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博简《鬼神之明》的学派问题

2018-04-20许玮杰

文教资料 2018年35期
关键词:墨家

许玮杰

摘    要: 关于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竹简中《鬼神之明》篇的学派归属问题,一向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归属于墨家学派,也有学者不认同这一观点,将之归于儒家学派。但是这些观点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整个战国时代的思想演变来看,《鬼神之明》是鬼神的威力在人们心中下降的体现,代表着普通知识阶层的认知情况,而非具体的某一思想流派。

关键词: 鬼神之明    鬼神思想    墨家

随着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竹简的陆续整理出版,许多散佚数千年之久的文献得以重见天日,其中相当多的篇章是关于先秦诸子思想的。这一方面极大地填补了我们对先秦思想世界的认识程度,增进了我们对诸子思想演进历程的了解;另一方面,由于竹简的残缺等问题,也让人们对这些简文的学派归属产生了极大的争议。《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五册中的《鬼神之明》篇的学派归属问题就引发了许多争论。

一、墨家与《鬼神之明》

《鬼神之明》的全文如下:“今夫鬼神有所明,有所不明,则以其赏善罚暴也。昔尧舜禹汤,仁义圣智,天下法之。此以贵为天子,富有天下,长年有誉,后世述之,则鬼神之赏,此明矣。及桀幽厉,焚圣人杀谏者,贼百姓乱邦家。此以桀折於鬲山,而纣止於只社。身不没,为天下笑,则鬼神之罚,此明矣。及伍子胥者,天下之圣人也。鸱夷而死。荣夷公,天下之乱人也。长年而没。如以此诘之,则善者或不赏,而暴者或不罚,故吾因假鬼神不明,则必有故。其力能至焉而弗为乎?吾弗知也。抑其力故不能至焉乎?吾或弗知也。此两者岐,吾故曰鬼神有所明有所不明。此之谓乎?”[1]

《鬼神之明》主要讨论了鬼神能否明察人之善恶并给予相等的赏赐与惩罚的问题,简文一方面指出了鬼神有明,并以传说中的古代圣王尧、舜、禹、汤的成功和桀、纣、周幽王、周厉王的失败为例;但另一方面,简文也由“天下之圣人”伍子胥鸱夷而死,“天下之乱人”荣夷公长年而终的例子,指出鬼神也有不明的时候,并最终得出结论,“鬼神有所明有所不明”。

由于简文中的鬼神观和墨子的鬼神观有类似之处,所以很多学者认为《鬼神之明》属于墨家学派的作品。《鬼神之明》的整理者曹锦炎先生就持此说。他认为:“本篇为对话体,虽然失去开头部分……但经过笔者重新缀合整理后,从内容分析,可以确定为《墨子》的佚文。”、“‘明鬼学说为墨子的一贯主张,其思想大致可见于《明鬼》篇,墨子极言力证鬼神的存在,目的在于扬善抑恶,带有‘神道设教的意味”,竹书部分内容与文字散见于《墨子》,可以互参,且今本《明鬼》只存下篇,竹书“不知是否即为《明鬼》上、中篇散佚的部分”[2]。

他以《鬼神之明》中强调鬼神有明的方面和墨子“明鬼”思想的相关性为根据,认为《鬼神之明》属于墨子的思想。在《鬼神之明》后的附录中,他引用了《墨子·公孟》篇两章和《明鬼下》、《天志下》的部分文字,来证明简文和墨子的相关性:“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谓子墨子曰:‘先生以鬼神为明知,能为祸人哉福,为善者富之,为暴者祸之。今吾事先生久矣,而福不至,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乎?我何故不得福也?子墨子曰:‘虽子不得福,吾言何遽不善?而鬼神何遽不明?……”、“子墨子有疾,跌鼻进而问曰:‘先生以鬼神为明,能为祸福,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今先生圣人也,何故有疾?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知乎?子墨子曰……”、“子墨子言曰:‘……此其故何以然也?则皆以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何以知天之爱百姓也?吾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何以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吾以昔者三代之圣王知之。故昔也三代之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兼爱之天下也,从而利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敬上帝山川鬼神。以为从其所爱而爱之,从其所利而利之,于是加其赏焉,使之处上位,立为天子,以法也,名之曰圣人。以此知其赏善之证。是故昔也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之兼恶天下也,从而贼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诟侮上帝山川鬼神。天以为不从其所爱而恶之,不从其所利而贼之,于是加其罚焉,使之父子离散,国家灭亡,抎失社稷,忧以及其身。是以天下之庶民属而毁之,业万世子孙继嗣毁之贲(者)不之废也,名之曰失(暴)王,以此知其罚暴之证。今天下之士君子欲为义者,则不可不顺天之意矣。”

