的旅游胜地,其丰富的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数字九寨沟”工程,是中国景区数字化管理的示范性项目,其理念方法、运营模式和技术体系构成了中国景区的数字化建设标准。九寨沟景区的限量旅游策略、人车分流理念、动态环保系统等,在全国景区中都是率先垂范的。目前,九寨沟景区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物流管理体系的数字化,积极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物流趋势,未雨绸缪,及时应变。

五、结 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是文博旅游业发展的趋向。使用新媒体技术的终极目标在于最大限度、更大范围地吸引公众走进景区,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新媒体技术能使文博旅游景区的基本社会职能和文化传承职能都得到拓展、延伸。可以预见的是,我国文博旅游业的数字化建设方兴未艾,还将展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建构更富活力的知识化形象和充满互动的体验式平台。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R·多米尼克.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第九版)[M].傅玉解改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

[2] 黄克忠.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物科技保护[J].敦煌研究,2000(1).

[3] 李俊山,王蕊,李建军.三维视景仿真可视化建模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

[4] 张苏卉.数字博物馆的沉浸性研究[J].创意与设计,2013(2).

[5] 陈颖.旅游新业态方兴未艾[J].决策探索,2015(16).

[6] 李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8).

[7] 但红燕,徐武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因及其效应分析——以四川为例[J].生态经济,2015,31(7).

[8] 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编著.中国文化旅游产业报告2017[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7(8).

[9] 刘光宇,李彦雪.智慧旅游用什么赢得未来[J].科技智囊,2015(11).

[责任编辑:思涵]

猜你喜欢

技术数字化互联网+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