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80年代前后赤脚医生的兴起与衰亡

2018-03-28马欧阳

商情 2018年5期
关键词:赤脚医生改革开放

马欧阳

[摘要]赤脚医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并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而消失。虽然过程比较短暂,但是赤脚医生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因此,通过分析赤脚医生的兴起及其瓦解过程,对农村的医疗体系进行反思与评价。

[关键词]赤脚医生 农村医疗体系 改革开放

合作医疗制度是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基本制度之一。毛泽东领导下所形成的旧式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与西方的医疗保障模式不同,而是根据中国农村的具体实际情况所进行的制度创新,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很多流行性疾病,比如天花、霍乱、血吸虫病等疾病都得到了有效的抑制,所以这种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赤脚医生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改革开放前旧式农村医疗合作体系的产物

赤脚医生是指中国20世纪60

70年代时期,生产大队中没有脱离生产的初级医疗卫生人员。他们是在经过培训之后,拥有一定的医学知识,本身为农村户口的基层卫生人员。赤脚医生最初产生的根源是来自1965年毛泽东发表的谈话“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到了1968年才得以广泛流行,它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一个重要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有效的缓解了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而赤脚医生这一称谓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也改为了乡村医生,经历了近20年的历史。

赤脚医生的出现和流行,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它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建国初期,由于受长期战乱的影响,使得人们的生活处于一个极端贫困的状况,交通也十分闭塞。因此,针对当时中国的实际状况和农村的恶劣环境,毛泽东提出了用较短的时间,花较少的力量,先培养一些医术不算太高,但是在农村最需要、最实用的人才。所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迅速组建了一支医疗队伍去农村地区进行医疗服务。毫无疑问,在“十年动乱”的政治氛围下,赤脚医生制度的推行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效应,由于毛泽东个人影响下,使得这一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贯彻实施,形成了一股卫生资源动员力量,对于现在的农村医疗合作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经济方面的原因。在当时的贫困条件下,医疗卫生面临严重的困境,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地域更加广阔,但是经济条件更为落后。据统计,1964年全年卫生事业费的30%用于公费医疗;27%用于农村,县以下仅占16%,830万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人员所用经费,比五亿农民使用的经费还要多。因此,中共中央下达了将医疗卫生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去的指示,赤脚医生的兴起也就成了顺理成章。赤脚医生不需要掌握特别高深的知识,只需要能够处理农村的常见多发疾病,所以赤脚医生的出现是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强烈拥护的。

总而言之,赤脚医生因政治因素而产生,融入于各地發展的客观条件,并且得到了来自农民群众的拥护。恩格斯曾说过,历史并不是由个人意志所创造的,而是由许多人的意志的合力所推动。可以说,赤脚医生的出现反应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的面貌,涵盖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赤脚医生的产生是水到渠成的。当然,由于这一时期处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以赤脚医生的存在主要还是在于其政治影响。

二、改革开放后旧式农村医疗体系的瓦解过程和结果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催生了赤脚医生这一特定的历史产物,在整个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城、县、乡医疗保健制度”、“赤脚医生”被称为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三大“法宝”,在当时解决了农民看不起病、看病难的问题,并且被很多发展中国家所效仿,世界卫生组织甚至把我国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赤脚医生制度这个涵盖数亿人口,行之有效的服务体系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中国模式”。

但是,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赤脚医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也逐渐走到了终点。他们的淡出有着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推广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决定的实施,也就是农村土地的再分配,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赤脚医生的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赤脚医生的收入也急剧下降。因此,他们不得不放下药箱,去耕种土地。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深入导致了中医的逐渐消退以及西医的兴起。赤脚医生在这一时期也逐渐放弃了中医的治疗手段,而转向西医。1981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合理解决赤脚医生补助问题的报告的通知》中规定,“凡经考核合格,相当于中专水平的赤脚医生,发给乡村医生证书”。1985年初,卫生部做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一称呼的决定,以前的赤脚医生要进行考核,其中合格的将被认定为乡村医生,取得从医资格后可以继续行医。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到此赤脚医生逐渐消失。

赤脚医生是具有很高效率并且真正为农民服务的一个群体。1985年赤脚医生消失以后,取而代之的是乡村医生,但是在一些地区面临疫情危机的时候,却无法组建有效的卫生防疫动员系统,原来属于赤脚医生职责范围内的防疫监督职责被大幅度削弱。从某种意义上讲,旧式农村医疗体系的瓦解,使得基层医疗系统面临着相当尴尬的转型困境。

三、对农村医疗体系的反思

旧式农村医疗体系的建立是在当时的国情下对于农村医疗工作的一个创举,尤其是赤脚医生制度,在我国的医疗卫生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今天,如何对农村医疗体制进行改革,进一步促进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旧式农村医疗体系的快速发展,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政治工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医疗体系迅速解体,但仍有其可以借鉴的一面。

首先,旧式农村医疗体系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代表了一种特殊群体——赤脚医生。从根本上来说,赤脚医生也是来源于民,与农民一起下地干活,本身也具备着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与当代经常出现的医患矛盾不同,那个时期医患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和谐的。论医术,当年的赤脚医生显然无法与现如今的医生同日而语,可是为什么今天的医患关系如此紧张?归根到底,还是医患之间地位的不平等、不信任所导致。因此,这也是当今医疗体系改革需要借鉴和倡导的积极因素之一。

其次,赤脚医生与旧式农村医疗体系是相辅相成的,新型农村的医疗体系改革同样需要重视乡村医生的培养。新型农村医疗体系与旧式农村医疗体系具有相似的起点,都是在农民面临疾病风险的情况下建立农村医疗体系。但是其前途完全不同,旧式农村医疗体系直到解体也没有覆盖所有农村,而新型农村医疗体系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迅速覆盖所有农村人口,这也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是对于当前来说,覆盖率虽然很高,大部分本地的乡村医生医疗水平却比较低下,难以适应农村基本的医疗卫生工作要求,而经过几年系统培训的医学类专业的大学生极少愿意主动来到农村基层工作,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要想解决这种矛盾,应当借鉴培养赤脚医生的经验,一方面可以要继续加强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可以招收低学历的医学学生,比如中专、大专等,国家可以给予一定的学费免除,并鼓励毕业后能回到基层从事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以期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缺乏人才的问题。

纵观我们国家这半个多世纪的农村医疗体系发展历程,它在短短几年时间培养了大批赤脚医生,并活跃在农村工作的最前线,为以后的合作医疗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它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虽然它有很多的制约因素,并导致其最后走向解体,但吸取其教训的新型农村医疗体系,也必将推动农村医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赤脚医生改革开放
我家有位“赤脚医生”
老照片里的赤脚医生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CITY OF LIFE AND DEATHBY ROBERT POWERS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浅析政治力量在赤脚医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