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18-03-22王小利

关键词:心搏存活率心肺

王小利

(泰州市姜堰中医院急诊科,江苏 泰州 225500)

心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中断,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临床中称之为猝死[1]。笔者将对本院收治的行心肺复苏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并在复苏后给予急性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行心肺复苏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7例,女13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为(67.26±4.37)岁,其中心搏骤停的因素有电击伤2例,溺水3例,农药中毒3例,心血管疾病20例,其他2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抢救前进行心搏骤停状态评估,之后开始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建立静脉通路、开放呼吸道、气管插管等,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以及电除颤,等待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率后,立刻转运至急症重症监护室,给予进一步的高级生命支持,具体流程包括:(1)环境护理,对行心肺复苏后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将其移置病房,并提供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温湿度适宜,并经常开窗通风等,同时严格限制探访的人数,使患者有充足的休息时间。(2)体位护理,心肺复苏后的患者,护理人员需指导其取平卧位,并在患者颈部、腘窝处以及腰骶部放置软垫,指导患者家属定时给予患者翻身,经常清洗和更换床单,保持皮肤的干燥,从而避免压疮的发生[2]。(3)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疾病的影响,往往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甚至抑郁而放弃治疗,因此护理人员需及时给予心理安慰,告知治疗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关心和关爱,从而缓解期负面情绪,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4)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劝诫戒烟戒酒,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加强巡视,护理人员应增加心肺复苏患者的巡视次数,并在每次巡视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对其的意识以及瞳孔的大小进行查看。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所有患者的抢救存活率情况

所有患者在行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循环功能2例,复苏率为13.33%,之后入住急症重症病房,1~4 d内一例恢复循环转上级医院,1例恢复循环转重症监护室,存活率为6.67%。

2.2 两组患者护理的有效率对比

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3.33%,对比对照组73.33%有明显的提升。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对比(n,%)

3 结 论

心脏骤停又称心脏新猝死,是指患者急性症状发作后1 h内发生的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无论既往是否有明显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都无法预料,目前临床上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多见与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其次为缓慢性心率失常或心室停搏,也有一小部分为无脉性电活动[3]。心肺复苏是指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包括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快速除颤等方式进行,使患者的循环功能、呼吸以及大脑功能得到控制和部分恢复。在初期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大大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同时在心肺复苏后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健康,通过实施脑复苏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康复护理等方式,可显著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健康的恢复。

综上所述,对心搏骤停患者给予及时的心肺复苏和复苏后急诊护理干预,可提高其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张艳梅.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01):173-174.

[2] 黄美娟,陈智萍.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11):1457-1458.

猜你喜欢

心搏存活率心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10秒钟之内的决断(上)
——心搏骤停的漏诊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存活率
围术期非心脏手术呼吸心搏骤停相关麻醉因素回顾性分析
《心肺血管病杂志》
损耗率高达30%,保命就是保收益!这条70万吨的鱼要如何破存活率困局?
水产小白养蛙2年,10亩塘预计年产3.5万斤,亩纯利15000元!存活率90%,他是怎样做到的?
海南石斑鱼明年或减产40%!鱼苗存活率低,成鱼卖不起价,石斑鱼怎么了?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心电图心博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