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多维观照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视角

2018-03-20文智辉

关键词:人文情感语言

文智辉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文法部,湖南 长沙 410004)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提出的新概念,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知识,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并通过反思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从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性学习。它不仅注重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以及知识整合和意义联接的学习内容,更强调学生高阶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提升。深度学习不仅关注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1]。大学语文开设至今已四十年,作为一门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重要基础课程,当今却面临着重重困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课程地位的边缘化,在部分高校由公共基础课变为选修课,由开设两学期(每学期72课时)缩为一学期(36课时),更有甚者一些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已经不复存在;其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学生的关注点和重心都放在了专业技能的养成上,忽视语文素养的培养。这种局面的形成,既有外部的原因,比如当前大学教育的一些弊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外语教育与母语教育的偏倚等,但也有自身的原因,诸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学方法是否与课程及时代相适应等等。而这其中教学目标的明确恰当与否是首要问题,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统帅,所有教学活动、教学过程都将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和实施。大学语文到底该何去何从,大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究竟该获得一些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应该怎样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已有的语文知识、语言能力水平,来确定与基础教育阶段有所区分的、真正切合大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阶段性教学目标,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深度学习理念的提出与运用,为语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依据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姆对教育目标的三领域划分,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深度学习应该突破表层的语言运用,而实现其潜移默化的人文素质综合提升。具体到教学目标,则应该打通文、史、哲、伦理、宗教、艺术等学科之间的界限,进行整体观照,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位。

一、涵泳文学经典,提升语言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有言曰:“语言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甚至可以说就不能做人。”[2]哈佛大学前校长查尔斯·艾略特也说过:“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教育部2011年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则认为,“到了今天,我们国家正在由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语言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发展当中是三种核心能力之一,人的三种核心能力:一是语言交际能力,二是计算能力,三是逻辑推理能力”。 语言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涵盖了人内在的语言能力和外显的语言知识,而且涵盖了实际的、动态的语言运用和人际交流的能力”[3]。 “综合语言能力强的人往往在其他领域也有优异的表现;语言能力弱的人其他方面更是难以有创造性的发挥。他们的全面综合素质,尤其是吸收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必然大打折扣”[4],语言能力的高下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体生存与发展,还将影响到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力。当今的部分大学生语言贫乏、文辞浅陋拙劣、文法紊乱、叙事说理不得要领,且错谬百出。要改变这种现状、提升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很关键的一环就是培养学生高品位的语感,而语文教育的支点和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所谓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遐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5]。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语感的良莠直接影响到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高低。“高品位的语感能使言语主体一听就清、一读就懂、一说就通、一写就顺,而且听得真,懂得深,说得好,写的美。”[6]良好语感的养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古往今来大家巨擘典范文章的体悟。作为学生,从踏进校门开始就接触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语感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但对作品的全方位把握和深层次阅读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直接相关。因此,中小学阶段主要是语言知识的积累阶段、语感和语言能力的初级培养,而对于大学生而言,随着人生阅历的日渐丰富和身心的日益成熟,则应该追求更高品质的语言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应由浅尝辄止的“浅阅读”,过渡到“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深度学习和体验。

“涵泳”就是沉潜于作品之中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读和思交织进行,以达到对作品全方位的感知与领悟。用曾国藩先生话来说便是:“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灌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灌足,则‘涵泳’二字,庶几得之于意,言之于表”[7]。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宋人朱熹亦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语类·卷十读书法上》)大学语文课程所涉内容、所选篇目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它们“抑扬顿挫的音韵、忽急忽徐的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曲折变化的意绪、波澜迭起的布设”[8],蕴含着无穷的魅力。比如《谏逐客书》,虽为一篇实用文,旨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而其充沛的理气、华美的辞采、流畅的音节,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无不让人折服;而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一词,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 一个极具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的亡国之君的形象活脱脱呈现在眼前。无论是诗、词、曲、赋,还是散文、小说,只要静心涵泳,细细玩味,从字句入手揣摩、学习作者的运思脉络,其语言的神韵、义理,必然深深印入脑海, 最终以明达文义,窥得创作之神气,久之,高品位语感自然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指日可待,张口即是丽辞佳句、妙语奇言,而铺纸濡墨时, 定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二、加强审美体验,构建理想人格

