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地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的传播学解析

2018-04-25田嵩

今传媒 2018年3期
关键词:民族认同跨文化传播大学生

田嵩

摘 要:“知沟理论”提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受众对于知识的获取速度,这将导致个体的行为和信仰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的反思,为充分调动大学生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经调查发现,身处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在人文环境、对信源的信任度以及其所传播信息的态度,媒介的功能与地位的认知、因媒介的使用所形成的思维模式、民族文化价值认同感等方面都切实影响着媒介素养水平。

关键词:新媒介素养;大学生;民族认同;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3-0071-03

湘西地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鄂、贵和现今的重庆市接壤,面积15486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7.3%。这是一个兼有丘陵和小平原,并向北西突出的弧形山区,湘西自治州境,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围坐在群山峻岭中。地处湘西州花垣县的十八洞村更是习近平总书记首倡“精准扶贫”的地点,而在2013年,这里曾是人均纯收入仅1688元的贫困村。这样的地理特征对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传播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对闭塞的地理特征形成了较为落后的信息传播方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水平。

民族地区因经济条件落后,信息环境闭塞,致使人文素养与社会发展受到制约。基于对麦克卢汉技术决定论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世界朝着一体化,去中心化,平权化发展。随着信息传播的门槛逐渐降低,把关人的“权威形象”在传播视野中的“淡化”,却为信息监控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顺应新媒体传播的趋势,而又不将民族文化置于被“娱乐化”“同化”或“浅薄化”的境地,值得行业同仁们共同努力和探索。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的重要群体,除了经济因素之外,新媒介素养水平将为进一步解释“认知差异”提供帮助。将媒介作为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环境,旨从新媒介的传播过程入手,找出在民族地区影响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水平的相关因素,为后续提升民族地区的新媒介素养水平的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及可行性策略的参考。

一、湘西地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调查现状

此次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4份。调查的范围主要为湘西地区在读大学生,年龄分布在18至25岁之间。将新媒介素养水平的调查设定为以下五个方面:1.对新媒体传播技术的传播、使用与获取能力;2.对新媒体传播内容的认知与批判能力;3.对新媒体特质、新媒体运行系统、产生机制、政策氛围等理论知识的理解;4.新媒体对人现实生活所产生影响力的认知与判断;5.对新媒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认知与判断。围绕新媒介素养的构成,设计问卷共包含五个部分,共计50题。通过调查,湘西地区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媒体的依赖度以及使用时长

湘西地区大学生能够接受不接触新媒体的期限,47.2%的人选择一天,26.4%的人表示一天也不行,大部分的学生选择每天接触新媒介,不接触会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影响(无所适从、焦虑不安等),仅有0.07%的学生表示对新媒介使用与否无所谓。湘西地区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3~5小时占比46.2%,5小时以上占比29.4%。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2017年上半年周上网时长为26.5小时(即日均上网时长约3.79小时)。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占比最大(24.8%)。网民而选择用电脑上网的时间小于1小时的占比62.4%,1~3小時的占比30.5%[1]。湘西地区大学生群体中在普及面上以及新媒体使用时长上都高于平均水平,因此此样本的选取能够代表因使用新媒介所产生的效果以及思维模式。在湘西地区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使用的平均时长明显高于电脑,手机相比于电脑更为普及,再因为联网的便捷性,手机媒介的选择优于电脑。

(二)新媒介使用技能

通过调查发现,湘西地区大学生群体中9.1%的人认为自己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新媒介进行学习,73.4%的学生认为能够较为熟练,但仍需要学习。值得注意的是,仍存在1.4%的人完全不会使用新媒介进行工作和学习,上网技能的缺失是阻碍其使用新媒介作为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原因。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发现,基于对新媒介的运行机制与传播过程,政策背景等缺乏认知,“百度”成为解决疑问的重要途径,对于获取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识,也缺乏获取“高信度”信息的渠道以及使用技能上的权威指导。

