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增强思想引领力的方法探析

2018-04-25夏斌

今传媒 2018年3期
关键词:社会思潮核心价值

夏斌

摘 要:党报是传播主流价值、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沿阵地。面对多样化思潮加速传播的态势,必须牢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立足媒体融合的传播新格局,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微创新”,抵制“闭门造车”“自说自话”,切实增强引领社会思潮的导向意识、规律意识、法治意识与合力意识。

关键词:社会思潮;核心价值;舆论引领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3-0136-02

近年来,多样化社会思潮在舆论场上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综合分析相关社会思潮可以发现,它们具有群体性、变异性和功利性等特征,既有特定历史、时代乃至地区的背景,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有着紧密联系,而且不同程度地带有功利色彩和利益取向,在相关阶层和人群中得以传播、收获认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报是传播主流价值、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沿阵地。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正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并通过传播的“微创新”,着力增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能力。

一、受众碎片化,分众常态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推动社会变革,《人民日报》凭借权威影响力和丰富多彩的传播形式,通过理论、道路、制度三个维度的生动阐释来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坚定全国上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信心和信念。

从中可见,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介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变革,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统一思想认识,是党报与生俱来的使命。

就现代传播角度而言,党的“喉舌”和大众传媒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党报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具有两个特征:一是鲜明的党性和政治性;二是高度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进一步来看,党报具有连接、承载、导向、反映诉求、娱乐等多方面作用。通过构建社会共通的话语体系、搭建公共舆论平台,塑造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共享意义等,不断使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个体的认知理念和社会的价值共识,进而维护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新时代,党报在传播主流价值、引领社会思潮中,面临着受众碎片化、分众常态化的新挑战。

1.“主导”与“多样”之间存在张力。2018年是馬克思诞生200周年。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于19世纪中叶,但作为一个经受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迄今为止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是占据指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与此相对应,在全球化深刻变动的大背景下,各种非主流的观念、思潮近年来也呈现多元化的倾向。由此带来的是,积极层面上,社会氛围宽松、人民思想活跃、发展活力增强;消极层面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客观上存在“理念疲软”甚至“方向迷茫”等问题。

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存在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群体状况,并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于正确、合理的部分,可以借鉴吸收;对于错误的、变质的部分,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明辨是非,敢抓敢管。

2.“渠道”和“方式”还有待完善。有效传播机制的构建需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新媒体和理论宣讲等多样化平台的作用,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多形式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发挥最大的效能和影响。

但是,现阶段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尚未真正适应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客观需要。主流媒体的传播相对缺少时代性、创新性、灵活性,语言表述过于学术化、官方化,与大众之间存在距离感。

3.“机制”与“要素”之间未形成合力。各个传播主体在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客观存在的不足。例如,传统媒体运行多年,难以打破固有格局、实现自我突破,而新媒体的传播经验尚待积累,需要实现融合、形成合力。

二、增强四个意识,凝聚社会共识

在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社会思潮的形成大体是缓慢的、隐形的,波动性并不强。但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媒介类型分化、传播对象分众化、传播手段多样化,民众在互联网这个言论的“自由市场”里,可以通过论坛、微博等途径便捷地追求“信息共享”、收获“思想认同”。

社会思潮的活跃阵地由“现实世界”转移到“虚拟空间”,不仅没有变得虚无,反倒更加站上“风口浪尖”,更加多变和发展,也更具有影响力和鼓动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注重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求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凝聚全社会的共识。这对党报等传统媒体的舆论引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需要进一步增强引领社会思潮的导向意识、规律意识、法治意识与合力意识。

1.把牢导向意识。要及时、充分了解热点思潮和前沿领域,克服畏难情绪和“怕惹事”情结,强化引领社会思潮的自觉性。特别是,要形成网上网下互动的传播格局,有效监控、预测和反馈、引领各式各样的网络思潮。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应当做到服务人民、教育人民,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相一致。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社会思潮,积极回应、批驳和抵制各种消极影响。

