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墨艺术参与新媒体创作的应用研究

2018-04-25李宁郑涵予

今传媒 2018年3期
关键词:多元性当代艺术新媒体

李宁 郑涵予

摘 要:水墨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瑰宝,已经从最原始的帛画传承至今,而其自身的发展体系也随着时间的变迁,不断具有了更加综合的画论和学理、技法等。20世纪以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油画艺术不断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同时在艺术观念的影响下,传统的水墨绘画艺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水墨形式的属性逐渐变得有争议性。受到近现代各类文化运动以及改革开放制度的影响,具有渊源历史的水墨画艺术也开始了新时代的探索与交流。特别是在20世纪后期的时候,水墨画迎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突破,实现了一系列文化元素的改革、艺术观念的更新、文化媒体的变革以及艺术行为的融合,这些方面的探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水墨画艺术的跨界研究。

关键词:水墨元素;当代艺术;多元性;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3-0019-03

一、可被利用的水墨艺术

(一)独特的水墨

水墨艺术的独特性是自它诞生就伴随着出现的。我们都知道,西方所发展而来的古典美术有其深厚的发展基础,而古典美术的基本价值主要围绕在很多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转化和交互上。所谓再现就是要一板一眼有很高技术地复制显示事物。其中有着很多大师,如米开朗基罗,这位艺术大师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具有十分丰满的雕刻技法,其作品大卫连手上的脉搏都能够肉眼清晰可见,而其在进行创造的时候并没有使用其他的现代工具,可以说,这种精密程度绝对可以让后人为之仰望。对于西方的古典美术而言,其评判的主要规范就是针对客观事物的精准描绘,以及真实精准地将自然界的客观事物表现出来。而在所有的西方古典艺术家里面,达芬奇尤为特殊,他能够精准地把现实事物的三维空间关系真实丰富地在二维空间中展示,达芬奇在那个时候巧妙地利用了摄影技巧和绘画技法的结合,所以他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古典艺术的突破。

而中国水墨是不存在任何精准科学要求进行约束的,从一定程度上,中国画胜在意境美,其隶属于原始美术、古典美术以及现代艺术的范畴,并对三个领域的艺术进行了交融,中国画并不会刻意关注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空间三维知识,更多的是讲究意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精神追求,更符合中国人对事物判断的哲学定位,这是中国水墨艺术精髓与西方美术根基的重要不同之一。

(二)水墨走进现代

90年代以来围绕中国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现代水墨能否进入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以及它在世界艺术中的文化身份问题[1]。水墨画发展到现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注意到它离当代艺术渐行渐远,抓不住当下主流文化以后的水墨艺术只能变成精神上的寄托。正如李小山在《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一文中的见解,他认为,现在的中国画正好处于一个挑战和突破共存的时代,是原始的继承,还是新时代的重生,这些既造成了中国画家的烦恼和恐慌,又能够带来艺术反思和新的认识启发。没有任何一代的艺术会比当代的中国画家还要纠结。是的,目前对于中国画家而言,既要迎合时代的发展,又要接受未知的挑战,多种媒介的尝试会给水墨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现代,中国画的发展基本围绕着两个主要的方向开展,第一种是基于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扬,需要在本身的基础不断实现新时代的积累,进而实现突破,第二种是积极借鉴并融合西方油画艺术,实现中西艺术交融。而这两个方向都迎来了相应的发展,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画家代表,其中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就是第一种,而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人属于第二种。第二种在艺术成熟程度方面,不如第一种,不过其重点展现了时代性,正是由于他们的出现,中国美术才能走进大众的视野[2]。

正是基于水墨语言与传统的背离性,当代艺术已经巧妙地“接花移木”,借助水墨的外壳已经“偷梁换柱”了,借助于传统的水墨符号,与当代设计相结合,完成传统与现代的转换,构架具有民族特征的现代设计。

二、新媒体技术方兴未艾

西方新媒体的定义为new media art从词汇上新媒体艺术指的是那些侧重现代科技新媒介,运用媒体平台表现的艺术作品。这个概念下有很多分支:电脑绘图艺术,数码艺术,电脑机械艺术,电子游戲艺术,虚拟艺术,3D打印艺术品,数码艺术,互动艺术,网络艺术,更有利用生物科技的艺术品。以往我们定义的传统艺术当中有一些区分,架上绘画艺术,雕塑艺术,设计艺术等。而新媒体艺术的出现代表着几乎在我们生活的所有范畴之内都有可能变成吸引全球的目光,新媒体艺术也获得了最多国际艺术展览奖项。它横跨各个领域,以各种科技为工具的创作手段,必将随着人文的进步把艺术创作的疆界推向无垠,也重新塑造了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

