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融媒体环境下的“说新闻”

2018-04-25王维炜宁凯

今传媒 2018年3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受众信息

王维炜 宁凯

摘 要:融媒体环境下,新闻节目的播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试从心理、技术等方面阐述“说新闻”产生的背景要求,以及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从业者应对“说新闻”的方式方法。传统媒体只有积极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传播规律,不在新的传播领域缺位,才能在融媒体中占领舆论宣传的主阵地。

关键词:“说新闻”;受众需求;“说新闻”的特点;冗余度与信息丰度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3-0124-02

自从凤凰卫视的陈鲁豫开出了“凤凰早班车”之后,新闻节目的播报尝试各种风格的“说”已经20年了。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由“播”改“说”之后,3分钟的插播广告代理权达到1888万元,创下了当时新闻插播广告的最高纪录[1]。随着技术的发展,竞争的加剧,迫使新闻从业者打破以前的思维模式,在新的技术平台基础上在更深层次重新架构新闻的传播形式。“说”新闻只有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才能有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一、为什么“说新闻”得到受众的认可

1.受众在心理方面迫切要求平等、参与、交流

自从凤凰卫视开“说新闻”之先河后,内地众多的广播、电视都开始以“说”来包装新闻节目。一个企业在推出其新产品时必须考虑顾客的消费需求,并且要与其他同类产品有细微的差别和不同之处,在经济学中称为“产品异质性”。“说新闻”出现后能很快被受众接受并认可,正是因为受众对待媒体的心理较以前发生了改变。他们对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再不像以前那样感到神秘。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受众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更多的表达自己。因此作为集权威性、实效性于一体的传播信息的主渠道之新闻,也得改变以往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在传播时既要把握自己的传媒喉舌属性,又要有服务意识,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新、短、快、活的传播特性占领新闻传播的阵地。在制作时换位思考,受众希望在新闻中得到什么信息,怎样表达才更有效。

2.媒介带来的新的技术特征、功能体验促进了一些新行为产生和既有行为的调整

受众使用新媒体行为的增减调整在无形中重构着人们的生活时间,并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手机网民在网民中的比例高达83.4%,网民的人均日上网时长达222分钟,而且规模和时长仍在不断上升[2]。由于整体时间的有限性,花费在一种技术上的时间可能会影响人们在其他活动上的时间分配,那么作为新闻节目,如何随技术及人们的时间重构调整新闻节目的制作及传播方式直接影响新闻传播效果。其实新闻本身的特性就很好地契合了互联网传播的要求,短小、精悍。很多受众常常是在紧张的工作间隙或路途中获取信息,多任务状态下使人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刻意收看一档长时间、高强度、紧张严肃的新闻节目,“说新闻”可以使新闻播报“碎片化”,既可以独立成篇,又能系列播发,在受众的心理需求与时间方面兼顾。

3.从人的生理角度讲,“说”的传播效果最好

捷克的一位女研究者卡尔瓦绍娃专门研究了对同一课题分别采取的宣读讲稿(读)和脱稿发言(讲)两种口头传播方式的特点和效果。结果发现,讲的方式比读的方式词语的数量增加了约50%,减少了名词,增加了动词,虽然冗长些,信息量相对少了些,但是增加了局部的信息,具有描述性、戏剧化成分,节奏从容、自由,而且辅之以情感(姿态、表情),因此更适合于听众的感知和接收。从记忆效果看,测验结果是:通过讲的方式人们大约记住材料的33%,而读的方式人们大约只记住材料的10%[3]。从以上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如果信息传播者是以“说”的方式来传递信息的话,要比以“播”的方式能令受众记住更多的有效信息。受众在同等时间、接受同等内容的信息时,选择节目的倾向就完全取决于信息传播的方式。很明显,“说新闻”利于受众记忆更多的内容,也更易于被接受并获得认同。

二、“说新闻”不是播报方式的改变

1.“播新闻”与“说新闻”

新闻播音的语言必须具有庄重、朴实、清新、明快的特点……播音要做到叙事准确清楚,态度分寸得当,字正腔圆、富有朝气。语气力求紧凑规整,把握“感而不入,语尾不坠”的新闻播音样式[4]。传统新闻播音有它的优势,但随着节目形态的发展,主持人的业务范畴扩大了,除了有稿播读外,还有直播时的自主表达。在节目中的语言活动,既有“生成”的部分,也有“转化”的部分。故此,我们不妨把由“内部语言”生成“外部语言”的活动称之为“表述”。期间涉及的要素很多,内容方面诸如思想、事实;形式方面包括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语体风格[5]。在“说新闻”时,主持人在表述的态度和方式上更强调与受众 “朋友般”的平等关系。使受众感到“说新闻”在节目的内容、编排及语言的风格上都更加平实、真诚。