(三)新媒体使用动机

在此次调查中,湘西地区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32.2%(占比最大)的学生用于娱乐以及社交的时间大于4小时,交流的对象主要为朋友以及家人。这一点对于新入校的大学生来说尤为明显,面临新环境,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与鼓励也显得尤为必要,而娱乐的主要内容为看电影以及电视剧。除去睡眠与学习时间,湘西地区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实现了维系情感的需求。

新媒体的使用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用于舒解压力,缓解对新环境的压力,情感沟通,逃避社交压力。相比于新媒体,在传统媒体的使用动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湘西地区大学生选择电视的节目类型为电视剧、电影类,其次为综艺节目类,信息类节目;选择报刊杂志的内容主要为影视娱乐,其次为生活健康、时事政治、经济投资等。对于新媒体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实现了社交功能、情感功能、信息功能以及商业功能。对于传统媒体的使用则倾向于娱乐功能,这意味着新媒体已经成为湘西地区大学生获取新近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传统媒体成为获取生活健康等时效性较弱的信息的主要途径。

(四)对于媒介传播信息的辨别与批判能力

81.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会有意识的辨别信息的真实度,但不会深究;10.5%的人标识信息都会经过主观过滤;7.7%的人很少辨别信息,认为基本是真实客观的;没有人选择全部相信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赞成在使用媒介时需要选择和辨析,但在使用时不自觉地沉浸其中不加选择。这说明,湘西地区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辨别意识,但是缺乏批判精神;在面对碎片化信息的冲击时,难以做到主动辨识。通过访谈时发现,因湘西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信息流动速度较慢,自身缺乏社会交往等因素,他们所感受到的竞争压力较小,致使他们形成对于身边信息正确与否漠不关心这种“无所谓”的态度。

二、传播学视域下湘西地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的成因分析

依据美国媒介素养中心的定义,媒介素养包括人们对信息的使用、理解、评价、分析等能力[2]。受众媒介素养的形成受外部社会环境、年龄、性别,人格特质、文化信仰、价值观、教育水平、思维模式等多方面影响,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媒介促成的行为习惯,应从根源上进行引导与矫正,我们主要集中于基于已有现状和条件,提供新媒介环境,受众共同参与背景下的可行性改进策略。正如波斯曼所言,“技术变化不是附加的,它是生态学的。一种媒介不是增加了什么,而是改变了一切。”[3]

人在社会中的活动,是由多重传播类型得以实现,这是一个逐渐习得的过程,也是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形成的过程。同时,基于受众的使用行为,也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为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现象提供了滋生的空间。换句话说,媒介素养水平与其所匹配的传播方式息息相关,展示了话语权的分配模式,无论是媒介造就了受众,还是受众基于某种需求而选择了媒介,受众与媒介的相互作用与关联都是基于现有媒介环境下的一种平衡。

(一)传播环境下信源的信任度

通过调查发现,湘西地区大学生主要接触的新媒介为电脑和手机。对比电脑与手机,因手机使用上的便捷性,使之成为湘西地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陪伴”。

手机主要通过“微博”“微信”进行信息的传播,以QQ、微信实现社交需求。与“湘西”有关的微信公众号主要实现商业推广、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社会监测等功能;微博则通过设置“话题”的方式,引发受众集体围观与讨论。对比微博与微信,因开放性与受众粘度的差异,学生更愿意使用微信作为交流的工具,微博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新媒体在线活动有力地带动了校园文化传播与凝聚力,促进了“共识”的形成和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提升文化感染力与影响力。

然而通过对不同类别的媒介进行比对发现,湘西地区大学生普遍对新媒体的信任度低于传统媒体,他们较多认可新媒体传播的信息“真假难辨”,书籍等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可靠性上、信息可信度以及解读能力上远超于新媒体。在他们看来,由于新媒体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把关人的缺失或缺位,在信息的发布上,往往具有随意性。而书籍、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因受到监管,随意性降低,可信度提升。接触新媒体多被视作一种休闲、放松的行为,而传统媒体的接触则被视作一种具有仪式感的正式行为。