“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9],“求知、想好、爱美”亦即求真、求善、求美,此乃做人的最高道德标准。大学语文教学又将如何引领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必然是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所谓‘审美体验’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它是心灵的震撼、灵魂的洗礼。”[10]作为一种富于情感的精神活动,审美体验是情感发展、丰富和升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在获得深层的审美享受之时,体验越丰富,感受就会越深刻,情感也就越强烈,而体验的终结是生成一种属诸于己的更深刻的情感。

大学阶段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均是从古至今的经典篇章,徜徉在优美深情的文字里,无不让学生享受着美的饕餮盛宴、获得无尽的滋养,正如朱熹所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大自然的一切,经过颇具声色之美的文字描摹,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会不自觉地唤起学生对美好自然的依恋与向往。无论是陶渊明流连的朵朵菊花点缀着的悠然南山,还是晏殊所独自徘徊的小园香径;无论是“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姥山,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无论是“水尤清冽”的小石潭,还是“树林阴翳”的醉翁亭;无论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天、“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的夏日,还是“无边落木萧萧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秋冬;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还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宁静画面。大自然中的山川大地、草木虫鱼、风花雪月等等,经过文人的抒写,鲜活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们在对美好大自然的感受与向往中,将不自觉的产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对未来生活的种种憧憬,甚至“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优美的文学作品不仅让人领略到作家笔下的自然之美、物象之美,更重要的透过文字、物象,品尝作者所寄寓的情感。优秀的文人总是善于将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寄寓于文字之中,以游说辩驳、借古讽今、寄情山水等方式来传达个人的政治追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责任和使命。无论先秦诸子、 “唐宋八大家”,还是屈原、李白、杜甫、辛弃疾、陆游等等,均擅长于将劝谏之辞、除弊革新之意以及人生感慨、理想追求等寓于文章之中。在深入地品味作品之时,自然会体验到作者的各种情感。如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进取,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刚强,庄子“心斋坐忘”“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自在,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诚等等。让学生们深深感受到古圣先贤们的博大胸襟、坚定节操和高蹈道义。这种审美体验,已经超出了单纯对语言美的感知层面,不仅能给学生愉悦,更能给他们思想的启迪;不仅可以让学生体味中国五千年文明积淀的美学境界,更能让他们找寻到铸炼灵魂的烈火,滋养他们自强不息精神的强大力量。

诗意境界、高尚情感的长期浸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作品以及作者情感的深入体验,更能让学生在浸润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并产生相似性情感,恰如何绍基所言,“神理音节之妙,可以涵养性情,振荡血气,心头领会,舌底回甘,有许多消受”(《东洲草堂文钞》)。审美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更能促进学生美好情感的发展、高尚品格的养成、人生境界的提升。

三、增强人文底蕴,涵养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科学技术的良性发展与进步不仅需要科学精神的推动,也需要人文素养的支撑。诚如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院士所说:“科学家首先内心要有创造的欲望和激情,有时他可能从事如苦行僧般的科学研究,才能真正达到无悔追求、无私奉献的境界。”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既是人类精神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割裂,将会导致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的分化与对立,并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失衡、物种灭绝等等。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个人的精神完善。

人文底蕴是现代文明人的基本标识,而科学精神是现代人的基本品格[11]。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是现代文明人必备要素,人文底蕴的形成与积淀乃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人文知识的日积月累和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个人的修养与品格。人文知识的获取是人文底蕴的基础,而文、史、哲是人文知识的基本来源,化为课程即主要是语文、历史与哲学,尤以语文课为主,贯穿基础教育始终,且一直延伸到大学。