2.内容决定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其实是老生常谈,其实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可以“说”,比如社论、通告、訃告等文体及政府间的贺电等公告性消息是不适合“说”的。因此,“说”什么、怎么“说”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方面需要制作者在编排上向适宜说的内容倾斜,另一方面需要在采编环节下大力气,受众获取信息首先要精准,其次才是活泼有趣的语言表达,不能为“说”而说。有些新闻工作者认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新闻的注意力也下降了,因此长的新闻会令受众无法忍受。而美国101家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调查结果则否定了观众注意力下降要求消息短而快(在20秒以下)的认识。受众认为,应该有选择的发布一些长消息,如果一条消息值得你多说就长些,相反,三言两语即可。因此新闻节目既要有适当的长度,又要有一定的信息量。

三、“说新闻”的不足

1.冗余度与信息丰度

信息冗余度是指不提供信息的符号量或语言表述。信息丰度是指从传播效果看,扩大信息量与提高信息量有同等意义,二者结合标志着信息的丰富程度即信息丰度。对于一条新闻则意味着主体事实的充实程度,对一个节目则意味着提供多少条有价值的新闻。“说新闻”在语言风格上,需要将大量的书面语言改成短小、简洁、生动形象的口语,虽然增加了冗余,但利于受众更好地理解信息,使表达富有个性。例如:在说话中,人们要求以尽量少的时间得到相对较多的信息,但人们常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及“报喜不报忧、画花不画刺”这样的句子,显然两者的后半部分是多余的,但又是需要的,这就是语言的冗余性,它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果,易于受众接受和交流。“说新闻”增加了冗余,使受众更好的感知和接受,那就必然会影响到一个节目的信息丰度,受众在收看收听新闻节目时,首先希望得到丰富的信息。因此主持人在节目中应注重提高整个节目的信息丰度,避免出现内容的不确定性。

2.“说”的随意性

“说新闻”仍然需要遵循新闻的传播规律,新闻的要素应全面、表述要严谨。“说新闻”虽然调整了冗余及节目的节奏但不能对新闻进行随意的添加。新闻主播朱广权被大家称为“段子手”主播,看似不经意的幽默和风趣,其实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编排设计。而有的主持人在节目前不备稿,在节目中即興发挥,随意添加, 油嘴滑舌,更有甚者将不熟悉的专业术语解读错误,贻笑大方。还有很多人认为“说”新闻就是聊天,给人以亲近感就行,其实这是一种误区。人们平时的“说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而“说新闻”中使用的语言应是有较大的加工,是有雕琢而不露痕迹为特点的,讲究得体性、匀称性、集中性的精粹口语。这种口语是将语言属性中经济性与冗余性这两个矛盾处理的较好的结果。“说”新闻应依据稿件在语言技巧上进行处理,它是一种高标准的“播”的要求。而不少人认为“说”是放宽了对语言的要求,方言、错字及语流中出现磕绊是正常的,可以体现节目的个性。这种片面的认识影响了节目的质量,降低了可视(听)性。另外,不经加工的口语播报有悖新闻的真实原则,破坏了新闻节目的权威性,也降低了信息量,这并不是“说”的初衷,它是一种传媒大众化的消极倾向。

四、融媒体环境下“说新闻”将成为不可或缺的播报方式

在融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的包装影响力越来越弱,如果不及时转移到互联网时代,那就会出现“空心化现象”,简言之,就是主流媒体不再影响主流人群。[6]“说”新闻是包装的形式之一,已被受众广为接受,在以后的发展中新闻工作者应结合融媒体传播注重信息前置的特点来编排。互联网环境下,受众从一开始的无所适从变得更加理性,他们更愿意选择权威、可信的媒体获取重要的新闻,因此,要求新闻从业者自身尽快提高自己的互联网业务知识素养,提高在海量信息中发现甄选优质内容的能力,这是支持“说新闻”吸引力的关键。

在“说新闻”发端之初,除了考虑传播效果外,也有经济效益的考量。在经历了20年的发展后,主流媒体认识到,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不仅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且无法顺利地融入到新媒体中。相反,好品质的新闻产品总会受到关注。融媒体环境下广告模式发生了变化,跨过了广告代理商这个第三方,直接与受众接触。很多受众是沉默的,喜欢就会点击甚至打赏,这种模式使“说新闻”编排时不仅要注重置顶、加精包装,更要注重优质内容,避免“华丽无用”。

当自媒体蜂拥出现时,主流媒体受到极大挑战。在与新媒体的接触、实践中,传统媒体工作者发现,新的传播技术手段不是他们无法驾驭的,它不是阻碍我国传媒事业发展的拦路虎,只要适应它的传播规律,为我所用,不断在新的传播领域深耕、不缺位,坚持党的舆论宣传导向,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党的声音,我国的新闻宣传工作才有更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孙东哲,周燕群.一个人的“晚间新闻”[J].中国记者,2001(12):24.

[2] 吴文汐著.媒介的力量:媒介使用对人生活时间的重构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3.

[3] 韩向前著.传播心理学[M].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 63.

[4] 赵玉明,王福顺主编.广播电视辞典[M].北京:播学院出版社 1999 :207.

[5] 吴郁著.主持人语言表达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1:153.

[6] 仇勇著.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M].北京: 中国工信出版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10.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受众信息
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品牌化路径探究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运用与艺术性研究
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研究
新闻主持人采编播一体化研究
订阅信息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展会信息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