在国际艺术形式的催导下,新媒体艺术没有例外的在中国如雨后春笋一般“野蛮”生长。中国广大的艺术家也对新媒体艺术的创作方式保持着很高的热情与关注。

三、中国元素介入当代

(一)代表作品

将中国元素完美融入当代艺术作品是每个艺术家所向往的,但是真真正正做到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蔡国强就是一个特例。他的作品中无论是烟火,还是装置艺术都有着浓烈的中国水墨、中国哲学的意味,这种融合给观者的感觉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无论是利用烟火还是灯光,都显示着艺术家运用媒介视野的开阔性。

图1与图2是蔡国强的两个烟火艺术作品。烟火从来没有进入过艺术家的视野,可以说是一个冷门中的冷门。在蔡国强的作品纪录片中可以看到烟火不单单只是烟火。作品的背后有很大的一个团队,爆破、计算、施工,等等。这种艺术本身就是跨界的,它既是装置艺术,也是行为艺术,也是新媒体艺术。

作品1中“白天焰火”的想法加上黑色的烟雾。想法绝对是令人震撼的,黑色的烟火完全可以表现出中国水墨的感觉。

作品中有浓淡轻重,还有墨在水浸开的感觉。但又脱离了真实的水墨材料提炼了其中的精髓。正像莫迪里阿尼的女性画像,那种抽离出皮囊,画出女性独有的柔美。这是极致的,也是中国意象水墨在全新的领域成功的融合。

(二)得到启发

在蔡国强作品的启发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真正完成一个伟大的震撼的中国元素,中国水墨元素的当代新媒体艺术是要抽其最精髓的抽象符号,而不是随便拿来。而生搬硬套产生的视觉作品在当今的艺术领域比较常见,只有在更多语言的植入、观念的更新中融入进新媒体艺术,这样具有震撼的作品才会不断地出现。

四、水墨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数字水墨

张旺画家所描绘的数字水墨画作品,主要运用了工笔结合写意的专业技法,粗细结合,大气不失细节。为了起到淋漓尽致的效果,画家能够运用毛笔的粗细和宣纸的质地等细节对画作进行描绘。在进行背景描绘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水墨进行了气势的渲染,同时积极运用了Painter 以及Photoshop 等数字绘画软件,通过在前期和后期进行了灵活的搭配,让作品更为饱满生动、富有表现力。在其作品当中可以看到中国画与超级英雄相结合。水墨与电脑绘图相搭配。

康德在写作《判断力批判》一书的时候提出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绘画艺术只是基于自身进行表达,有时候并不存在目标,但却能够实现人类心灵的陶冶和启迪,因而具有社会观赏性和传达意义。

文化艺术的传播是各个民族最重要的使命表现。不同国家的文化要完善观念转化和语言的进步,从而吸引全球不同民族文化的关注。

(二)水墨长卷

奥运会开幕式历来是一个让全球视角聚焦的文化传播平台,张艺谋导演在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有限时间里充分的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其中作品《水墨长卷》中一幅真正的中国画卷徐徐呈现在全世界面前,《千里江山图》的出现,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自豪了一把,同时也震撼了世界。画中千山竞秀,江河交错,描绘了祖国的锦锈河山,仿佛给全世界徐徐道来,它是中国的,是属于我们的。

完全展开的画卷其实是一个长147米、宽22米的液晶显示屏。其画卷是普通电脑的5倍。液晶屏的图象显示采用了无线遥控的方式,因为要处理十分众多的电子数据,因而画卷需要5台电脑一起同步完成控制。这样,我们才实现了观赏超大历史朝代名画慢慢移动的目的,其中《仕女簪花图》以及《清明上河图》等名作也在其中。和画卷相比,画轴似有更奥妙的玄机。它的结构具有分段布置的特征,轴面上还装有扫描频率达600赫兹以上的液晶条,这样通过图像显示,就能实现看到连续的画轴在进行滚动。因为画轴的长度多达70多米,所以液晶电源以及显示主要使用了随轴近供的方法,需要在演出的时候,由工作人员在画轴里面实现具体的操作控制。