语文既是交际工具,更是生命符号,是人类以之传递事、理、情、志的载体。 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是中华几千年累积的名著与名篇,从《诗经》《离骚》《古诗十九首》到《静夜思》《念奴娇·赤壁怀古》《西厢记》《窦娥冤》至现代的《再别康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论语》《孟子》《庄子》《墨子》到《西游记》《红楼梦》,乃至今天的《平凡的世界》《活着》等等。无论是中国古代诗词曲赋、现代的朦胧诗,还是先秦的诸子、历史散文,唐代的传奇,明清乃至今天的小说,数不胜数的佳作美文不仅记录着从古至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蕴含了人类的种种情绪、情感、意志、价值。这些佳作美文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语言知识日益丰富,还可以丰富其文学知识、历史知识、政治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等。随着人文知识的累积,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将知识贯穿于行动之中时,知识即慢慢内化为素养,成为可以相伴终生的一种精神,其内在情怀与心灵境界将自然升华。于此,对于人的命运、尊严、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将会不自觉的关注,会逐渐懂得追问个体生命的意义、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会崇尚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从而形成以人为本的意识,自觉地维护和践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大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语言能力,同时,还将陶冶学生思想情操,促成其良好的情感和价值品质的形成;也有益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品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涵养其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基础是理性思维,而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科学方法无法与人文的非理性因素绝缘,科学家客观理性地探索自然的背后,始终隐藏认识主体的“自由创造”精神,科学研究同样需要信仰、直觉、顿悟、想象等“人文方法”;科学的“求真”思维也无法摆脱“向善”“臻美”思维的深刻影响。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往往又是同步发展的。学习者在从语音、语调获得美感的同时,可从语汇获得知识,进而从语法获得系统类推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学佳作名篇的最大特点莫过于其审美性,但其严谨的篇章结构也不可或缺,而章法的严谨有赖于思维的严谨、逻辑的严密。如《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的谏词,先从反面设喻阐明防民之口的危害性;接着援引先王听政的经验,从正面阐述天子该怎么做,从反面论述说明天子不应该怎么做;最后再从正面设喻说明“宣之使言”的好处。在品味文本之语言美的同时,也深深体味到其严密的逻辑所带来的说服力。长期受此类文本的熏陶与感染,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将有效提高。而文学作品中的大胆夸张与想象,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更是大有裨益。“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之奇思,“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妙想,无不激发着学生的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基础,丰富想象力的培养,必将引导学生作出非一味接纳的思考,深入的思考又将涵养他们批判质疑的精神,有了批判与质疑,也就会敢于去探究、去创新。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曾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过这样的归纳: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结果;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而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语言则是文化的一种条件[12]。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民族文化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高等教育不仅是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阶段,也是其文化修养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时期。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其题材之广泛、内容和形式之丰富,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到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了解到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哲学诸多方面的内容,还能让学生在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提高其文化水平和自信。

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学作品,有的以记事为主、有的重在说理、有的长于抒情,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丰富多样。正因如此,我们在品读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时,不仅可以获得艺术美的享受,还能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不仅可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散文之言简意赅、长于论辩的整体特点,还可以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如老子的辩证法、庄子的“无为”论、孔子的仁爱哲学、孟子的民本思想、荀子的“制天命”观、墨子的兼爱非攻和韩非子的法制思想等。同时期的《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则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散文言辞的温雅生动,也可让其清晰地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真实情况。“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我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不仅写出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风俗与民情,还涉及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称的历史巨著《史记》,不仅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之作,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仅能让学生品味到精妙的叙事艺术、精彩的人物刻画,还可以通晓中国从上古到西汉时期3 000年左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状况。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放射着奇光异彩的《红楼梦》,虽然写的是人间“悲喜之情、聚散之迹”,却更是一部清代社会生活史。

大学语文教材所选之文本,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也深深地渗透着民族个性,更是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经典文本的品读及对经典文本的现代阐释与转化,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激发对语文的热爱之情、实现文化的传承,还可以达到古为今用, 在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创新。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和方向,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导向、激励和制约作用。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让学生知晓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帮助教师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调节教学活动程序的主要依据,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大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深入挖掘文本的丰富内涵 ,进入语文知识的内在逻辑形式和意义深度,实现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性价值,进而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养成高尚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他们追问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构建理想的人格,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

猜你喜欢

人文情感语言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语言是刀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人文绍兴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