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在镜子中

2018-04-20王尤迪

文教资料 2018年35期
关键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拉康

王尤迪

摘    要: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主要内容由一位陌生女人的来信构成,来信以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口吻讲述一个对于他者(男主人公)来说是陌生女人的苦恋历程。女主人公的痛苦暗恋故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她性格缺陷及过失造成的,这些缺陷造成了人物和环境以及他者之间的不融洽、不能完整地看待环境和窥视他者,这恰恰符合拉康的镜像阶段。女主人公一生的悲剧爱恋,都无法得到作家R先生的认可,他者的缺失,造成她自身主体的无法确认。信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囿于环境,困于性别,构成循环,失于镜像,相互矛盾,却又无可奈何。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拉康    镜像理论

高尔基评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1]这位陌生的女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这篇小说的意义,或许就是让读者从中窥视女主人公歇斯底里的内心独白,同时反观自我的存在价值。

一、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人物悲剧性的再重审

爱情是自古以来人们反复歌颂的主题,获得爱情的人,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对方那里得到确认,主体得到建构,就像照镜子一样,在镜子中确认对方的同时也是确认自身的存在。我们称配偶为“另一半”或是“对象”,从称呼上来看,其实质就是在对方眼中看到自己,使自己的生命意义更加完整,因为只有获得了“另一半”才能使自己成为完整的自己,只有面对镜像世界观照自我才能看到“对象”,使自己的存在得到验证,在对方眼中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人生因此而完整。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从头至尾都没有获得过爱情,这封来信是她倾之一生全部爱恋的结果,也是她悲剧人生的最后一支挽歌。因为她的一厢情愿,作家与她发生了关系,拥有了他们的孩子,然而孩子不是他们爱情的结晶,而是作家多情的结果,R先生甚至转眼会忘记与自己发生关系的人是谁,连容貌都记忆模糊,茨威格将男主人公R先生置放在一个缺席的场域,在文学效果上增强了陌生女人悲剧性结局的必然性,探究其实质,是对陌生女人没有在作家R先生那里“被认出”或是“被看”这一现象的深层内涵揭示。作家R的无情与女主人公的痴情恰好形成文本内部的强烈张力,隐藏在这叙事张力背后的是女主人公性格缺陷和主体与他者及世界关系的错位,R先生自始至终都没有认出女主人公,这为女主人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这封内心独白提供了可能。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人物的悲剧并不是刻意造成的,他们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但是他的遭殃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缺点。[2]这些都在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极大地体现出来。

小说在第一节中,R先生收到来信上写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和我素昧平生的你!”首先,这个称呼我们可以看出陌生女人是以R先生对来信者身份不详的心理机制来写的,明明是陌生女人爱到痛彻心扉的男人,却要用“素昧平生”四个字斩断陌生女人与R先生之间的关系,单方向的爱情是没有互动的,陌生女人沉浸在单恋的苦楚中。她无法言说,只能以不断的暗示唤起对方的回忆,可最终伴随着R先生用金钱打发她这一举动,陌生女人伤心欲绝,消失在其生活中,可是暗戀并没有随之结束,一直伴随她走到生命的尽头。这封来信是陌生女人一生情感的溃堤,也是她一生暗恋的最后宿命。

陌生女人在第二节中说她不要求爱情,也不要求怜悯和慰藉。陌生女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作为一个即将面临死亡的人,只要求作家相信她的苦言诉说,除此以外,别无他求,以此追忆她是如何爱上作家的单恋过程。在信中,我们得知作家还未正式出场前有很多次与他相关的描写,这些不经意的静态描述看似无用,实则这些铺垫成为陌生女人爱上作家的真正原因,正是因为还未相见,一切都是不确定,作家是文质彬彬的老年人?还是气血方刚的青年人?或是眉眼和善的艺术家?还是具有高雅气质的读书人?总之,他的身份给陌生女人带来了无限的幻想空间,这个幻想空间也许是一个无底洞,使陌生女人耗尽一生往下坠,直到生命的尽头,也没有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自我设陷的虚假镜像之中。来信中先讲了陌生女人从小生活的环境,在作家搬进这所房子以前,这间屋子里住的那家人又丑又凶,又爱吵架。这家人的孩子对陌生女人喊脏话,还用硬实的雪球打人,给陌生女人的童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坏印象。没几天,这家人搬走,消息传来,说是一位作家租了这套房间。