但是从这些引文中可以看出,墨子的明鬼思想强调的是“鬼神有明”的一面,并没有怀疑“鬼神不明”。对此,曹锦炎先生认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篇提出‘鬼神有所明有所不明”的命题,与今本《墨子》只强调‘鬼神之明有所不同,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有质的区别。从辩证角度上讲,层次也更加深入。这对研究墨子思想,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从墨子思想的内在理路来看,把《鬼神有明》归之于墨家思想,是存在逻辑上的矛盾的。墨子反对战争,反对亏人以自利,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对于为什么人们要兼爱,墨子直接将其价值根源诉诸于天,即“天志”。《天志上》:“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就體现其政治思想的“尚同”而言,也同样是尚同与天的:“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天子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而作为价值规范的“义”也同样出于天:“义不从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知者出……然则,孰为贵?孰为知?曰:天为贵,天知而已矣。然则,义果自天出矣。”墨子把“天”作为其学说的价值根源,“天”是良好的政治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终极根据,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赏善罚恶,而鬼神作为天的一部分,同样能够在冥冥之中监视人们的行为,赏贤罚暴。《鬼神有明》中对鬼神能否赏善罚暴是持怀疑态度的,而这种怀疑态度对倡导“天志”、“明鬼”的墨子来说,无疑是不可接受的,这种怀疑对具有功利主义思想的墨家来说,必然会动摇它的根基。

二、儒家与《鬼神之明》

另一种观点认为《鬼神有明》出自儒家。比如欧阳祯人先生就认为:“由于它们的时代相对滞后,随着历史的推进,社会的发展,俗世的儒学中已经掺杂了一些本来并非原始儒家的驳杂的思想。道家、墨家、法家、黄老之学等都进来了。导致这样的结果,一是先秦儒学体系内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其不断反省、自我否定的逻辑;二是战国时期富国强兵的大势迫使先秦儒学不得不实行自我的理论调整;三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传抄北方儒家文献时,肯定有地域性的变化与创新,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思想界对各种相关理论的探索与重构。”[3]

但是,从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思想来看,这一说法很难得到成立。孔子对鬼神是存而不论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当学生问起鬼神之时,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很明显,面对这些虚无缥缈的鬼神,孔子更注重人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重“人道”,不重“天道”,“天道”实质上取决于“人道”。而荀子则从根本上否定天命、鬼神的存在,认为上天只是物质、自然之天,《天论》云:“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荀子透过故事说明鬼神之实无,其出现乃人精神恍惚、心智不清所致:“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卬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岂不哀哉!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定之。”荀子虽然强调祭祀,但认为这只是出于礼节仪式的考虑,《礼论》云:“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

三、广域视野下的《鬼神之明》

既然把《鬼神之明》所体现的思想归之于墨家和儒家都有许多问题,我们不妨把视野扩大,把《鬼神之明》置于战国时代的思想背景之下,从整个时代的思想变迁之下来看待《鬼神之明》,或许能够得到更好的解答。

从春秋到战国,随着人们对自然知识的了解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鬼神在一般人心中的地位是下降的。“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鬼神威力已经今非昔比。在许多思想家的观念里,鬼神往往服从于某种规律的支配。”、“庄子说:‘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他所谓的‘一,就是‘道,指支配整个宇宙的规律。庄子认为君主应当无为、无欲、渊静,只有融会贯通了‘道,那么万物就会自然成长,心中空无一物就使鬼神服从。和‘道比起来,鬼神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4]

鬼神力量在人们心中的下降,无疑是《鬼神有明》中怀疑鬼神是否有明或鬼神力量的有限性的来源。当然,由于科学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差距,除了少部分如庄子等哲学家和思想家,社会上的大部分人是难以摆脱传统的鬼神思想的影响的,在《鬼神有明》中,就体现于整篇简文的思想基础就是立于鬼神实有这一认知上,并且首先强调鬼神有明,鬼神能够赏善罚暴。其后才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对鬼神的力量提出怀疑。而简文的作者,可能是一名普通的知识阶层,他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鬼神思想,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对这种鬼神思想提出了怀疑。

四、总结

总的来看,把《鬼神之明》归于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也应该跳出这种一定要把某种思想归为历史上的某种思想流派的思维定式,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曹锦炎.鬼神之明,融师有成氏[A].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5)[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08.

[2]曹锦炎.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墨子》佚文[J].文物,2006(7).

[3]欧阳祯人.《上博简·五》学术价值考论[A].郭齐勇.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輯)[C].北京:三联书店,2007.

[4]晁福林.战国时期的鬼神观念及其社会影响[J].中国史研究,1998(02).

猜你喜欢

墨家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墨家修身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方汉字 几点墨彩——访汉字彩墨家周泰宇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论墨子“兼爱”思想作为通识教育之核心理念
张荫麟论墨子和墨家
召公思想与墨家学说的渊源及现实意义——本刊专访中国古代思想史专家梁绍辉研究员
先秦时期中国儒墨教育事业思想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