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融媒介环境下新闻摄影的美感表达

2018-04-25董柳田道文

今传媒 2018年3期
关键词:新闻摄影创新

董柳 田道文

摘 要:新闻摄影的美感表达在国内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随着媒介融合时期的到来,人们对于新闻摄影的美感表达需求越来越苛刻,在融媒体的驱动下,通过创新的手法,不同的角度,独特的摄影技巧把新闻摄影中的美感表达到极致,对影响新闻摄影美感表达的因素进行研究,总结出了普通艺术摄影中可以运用到新闻摄影中的特殊技巧,从而促进新闻摄影美感表达的效果。

关键词:新闻摄影;美感表达;创新;摄影技巧

中图分类号:G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3-0131-03

“美感是人们在对美的事物做出反应时所得到的精神愉悦和享受。美的事物被人们发现和感受时产生美感,新闻摄影中凡是美的事物和形象都能引起人们的美感享受”[1]。美感表达即把新闻作品中的美表达出来以引起受众的美感享受,在单纯呈现事实的同时给受众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以达到吸引受众和感染受众的目的,从而发挥新闻作品的宣传功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和受众的审美大致相同,新闻工作者在提升自己审美的基础上,需要迎合受众的审美以及其他因素,把新闻内容合理的,极具美的以图片形式展现在受众眼前。

一、新闻摄影美感表达的基本特性:真实性与特殊性

(一)新闻摄影中美感要基于真实

在新闻摄影中,有人认为新闻价值是衡量一个新闻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即使画面不美,也依然是好作品。这种认知有一定的片面性且不符合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新闻摄影的美是用静态的逼真画面对生活中真人、真事、真景、真情所做的美的反应和记录,如果没有新闻现场客观存在的事实美和形象美,新闻作品的美将不复存在。因此,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摄影和其他形式新闻作品共同的首要准则,受众所见事实必须与客观事实原貌高度吻合,没有了真实性,摄影作品就不能称其为新闻摄影一味地追求真实,忽略图片的美感表达和受众对美的需求也是不可取的,美感必须要建立在新闻真实的基础上,兼顾摄影作品的艺术性。真实与美感并不矛盾,在反映事实的同时,巧用摄影的艺术手法,达到过滤其他无用信息的功能,突出新闻中心,增强画面美感。这会让受众眼前一亮对于新闻事实印象深刻同时提升新闻价值。真实是美感表达的前提条件,追求美感的作品使新闻摄影更具审美价值与新闻价值。

(二)新闻摄影中美感的特殊性

一是新闻摄影的故事性。新闻摄影是对突发事件的瞬时记录,时效性强,这种典型瞬间的定格区别于视频更能体现细节,区别于文字更加直观。每张新闻摄影的背后都会有一个故事,新闻摄影是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的报道,它以事实的力量、纪实的说服力向公众阐述新闻事实。而这种故事性是一般普通摄影不能做到的。

二是新闻事实背后的意义。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能够撞击人们的内心,受众在图片的吸引下阅读完文字报道,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产生美感。所以新闻摄影之美的特殊性在于能够引发受众思考照片背后的深刻主题。而这种能够引发受众深入思考的特性也是普通摄影所无法表达的。

三是受众与作者思想上的共鸣。欣赏新闻摄影作品需要受众与作者之间的一种默契,当作者拿起相机时就已经决定了照片想要表达的主题以及通过图片传输什么样的信息给受众,而受众首先被图片的普遍之美吸引,从而结合文本深入读图,引发思考,绝大部分时候受众思考的主题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不谋而合。这就是新闻摄影的特殊美,它需要受众与作者精神上的默契,需要受众多一份思考,产生情感共鸣,这也就达到了新闻摄影美感表达的意义。

二、新闻摄影美感表达的影响因素

新闻摄影作品的美感表达效果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可控因素是结合新闻摄影作品的作者的审美,思想和摄影技术,具有主观色彩;而不可控因素主要是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等,这些因素往往制约着作者和受众的思想,使人们的思想和审美观禁锢不前,影响新闻摄影的美感表达。

(一)可控因素

新聞摄影作品的作者审美认识往往可以决定一幅新闻摄影图片的美感表达,而这种审美认识是贯穿在新闻作品中的。新闻摄影记者在创作过程中,各项任务包括观察、构思、拍摄、和制作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审美判断力的考验,而新闻图片就是作者的审美结晶。

1.新闻摄影的形式美

一张摄影图片,首先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是图片形式,所以决定新闻摄影美感表达的最直观的因素就是形式美。形式美包括构图、光线、色彩,对于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拍摄角度也是形成新闻图片形式美的重要依据。

一是形式美之构图。构图的不同对于新闻摄影图片想要表达的内容有一定的影响,横向构图是看上去最自然、用的最多的构图,它能够使画面更富有空间感,且具有延展性。而竖向构图能够产生很强的垂直力,给人以力量感。可以使拍摄主体更加明确,画面的动态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一般用于表现平远的事物突出层次感。