2.确立规律意识。社会思潮的孕育、演变有着一定的内在规律性。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做到有规可循、依规而行,从而更加善于引领。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魅力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以此来探索“一元指导”与“多元并存”的统一。同时,进一步立足新时代的新变化,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澄清是非。

3.树立法治意识。一方面,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中求同存异。另一方面,应把引领社会思潮工作纳入法治轨道,使个性彰显具有法律保障。要逐步探索网络时代引领社会思潮的规章制度和法律规范。

4.强化合力意识。引领社会思潮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目标、内容、方法、机制等。一方面,要形成各有侧重的研究布局,构建理论研究合力。另一方面,要搭建多元参与、多线联动的引领体制,加强党政沟通、方法协调。

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等“四大平台”建设;要注重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四位一体”建设;要同步研究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领域,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吸收力。

三、推进“微创新”,避免标签化

形势越是严峻,越要沉着应对、勇于应对,越要了解对手、了解需求。应该承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舆论场中需要“百花齐放”、需要“丰富多元”。对于党报宣传来说,重要的是准确把握社会思潮的内涵和特点,提升预判、鉴别能力,探索推动主流意識形态传播的“微创新”。

第一,抵制“闭门造车”,减少内容生产的封闭性。

要有系统地倾听和观察社会思潮动向,在认真“听”和“看”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说”。特别是,要及时学习阐释党中央的精神,对接干部群众思想困惑,立足媒体融合的传播新格局,抵制“闭门造车”“自说自话”,反对不问实际、空谈泛议。

同时,既要高度关注网上舆论,也要注意不被网上舆论所挟持。在此基础上,应做到有选择性地吸纳、回应来自网络的信息,减少内容生产的封闭性。

第二,改善议题设置,突出说理的深刻性。

舆论引导好比做菜。材料再好,佐料再全,厨艺不好,做出来的东西大家不愿意吃;勉强吃下去,也会倒胃口。为此,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当少说该怎样,多讲实际是怎样;少讲大的道理,多找小的切口。

切中要害的说理和阐述,是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应有之义。我们看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可以发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并不是没话找话、重复公文,更不是空对空、假对假,而是紧扣热点话题、重大疑惑,主动及时地进行阐释、说理,进而解疑答惑、宣传真知,引导人们统一认识、统一目标。

为此,可从议题设置上展开努力:针对公共领域的“老大难”问题,呼吁思想界、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并通过研讨、献策等加以解决;针对教育成长的需要,阐释创新理论新在哪、永恒真理真在哪,澄清错误观点错在哪、歪曲论点歪在哪;针对人们普遍关心、议论纷纷又莫衷一是的热点话题,从正确的历史中找论据,从理性的说辞中找逻辑,反应要快、立意要高、视野要宽,突出观点的深刻性和思想的逻辑性。

第三,有破有立,避免边缘化、标签化。

新时代,着力增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能力,需要进一步优化、活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

一方面,要切忌简单地就事论事,而要看到问题背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另一方面,要防止流于抽象和空洞,防止脱离实践来谈主义。

这里面,有两个基本原则应当坚持:一是坚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进行创新;二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优化。抛弃前者,容易走上“歪路”“邪路”;放弃后者,容易导致“固化”“僵化”。

总的来看,要坚决批判错误思潮,抓住其立论依据,揭露背后的政治目的;要有破有立,及时把相关标识性概念的理论内涵、时代意义等讲清楚。新时代,最重要的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阐释好、宣传好。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理论部.党报理论宣传工作的哲学思考[J].新闻战线,1998(8).

[2] 李燕华.新传播时代舆论引导初探[J].新闻界,2011(2).

[3] 邓卓明,姜华.增强引领社会思潮的四个意识[N].光明日报,2016-06-12.

[4] 陈阳.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J].人民论坛,2017(6).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核心价值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绘本引领促练笔 “翻转”课堂出高效
幼儿园语言领域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浅析
樱花系列甜品品牌营销战略关键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价值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影响
为什么要重申“党校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