(二)新媒体情感功能日益凸显

不同于早期新媒介生存的残酷乱象,新媒介的“趋利性”可谓是一种现实选择。受众对于优质内容的追求以及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使得新媒体平台的“付费模式”成为现实,手机“得到”APP则是优质知识付费平台的代表。基于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对受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素养”的概念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形成对新媒介信息正确的解读、分析,应用与批判能力,对个体而言,它是提升社会适应力的基础;对于国家而言,将为其形象与文化传播的系统构建注入能量。然而“流量”“点击率”“转发量”等被视作媒介信息重要性的考量依据时,“娱乐化”“低俗化”“非常规化”的信息时常获得非理性的关注。

诸多学者对于电视等媒介的“娱乐功能”予以批评,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将媒介的娱乐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与早期对电视的“解闷”“解气”以及“解惑”的“三解”功能[4]高度吻合,新媒体将娱乐功能、信息告知保留的同时,实现了向情感功能的重心转移。受众的“藏匿性”使得压力得到充分释放,有时甚至伴随不理性的宣泄,致使“网络暴力”“网络谣言”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基于新媒体传播模式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受众面对面沟通的压力,特别是对于未完全社会化的大学生而言,手机成为其特别的“陪伴”和情感依赖也就不足为奇。

(三)碎片化的媒介使用行为加速了受众认知的碎片化建构

如果说新媒介的产生是基于建立全人类的“地球村”,它的发展与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却不在掌控之中。“正是电视本身的娱乐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追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5]。新媒体作为一种渠道,能够满足受众对于信息传播速度上的要求;其在内容建设上,更是有传统媒介难以超越的优势,比如存储的海量性,携带的便捷性,多元价值交流的跨时空性等。

湘西地区大学生中37.5%的人存在经常被手机上的广告、电影、游戏、综艺节目等所打乱并无法控制的现象,50%的人偶尔存在这样的情况。即便是在可进行深度思考的环境中(如上课、阅读等),23.8%的人存在经常使用手机(社交,看娱乐信息等),60.8%的人偶尔使用手机,15.4%的人很少或基本沒有用手机上网。区别于书籍等传统媒介对于知识的系统构建,认知的水平与思考的深度将被碎片化的学习与娱乐行为所替代。在深度思考的过程中,也常被碎片化的信息获取行为占据,这将使得他们认知体系的碎片化趋势。大学生本身认知还在逐步完善,解读信息的能力受限将导致信息解读片面化的趋势。无论是在接收信息还是解读信息的过程中,都存在着认知偏差。新媒体的出现,加大了认知与解读的碎片化趋势,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对由新媒体所展示的“虚拟社会”与“现实生活”的认知差异。

(四)人文环境及民族文化认同感

通过调查发现,来到湘西地区进行求学的大学生,则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通过西部招考等优惠政策;2.同样来自于民族地区;3.离家不远;4.对民族文化感兴趣。湘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人文素养尚待提升,缺乏社会交往等因素,大学生又呈现出低竞争性的一面,而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忽略“终身学习”的理念。

近日,“佛系少年”一词在网络爆红,形容青少年对于现状各种无所谓的态度。大前研一在其《低智商社会》中,提及到日本国民对现实生活所呈现出的一些现状。又因新媒介的发展,以及其提供的种种便利,基于逃避现实压力而产生的“御宅族”们呈现出高封闭性,低欲望的趋势。大前研一将其归因于金融危机后的挫败感。波兹曼同样强调了传播信息的娱乐化展示的种种后果,并且这种娱乐化的生活态度将进一步影响和破坏人们理性的认知能力。

猜你喜欢

民族认同跨文化传播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法治变革中的法律移植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