这间屋子给人留下的坏印象令陌生女人深恶痛疾,之后听说要来一个文静的单身作家,情窦初开的陌生女人开始陷入幻想。这时候作家本人并没有出现在陌生女人的视野中,期待相遇的好奇心继续在蔓延和升华,之后来了一个做事一板一眼待人有礼貌的管事仆人,他帮作家打理生活物品和书籍。因为管事仆人的彬彬有礼和谦和的态度,令陌生女人更加期待见到屋子的主人。她开始产生幻想,这是怎样的一个文静作家?他喜欢读高雅的书籍?弹奏美妙的乐曲?从管家的提及中,陌生女人感受到作家身上特有的迷人之处,多么完美无缺,带着某种崇敬、带着一种特殊的尊敬。陌生女人沉浸在想象的泡影中,她甚至开始羡慕作家的仆人——善良的老约翰!她甚至开始忌妒这个能为作家打理生活的管事老仆人。这一微妙的心理活动看起来是多么荒唐啊!陌生女人对一个素未谋面的人产生如此大的兴趣,她在信中也说明了原因:在你本人还没有闯入我的生活之前,你身上就围上了一圈灵光,一道富贵、奇特和神秘的光华——我们所有住在这幢郊区小楼里的人(这些生活天地非常狭小的人,对自己门前发生的一切新鲜事总是十分好奇的),都在焦躁地等着你搬进来。在第四节中,当陌生女人看到楼前停着作家搬家具的车,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幻想,她站在门口,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因为作家所有的东西都那样稀奇,陌生女人从来都没有见过,有印度神像,意大利雕塑,色彩鲜艳的巨幅绘画,最后是书。那么多那么好看的书,她之前甚至都不曾想过。

以上的两个情境做好了铺垫之后,作家并没有出场,而是在出场前对陌生女人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做了细致的描述,她在冥思苦想:这个人会是什么样子呢?有那么多漂亮的书,而且都看过了,还懂得所有这些文字,他还那么有钱,同时又那么有学问。想到那么多书,她的心里就滋生起一种超脱凡俗的敬畏之情。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像大海一样泛滥开来,信中写道,我在心里设想着模样:你是个老人,戴了副眼镜,留着长长的白胡子,有点像我们的地理教员,只是善良得多,漂亮得多,温和得多——我不知道为什么我那时就肯定你是漂亮的,因为当时我还把你想像成一个老人呢。就在那天夜里,我还不认识你,我就第一次梦见了你。

从陌生女人的种种举动我们可以看出“作家”这一充满神秘感的身份已经让她不能自控,陌生女人的性格中有明显的缺陷,从小生活环境的糟乱和父爱的缺失让她急需从异性那里得到认可和肯定。陌生女人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由她自身造成的,正如鲁迅所说:“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3]正是因为人物的性格缺陷,或是家庭带来的,或是从小的生活环境所迫,陌生女人从小就缺失父爱的关怀,邻居是酒鬼,经常打自己的老婆,邻居小孩欺负她,她的童年不受人尊重,尽管后来母亲给她找了继父,可她因童年的阴影挥之不去,面对继父的经济支持和家庭团聚的期待,她依旧毅然决然离开家人去作家所在城市谋生,为的是重新回到童年时作家的到来带给她的一点点希望和憧憬。

陌生女人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与周围的人产生联系,她生活在一个小城,是世界的构成元素,面对世界这面镜子,她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唯一走进她生命里的是作家温柔的眼神、英俊的样子、渊博的学识,尽管她明知作家是多情的男人,有阴郁的一面,可是她依旧沉浸在自己为自己构建起来的虚假镜像里,不能自拔,直到有一天镜像破碎,走到生命的尽头,她还是不能走出虚假的镜像。

二、透过镜像反观陌生女人的心像

镜像阶段就是婴儿对着镜子长久观看的过程,也是凝视动作的开始,婴儿盯着镜子、注视着它,好奇地用一种本能来思考镜像与我之间的关系,婴儿看镜像,镜像中的事物反过来呈现在人的心像之中。这种相互的“观照”过程,首先来自婴儿对镜中之物的观察,反过来是镜中呈现的东西又转而在婴儿的心中形成心像,镜像不仅成为验证自我认识的开始,甚至成为建立与环境关系的初始。

人不仅在镜像中发现自我,而且在“他者”中确认自我。《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呈现的种种情境,我们可以用镜像理论来分析。陌生女人在见到作家R先生之前的生活是单调无味的,她没有学业追求和梦想,她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学习平庸,周围领居也乱哄哄的,很多问题困扰着她,对生活也没有追求,直到有一天,她生命中出现了一个长相帅气、眼神令人着迷的男作家,陌生女人从对象(即他者)那里获得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她开始努力学习一跃成为班级前几名,她在深夜研读文学作品,她在宁静的时候学钢琴,因为她知道这都是作家喜欢做的事情,她做这些都是为了得到R先生的关注。从那一刻起持续到生命的结束,陌生女人都活在她自己设置的镜像之中,一个真实的“虚镜”之中。这也是她最终落得毫无结果的根本原因,她没有走出镜中的世界,直到死,她都活在R先生在场的镜像中。

拉康的镜像理论探讨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在“镜像”阶段,尽管幼儿的身体还非常柔弱,但已能辨认出镜中的影像,然而此时的婴儿会把自己与自身之外的某个形象等同起来。也就是说,镜中的影像并不总是幼儿自身,但幼儿却是在对此影像的视觉认同中发现自我的。换言之,婴儿首先在“他者”身上发现自我。