二是形式美之光线和色彩。光线和色彩可以很直观的表达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可以给受众一种心理暗示,引导受众的思想感情。光和色彩的运用很是考究,不同环境下,表达的主题不一样,色彩饱和度,曝光度的选择极为重要。

三是形式美之拍摄角度。拍摄角度包括拍摄高度、拍摄方向和拍摄距离。对同一事件用不同拍摄角度,尤其是近距离视角,可以更好地突出主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新闻摄影记者应该时刻保持创新的精神,用新颖的画面形式博得受众眼球。构图是图片最基本的美感属性,形式美在决定新闻摄影的美感表达中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

2.新闻摄影的思想美

新闻摄影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即当时发生的故事或者事件。新闻摄影记者能够举起相机,使当时发生的事件背后具有一定的意义,或者作者想通过照片传递给受众什么思想或者主题。这就是思想美的意义所在。

“视觉信息只有在最后经过读者的心理联想,才可以实现传递双方的对话与交流,也才能最终实现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2]

新闻摄影的思想美在于新闻事件背后的主题表达。新闻摄影图片把受众带到当时的新闻情境中,通过受众的思考和已有的美感经验接受图片所要传输的思想,引起受众的感情共鸣,在脑海中情景再现,进而进行深加工,以达到揭示图片背后主题的目的。

3.新闻摄影的现实美:瞬间性与纪实性

一是新闻摄影现实美具有瞬间性,新闻摄影图片区别于其他新闻媒介,文字、广播、电视等是有条理、有顺序的具有连续性的描述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人物,它局限于自身媒介的因素只能抓取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人物的典型瞬间,并且这个瞬间要主题明确,构图清晰。把原本具有故事性的事件或者人物动作压缩到一张照片上,而且还要受众能够读懂,这比用其他任何媒介表达事件经过的难度增加了许多倍。只有抓住了最佳瞬间的新闻照片,才同时具有新闻价值和形象价值,才具有瞬间的美感。正是这个独一无二的瞬间美成了决定新闻摄影美感表达的重要因素。

二是新闻摄影现实美具有纪实性,纪实摄影,是一种具有记录性质的摄影方式。新闻摄影具有纪实性,和纪实摄影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的共同点是“真”,记录真实存在的人和事,新闻摄影区别于纪实摄影的地方是受到了新闻要素的影响需要反映新近发生的事件,还原客观现实,传达新闻信息。真实客观的纪实性足以表达出新闻图片的纪实美感。这种纪实性的美感是除了纪实摄影以外新闻摄影独有的。如果新闻摄影图片表达事实不清楚,将很大程度影响图片的美感表达。

(二)不可控因素

1.社会背景决定新闻摄影美感表达

以我国为例,我国的新闻摄影起始于鸦片战争前后,这一时期属于机械式写实阶段,主要是洋务运动中的一些军工企业,武器装备和被破坏之后的大沽口炮台的照片。这些是中国人最早的新闻照片,当时摄影技术落后、摄影人缺乏审美经验,拍出来的照片时效性很差,基本无美感可言,属于看见什么就拍什么的状态,这个阶段的新闻摄影“美感”在于眼见为实。主要以新奇为主,这一阶段的摄影技术和受众的新奇感决定了这一阶段的新闻摄影的美感表达。

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和摄影知识的普及,新闻摄影已经不满足于机械式的写实,这一阶段的新闻摄影属于偏向艺术性的新闻摄影,创造形式上的美。摆拍被大量运用到新闻摄影中,构图和用光技巧也被大量普及。大众对于美的需求也向艺术性方面靠拢,但过犹不及,新闻摄影图片区别于艺术摄影的地方是首先它是新闻的组成部分,不能单纯用艺术眼光去看待它,这一时期的新闻摄影过分强调艺术性,同样和上一时期一样,新闻的时效性被减弱。

第三个时期是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时期,这一阶段的新闻摄影开始向纪实摄影靠拢,着重纪实。在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的的大潮下,在左翼思想的感染下,新闻摄影必须和政治斗争相结合,所以这一时期的新闻摄影内容量大,时效性强,政治性强,纪实性强[3]。这也是新闻摄影第一次作为舆论武器出现在人們的视野中,这一阶段的新闻美感在于新闻图片的“战斗性”。

第四个阶段是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社会发展需要,受众的审美更加倾向于英雄主义形象,每个人都认为榜样的形象是多么美好,从而新闻摄影图片也就偏向典型的人物或者典型的事件,以此来迎合受众的审美、满足当代社会环境的需要。

第五个阶段是改革开放至今新闻摄影的思想和形式都打开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改变了受众对于新闻图片的审美,新闻图片也告别了“英雄崇拜阶段”,变为更加务实,题材也更加广泛,时效性也更好。

所以,每一个阶段的社会因素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审美,作用于新闻图片的整体风格和主题,进而作用于新闻摄影的美感表达。

2.意识形态影响新闻摄影美感表达

自从新闻被当做舆论武器,新闻业务就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且不提“喉舌论”,单从新闻摄影的美感表达方面来说明政治对于新闻摄影美感表达的影响。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革命,意识形态的因素改变了人们基本的审美观,受政治因素的干扰,新闻图片政治色彩太过浓重,直接降低了新闻图片的时效性和客观性。导致了以摆拍为美的新闻时代,根据宣传需要塑造样板典型,这就成了当时新闻摄影美感表达的方式。从这一点看,意识形态是决定新闻美感表达的重要因素,它能改变人们对于审美的认知。

