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派文学与海派文化的来龙去脉

2018-04-02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京派海派鲁迅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对于“海派”的准确内涵,权威辞书的释义语焉不详,给读者增加了许多困惑。下面从“海派”概念的渊源追溯、“海派文学”的界定及特点、“海派文化”的范围及推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海派”概念溯源

“海派”概念的出现需要上溯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此期间,鲁迅先生曾经发表两篇标题几乎相同的文章,其一为1934年发表的《“京派”与“海派”》,肇端于当年沈从文在《大公报》发表的讨论“京派与海派”问题的文章。沈先生的探讨对象限于京派文人与海派文人的不同。鲁迅读罢对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鲁迅给“海派”下的定义为“海派是为商的帮忙”,略带调侃意味。一年后,鲁迅继又发表《“京派”和“海派”》一文,除了一字不改地引用了前文有关“海派”的论述,进一步分析说,“一年后的今天,情况发生了变化”,认为京海开始合流,即“京海杂烩”。主要论据在于周作人为施蛰存所编《晚明二十家小品》题签。周作人被鲁迅冠之以“真正老京派”,施蛰存被鲁迅称之为“真正小海派”,而周施的合作,即“京海合流”的体现。

二、海派文学的界定及其主要特点

时过境迁,今天的我们没有必要完全拘泥于鲁迅的论述,亦不能将鲁迅批评过的“海派”丢入历史的故纸堆。如何重新定义“海派”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以文学为例,到底哪些作品可以归入“海派文学”的范畴呢?1989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之“海派小说”专辑,收入十个小说家及其代表作:包括黄震遐《大上海的毁灭》、李同愈《忘情草》、崔万秋《新路》、林微因《花厅夫人》、苏青《结婚十年正续》、施济美《凤仪园》、丁谛《前程》、予且《两间房》、潘柳黛《退职夫人自传》、东方蝃蝀《绅士淑女图》。魏绍昌先生认为上述作家是海派小说家的代表,他们的作品则属于海派小说的一部分。

“海派文学”是比较含糊的概念,很难确定哪些作家的作品属于海派文学,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归类已不适用于现在,当下的归类亟需当代文学研究者来解决。施蛰存及其代表的新感觉派作家的主要创作可以纳入海派文学范畴,理由有二:一是主要描写上海的都市生活;二是把创新作为第一写作要务。相反地,不描述上海生活、不能在艺术上有所创新,就难以跻身海派文学之列。文学作品中只有体现出一个作家对这座城市(上海)的情感和认知,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海派文学。

三、海派文化的范围及其推广

随着海派绘画、海派篆刻、海派音乐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壮大,海派文化的范围也愈加深广。这不失为一种好的倾向,但要警惕其过于泛化。从图书馆的角度来看,应如何参与海派文学(或文化)的整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海派文学资料的基本整理工作有利于今后更好地拓展海派文化,但遗憾的是,迄今尚无有关海派文学的目录或索引得以刊布。上海地区有志于海派文学整理的图书馆应该通力合作,编辑出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海派文学目录索引,以飨学界和后人。

猜你喜欢

京派海派鲁迅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鲁迅,好可爱一爹
海派剪纸
海派赏石概述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鲁迅《自嘲》句
浅析大学语文中的京派文学
浅论林徽因小说的淑女风范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叶广芩的“京派”回归及内心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