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循证护理在重症脑血管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8-03-23李恩萍王新会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循证重症

李恩萍 王新会 王 怡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11)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通常因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产生脑血管病变,进而引起脑组织供血不足[1]。该疾病的特点主要为发病急骤、病情发展速度快、高致残率和病死率,且近几年其发病率呈上升态势。可见该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进一步分析循证护理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我院展开本次研究,现作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6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参照组,各43例。参照组20例男,23例女;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为(63.52±4.36)岁;12例脑梗死,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脑出血,11例出血性脑梗死。研究组21例男,22例女;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为(63.48±4.32)岁;10例脑梗死,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脑出血,13例出血性脑梗死。两组病例的基线资料差异不存在显著性(P>0.05),具备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给予参照组病例常规护理,具体内容包括对患者的生命特征(体温、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等)实施严密观察;各项护理工作均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因操作不规范而引发患者感染。研究组则运用循证护理,结合患者的病情从多个方面展开文献检索,获取循证支持,以实现更为理想的护理效果。循证护理的内容如下:①对患者的生命进行监测。对患者的心率、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实施动态的持续的监测。护理人员应完善交接班工作,患者一旦发生不良反应时,应迅速告知医师,从而尽快实施救治处理。②强化对心肌标志物的检测以及心电监测。强化该环节的护理工作,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同时实施对症治疗。治疗期间应重视对补液量与补液速度实施控制,并对患者的心脏状况进行严密观察,从而降低心脏损伤事件的发生率。③对患者的肾功能以及电解质状况实施严密监测。由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不能进食,受肾上腺皮质激素与脱水剂的作用,体内易发生电解质紊乱的现象。并且使用甘露醇之后,患者的肾功能又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治疗期间应注重平衡药物的出入量,定时对患者的肾功能与电解质实施监测。若患者年纪较大或者肾功能不全,则应降低甘露醇的使用量。④完善气道管理,避免肺部发生感染。由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机体缺氧严重,颅内压上升,会使中枢神经和脑水肿恶化,造成呼吸衰竭和肺水肿。因此在对患者实施治疗期间应完善气道管理措施,结合其血气状况来及时调整呼吸机的相关参数,如呼吸模式、呼吸频次、潮气量、氧浓度等。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的瞳孔、意识、呼吸音等进行密切监测,观察患者的胸廓两侧是否对称、胸廓的起伏情况、皮肤颜色等。也应对呼吸机进行清洁与护理,管道的更换频率为1次/天。借助呼吸机湿化罐对湿化气道进行加热,保持28~32 ℃。⑤营养支持护理。由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出现应激性溃疡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应重视对其进行营养支持,给予其易消化、维生素及蛋白含量较高的食物。并及时补充水分,每天的输液量均应控制好,避免颅内压上升。

1.3 疗效判断标准:评估两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与日常生活能力(ADL)。得分越高,说明患者昏迷程度越轻,生活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处理:借助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若P<0.05,则差异存在显著性。

2 结 果

观察表1可知,护理前,两组患者的GCS评分、ADL评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实施护理后,两组的GCS评分、ADL评分均有所提高,但研究组的GCS评分(11.07±1.78)明显高过参照组(8.67±1.70),研究组的ADL评分(13.47±2.10)也比参照组高(8.05±1.94),且数据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

表1 两组GCS及ADL评分情况(,分)

表1 两组GCS及ADL评分情况(,分)

组别 例数 GCS评分 ADL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 43 4.59±0.75 11.07±1.78 1.83±0.22 13.47±2.10参照组 43 4.62±0.80 8.67±1.70 1.66±0.20 8.05±1.94 t - 0.08 2.59 1.49 4.96 P -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循证护理能够对现今的专业护理手段与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并以此为指导,给予患者优质的护理服务[2]。该护理模式对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应具备较佳的临床护理经验与护理技能。并能够对有关的护理数据展开仔细评定[3],借助护理专家对患者进行的病情分析、数据分析等来得出可靠的、有价值的实证,以便对患者进行更优质的护理措施。循证护理要求各项护理工作均有据可依,护理人员不可单纯依靠自身的感觉行事,在实施护理工作时应以客观的态度开展针对性地护理[4],从而使护理的质量得以提升。随着循证护理使用范围的日益扩大,护理人员的护理观念也得到了相应的转变,其能够联系患者实际病情来对患者实施相应的预防以及迅速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使护理效果更为理想[5]。重症脑血管病的特征之一即为进展较快,因此该疾病对护理工作也有较高的要求,常规护理无法满足患者的需要,应对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在实施护理时,护理人员应重视结合患者实际并借鉴有关的实践成果与文献从多角度来对患者实施护理[6]。并对患者的生命特征、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实施密切地观察,注重气道管理工作,避免肺部感染,同时应给予患者营养支持,以平衡机体水电解质。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护理,研究组的GCS评分(11.07±1.78)比参照组(8.67±1.70)高,研究组的ADL评分(13.47±2.10)高于参照组(8.05±1.94),且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循证护理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理想,能有效减轻患者的昏迷程度,改善其生活能力,应大力推广。

[1] 周艳霞.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循证护理模式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4):170-171.

[2] 赵小妮,吴美丽,付琳.循证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护理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6,23(2):247-250.

[3] 苏舒曼.循证护理模式在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围术期舒适管理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14,27(6):129-130.

[4] 陈梅芳,陈秀云.循证护理在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96-97.

[5] 袁蓓,韩结.循证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17):2697-2698.

[6] 吴章淑.循证护理对脑血管病介入术前后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0):1434-1436.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循证重症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研究
重症不惑
循证护理在ICU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