三、媒介融合时期新闻摄影的美感表达

(一)媒介融合对新闻摄影美感表达的影响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进入了快节奏的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时效性大大增强,受众对于摄影作品的美感要求也逐渐提升,信息量也是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新闻报道再一次把新闻图片推到了“风口浪尖”,新闻想在海量的信息中快速抓住受众的眼球就必须从新闻图片入手。

首先,融媒体对于新闻图片的首要影响是“快速”。有研究显示,在传统纸媒时代,大多数的人们在看报纸时第一眼最先看到的是新闻图片。在新媒体流行的今天,这一规律仍然适用。新闻图片要快速抓住受众眼球引起受众的兴趣,这就要求新闻图片要有特色,要“劲爆”。在新闻真实性不打折扣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让图片脱颖而出。如何在巨大的信息量中快速吸引受众,是媒介融合时期新闻摄影将面临的挑战。

其次,融媒体影响着新闻摄影美感表达的摄影技巧运用的频率和主题鲜明的颜色的普及率,比如拍摄战争之类的报道就可以充分利用对比鲜明的黑白色,因为对比鲜明的颜色可以给受众视觉上的冲击和快感。在拍摄领导画面或者其他重要人物画面时还可以使用具有冲击力的构图,使人物形象鲜明。总之在这个以快为美的时代,新闻摄影的美感表达也趋于快速有效,因为只有受众对图片感兴趣才能谈之后的深入读图或者是继续阅读相关的文字报道。

(二)摄影技巧对新闻摄影美感表达的影响

前文提到了新闻摄影美感表达中“快速”的重要性,即运用各种技法手段尽可能的让图片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眼球。那么,使用什么技巧最行之有效呢?

1.追踪式摄影技巧。追踪式摄影又称“追焦摄影”,指焦点固定在某一物体上,焦点随着物体的移动而跟着移动[4]。这种技法局限性很大,一般是拍摄马路上移动的物体或者体育赛事,它一方面能把运动的物体定格,一方面能使背景向一个方向成线性虚化,从而达到虚化背景和衬托被摄主体速度的目的。

2.背景虚化。普通的背景虚化在摄影的各个领域都被广泛利用,它的好处在于没有上述“追踪摄影”操作那么繁琐,背景虚化的操作技术含量低,操作简单,只需调整光圈大小来变换景深即可。这对于“抢”时间的记者很有帮助,而且这项技术可以应用的题材丰富多样,没有局限性。所以只要想快速过滤背景都可以运用它,虚化背景可以给受众直观的视觉效果,免除很多不必要的因素,突出主体,一目了然,可以直接表达出新闻摄影的美感。

3.爆炸式摄影技巧。这是一个艺术摄影里的比较小众的技法,在新闻摄影中几乎没有用到过,所谓“爆炸式”是指,在对焦完毕时,按下快门的瞬间突然改变焦距,制造出以目标人物或者目标事件为中心,四周呈爆炸式射线状线条,达到突出中心的目的。此手法可以一举抓住受众眼球,因为它的视觉效果十分震撼,给读者视觉上的快感。但是它和追踪摄影一样十分考验摄影记者的基本功,记者变换焦距的一瞬间持相机的手绝不能抖,否则中心将会模糊不清。爆炸式的图片视觉冲击力十分巨大,能够引导视觉跟随射线方向不由自主看向中心,这一点非常利于新闻传播,使照片更具美感。

四、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新闻摄影美感表达的需求越来越高,基于电子设备发展很快,新闻记者很有可能用手机来记录新闻事实,没有专业的设备和条件来运用复杂的摄影技巧。但是基本的构图和后期调色是必须具备的,典型的构图和色彩也能吸引读者,但只要有条件最好还是运用上述技巧,运用新闻图片的美感来吸引受众。使视觉快感和主题的美感进一步融合,达到同等重要的程度。

摄影从来不是一个静止的媒介,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图像的看法也在改变,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视觉化的新闻理念。数字时代新闻记者获取一张新闻图片,照片的明暗、色温、对比度都可以用计算机软件处理,但在摄影开始之前应该考虑如何构图,如何应用上述技巧,把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和技巧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新闻摄影图片的美感表达到极致,达到新闻摄影美感表达的最终目的是,即有效、快速的传播信息。

参考文献:

[1] 胡道立.现场瞬间纪实美[J].新闻大学,2002(1):85.

[2] 彭小琴.新聞摄影语言特性研究[J].新世界,2012(1):31.

[3] 顾建明.审美视角下我国新闻摄影的历史演变[J].编辑之友,2006(5):66-68.

[4] 陈东.新闻摄影的虚实构图[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50-56.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新闻摄影创新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从《忠诚与求实》的拍摄谈新闻摄影的突破
新闻摄影应用于公安宣传工作路径探析
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