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历史资源 传承海派文化

2018-04-02吴建中原上海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海派红线上海

吴建中(原上海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一、上海从何而来

海派文化的形成有三个因素:水、车、人。

上海曾经是水上城市。上海早期河湖水面率达到11%以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水道渐渐让位于车道;上海是车轮滚出来的城市。过去30年,上海的人口增长2倍,市域道路里程增加5倍,民用汽车拥有量增加了23倍;上海是移民撑起来的城市。700多年前上海县只有10万人,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415万人。外来人口与外籍人口逐年增加。

城市的活力在于其流动性,流动性越大,活力越足,因为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把他们的思想和技术带到了上海,使上海成为全球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中心,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即海派文化。

二、海派文化的特征

海派文化是北方中原文化、江南文化、西方现代文化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因此具有高度包容、与时代同步以及开放创新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高度包容。上海是一个具有高度包容性的混杂而多元的城市。作为移民城市,上海有不少外来人居住的社区,他们既与本民族的人抱团取暖,又能融入上海的生活圈。上海对任何外来人都持“来者都是客”的态度,所以自然会为这些外来人提供工作或生活的方便。

第二个特点是与时代同步。上海自开埠以来就与世界发展同步,世界上的重大发明或事件很快会在上海引起共鸣。上海有两个扇面,一扇是面向内地,一扇是面向世界,而中间是枢纽,上海不仅努力建设四通八达的枢纽城市,而且也在发挥网络的作用,成为连接国内外的连通城市。

第三个特点是开放创新。上海的创新文化有其自身特点,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或样式。海派文化像一种开放的容器,装得下任何有利于新事物生长的东西。有些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消失而消失,有些东西则固化了下来。以外滩为典型代表的“天际线”、有落叶景观的“行道树”和越开越大的“橱窗”是固化下来最具上海特色的三条风景线。

三、海派文化与城市未来

今天上海的目标是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即生态之城、创新之城和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建还水于民的亲水滨江大道和鼓励公共交通、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出行。创新之城——上海拥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研究和信息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优势,上海将成为国际科学家聚集的最佳落脚点。人文之城——从市民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出发,营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覆盖率达到100%。

具体措施有三点,一做减法,减少城市规划用地和调控人口数量;二设底线,从传统规划的鼓励扩张,转向更为强调约束和边界,强调人口、土地、安全、环境四条底线;第三,立红线,设立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文化保护控制线的四条“红线”。

上海正在为新的“水之城”和“人之城”而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上海必将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真正意义上的卓越的全球城市!

猜你喜欢

海派红线上海
房企“三道红线”的破局探索
细细的红线
上海电力大学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海派剪纸
一两江湖之红线引[连载一]
海派赏石概述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