画卷中间,是长20米,宽11米,厚20毫米,重达800公斤的画纸——这可并非一般宣纸,而是用航空材料制成,是由总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专为这次开幕式研制的,期间经过了4次改进。开幕式期间,这张纸要时而铺在地上,时而悬于空中——这就要求它不能太重,又要有相当高的韧性。[3]最终上场的画纸的是使用蜂窝板制作而成的,是通过把大约1.2米左右长、2.4米左右宽的小板进行拼接组合。两侧都是使用了真空合成技术,再在面上进行无纺布的粘合。同时又考虑到纸的“吊点”选择,通过各方面的统计核算,各种因素均要考虑到,比如,在不考虑各种方式下纸的重量因素,还要综合考虑风力等因素。

新媒体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介入打破了传统水墨画的传播限制,从而得到更加震撼的体现。就艺术传播的相关性来看,新媒体艺术实现了民族艺术走向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文化的自身软实力。

五、影视作品传播

导演冯小刚的电影作品《我不是潘金莲》,别具一格地使用圆形的视角构图,其画面呈现具有鲜明的特征,同时也拿到了奖项,受到了肯定。电影构图的呈现方式是圆形的构图,而这种构图方式其实早在两宋时期就有过出现,其体现在院体小画里面,以团扇形状进行表现比较多。這部作品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数字媒体与水墨艺术的交融,但也是二者的完美结合,在圆形画幅的展现下,电影中的水、街道、屋宇灯背景也完美地展示给观众,以此说明传统水墨画的符号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在无言中表达耐人寻味的电影象征性启迪。

新媒体艺术作为数字软件发展的产物,目前已经完美融合到艺术表现的领域,为传统水墨画艺术带来了崭新的媒介,其交互融合的特征正在引起艺术家们的广泛关注。新时代的艺术家们通过实践摸索,不断使用最新的表现方法和媒体传播方式,创造艺术新思维,从而给新型水墨艺术形态带来新道路。同时,新的数字传播技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快速地发展进。未来,传统艺术和数字艺术的结合将不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六、水墨动画

在历史的发展中,传统水墨画已经经过了历史的洗涤和积累,不断地在技法上发生着变迁,进而组成了十分多样性的笔墨语言,各种抽象艺术的表现,使得动画设计的蒙太奇效果更加浓重。大约在上世纪中期的时候,上海美术电影厂就把水墨艺术运用到动画作品里面,进而形成了独特的动画风格。艺术家们利用水墨元素创作出《小蝌蚪找妈妈》。画面生动活拨,情趣盘然,更富与动画中一种禅意的味道。

作品《夏》在2003 年的时候由导演许毅创作诞生,作为一部著名的三维水墨动画片,综合运用了水墨元素,并通过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进行了创作,作品的故事是从一幅题词画开展的,进而表现出了丰富自然的夏日莲池景象,动画里面有蜻蜓、荷花、池塘、金鱼等自然景物,也有女诗人等人物,缔造了非常饱满的笔墨意境。

艺术家们十分青睐水墨画中所追求的意境美,通过对意境进行表达,二维水墨动画在世界范围中传播起来,人们对传统水墨意趣美的喜爱从过去延续到现在。《夏》特别的地方就在于起到了颠覆原始水墨动画制作工艺的意义,抛弃了之前的分层手绘晕染的方法,而采用了结合新媒体技术的三维软件技术完成了动画制作。

七、小 结

没有矛盾的艺术缺乏张力,自古以来水墨画的出现一直是二维的、平面的,缺少西方绘画的立体感,正因如此,矛盾就此产生。水墨元素融入VR动画的3D表现恰恰是一种矛盾的结合。我们可以把墨视作一个质子,在人为的三维作品里构建一切的物质活动。如今水墨样式包含中国画、新文人画、抽象水墨、装置水墨、实验水墨、空间水墨、观念水墨等,范围大且形式繁多,都为当代艺术形式与新媒体的变异提供了生长的平台与土壤。水墨画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衍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内在蕴含着中国艺术和文化的精神[4]。

中国传统的水墨艺术因为其特有的艺术概念和媒介实践进入当代艺术范畴,成为中国当代水墨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但已经成为水墨形式发展的一个目标,同时也成为一个新媒体变异理论上的重要命题。

参考文献:

[1] 殷双喜.从现代到当代:全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水墨[J].文艺研究,2014(1):125-135.

[2] 杨维民.中国画之发展[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0(2):80-82.

[3] 王留.CG技术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晚会[J].东南传播,2008(10):33-35.

[4] 浅论现代水墨的当代性[J].陈天野.赤子(上中旬),2016(23).

[责任编辑:思涵]

猜你喜欢

多元性当代艺术新媒体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从大卫·贝利的时尚摄影看摄影艺术的多元性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略论中学历史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坚持“四性”,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