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共建“海派文化”资料库的几点建议

2018-04-02孙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开埠吴越渊源

孙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通常我们讲海派文化的渊源,就会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上海地区的考古发现,追溯到春申君,追溯到华亭(今天的松江)。甚至有专家提出一个与吴越文化并列的“春申文化”,认为那是海派文化的源头。这些提法都是一定的道理,但这可以说都是今天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上海的渊源,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海派文化的渊源。因为行政意义上的上海地区的文化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化品格。海派文化的渊源,应该是从吴越文化,到江南文化,然后再到海派文化。现在所说的“海派文化是汇聚吴越文化精华,吸取西方文化因素而形成的文化”这样一种提法里面,缺了江南文化这一环。吴越文化是早期中国版图当中的一种文化,江南文化是中古以后随着三国在南方的建立、宋王朝的南迁而形成的一种比吴越文化包容度更广阔的文化形态。

江南文化本身也有从“江南之江南”,到“全国之江南”,再到“世界之江南”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江南之江南”是早期的江南文化,仅限于江南地域;第二个阶段是随着宋王朝经济中心的南移,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也南移江南而形成的“全国之江南”;第三阶段是随着1843年上海开埠,传统的江南文化和西方的文化相互碰撞,相激相荡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文化,从而带动整个江南地区发展成为“世界之江南”。因此,海派文化可以定义为是在吴越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基础上,随着近代开埠的历史机遇,在原来的传统文化基础上破茧而出的崭新的文化。

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形成的海派文化,使得上海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反过来又反哺了它的母体――“江南文化”,使得江南变成了“世界之江南”。这个过程到今天还没有结束,今天我们所提的“长三角”的概念比“江南”更广。

海纳百川、包容、开放这样一些特质,并不是上海所特有的,“上海是中国文化的重镇”这样一种提法,也不能完全反映上海的文化特点。海派文化从其性质上说,是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引领者和先行者,它的特征是“中西汇通、中西交融”。这样一种提法,更具体,更契合上海文化的实质。

结合国家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目标,图书馆在长三角共建“海派文化”资料库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图书馆需要做近代上海的目录整理,其中包括书目、单篇论文、近代上海的笔记、竹枝词、戏剧,特别是报纸上的各类资料等等;2、上海本土文献的整理相较长三角其他地区已经落后,江苏、浙江等地已经编撰了大规模的当地的文献资料,我们有必要开展“近代上海文献集成”等的整理;3、要梳理和研究海外研究上海的文献,看到他人视角中的上海,将其中重要的代表作进行翻译和出版,单独成卷;4、在近代上海文献集成的基础上,进一步集成“长三角城市文献集成”。为避免与“浙江文献”、“江苏文库”等重复,可以以长三角地区10余个城市为单位进行城市卷而不是区域卷的整理与编撰。

猜你喜欢

开埠吴越渊源
《吴越春秋》“折易”新解
近代华北开埠城市《红楼梦》戏剧演出述论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法国领事馆旧址 见证重庆百年开埠史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两岸渊源 1929年产量超过1000万瓶
吴越“双绝”的千年相逢
河流
“正始之音”渊源考论
近代温州开埠与温州海外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