《一个陌生女人的的来信》中女主人公渴望通过他人的认可来构建自我以及无意识欲望的寻求过程,导致其悲剧命运的深层心理根源。我们通过镜像来看世界,我们看世界总是有一面无形的镜子,而且意识不到,镜像可以理解为他人的形象,或者自己对他人的想象或者幻想,这种形象经过转化,会转化为我们的心像,进一步反转,变成我们的主体。他者是建立主体的第一步,从拉康的思想来看,主体是建构的,被他人和环境培养的,因为被培养的环境不同,所以不同时代的人物性格也就不同,主体、镜像、心像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婴儿看镜子行为当中:观察者、被观察者、观察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镜像是可见世界的入口,同时镜子中的反像构成自我的主体,因为社会制度和管理体系有时要强制形成自我的主体,这样人的自我冲突便越来越多,异化成为人必然的命运,镜像是反像,会内化为主体,成为我们的心像。

拉康认为,“自我是在与另外一个完整的对象的认同过程中构成,而这个对象是一种想像的投射:人通过发现世界中某一可以认同的客体,来支撑一个虚构的统一的自我感。”[4]女孩通過认同作家而产生了自我意识,在信中写道“我要向你吐露我整个的一生,我的一生确实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开始的。

在拉康的镜象理论中,每个人都有一个“镜像阶段”,镜像阶段是指还不会说话、无力控制其运动的、完全是由本源的状态的欲望的无秩序状态所支配的婴儿面对镜子,将映在镜子中的自己成熟的整体形象理解为自己本身的阶段。婴儿进入这个阶段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人类特有的出生时尚未成熟的神经系统,所以婴儿缺乏整体的感觉,还不能将环境世界作为自己固有的环境场从外形上(作为整体的统一)来构成,他只是在生命的连续性中不能在自然和自己之间随意地建立和谐关系的、无依无靠的存在。[5]我们看到,女主人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对社会规范、对爱情的定义有着不明确的界定,她将对作家的崇拜理解为男女之间的爱情,她终生相守,不愿给作家带来麻烦,隐藏自己怀了作家孩子的事实,她只希望作家在跟她结束房事之后回忆起她就是多年前与他为邻的小女孩,连管家仆人都发现了,这具有极大的讽刺意味。处在镜像阶段的幼儿,会被眼前的镜像强烈的吸引,从而形成一种“外部的铠甲”,将自己的形象完全隐没其中,这样,通过具有外在统一性的镜像与自身的认同,主体才能摆脱这个“不协调的事物”。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至死也没有达到统一,所以是一部缺失爱情男主角的悲剧故事,正如拉康所认为的那样,镜子阶段本身是一种悲剧,主体用以确认自我的东西是存在于镜子中的主体的虚象,与现实的生活形成巨大反差。

三、陌生女人悲剧命运之镜像背后的意图

“镜像阶段”的基础是能有一个可供自己生存和生长的环境,虽然在行文中女主人公多次暗自埋怨作家未能认出她来,可是依旧爱得心甘情愿,其本身还是建立在女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缺陷基础之上的,陌生女人的倾诉与呐喊中包含着茨威格在一战后对人的生存意义及世界本质的思索。

从小在维也纳文化氛围中熏陶的茨威格一直把自由视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从少年时代起便希望永远保持自由和独立,小说家R先生是与其十分相似的,作家R先生可以被认为是茨威格对自由生活的符号代言。陌生女人对其一生命运的诉说包含着茨威格在一战后面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的一种更为深刻的思考,正如文中陌生女人的来信使作家R仿佛觉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被打开了,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时隐时现,战争的无情也惊醒了茨威格,使他认识到对自由的追求即使曾经激情满怀,最终也不过如远方传来的乐声缥缈不定,让人怀疑其真实性,到头来也会像陌生女人一样被人遗忘。

茨威格通过小说传递给读者的不仅是一个令人深表同情和遗憾凄婉的爱情故事,更是茨威格在一战后面对混乱世界自己精神追求幻灭时的悲痛心曲,R先生风流倜傥的作风使得女主人公付出惨痛的代价,激发人们面对这个世界的同时需要采取自我反省和积极的潜在行动,不被眼前虚假的镜像世界所欺骗。我们从镜子中认识、理解、确认我们的世界,但“本来”的世界和“本来”的我们是否如此,这实在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艳玲,杨巧云,主编.大学语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39.

[2]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2.

[3]鲁迅,著.周锡山,释评.中国小说史略汇编释评[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492.

[4][法]拉康,著.褚孝泉,译.拉康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156.

[5][日]福原泰平,著.王小峰,李濯凡,译.拉康——镜像阶段[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2.

猜你喜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拉康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黑格尔对决海德格尔
结构与症象
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悲剧性审美内涵
“天下之言性也”
——拉康对《孟子》的误读?
用拉康心理学理论解读《动物凶猛》中的我
精神分析批评中存在的几种对拉康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