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意义

2018-03-15韦依伶

医药前沿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免疫性螺杆菌皮质激素

韦依伶

(柳州市人民医院儿科 广西 柳州 54500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患者由于机体血清中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与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结合,最后被巨噬细胞摄取在脾中破坏[1]。以往临床上采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较好,不过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ITP的发生、发展有关[2]。本研究以我院2016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患有ITP的5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探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ITP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患有ITP的患儿50例,按照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7(4.41±1.64)岁。观察组男20例,女5例,年龄1~7(4.16±1.41)岁。对这些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35例阳性,其中慢性胃炎16例,消化性溃疡19例。再选取来我院检查的20例患者为空白组,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2~8(5.41±2.43)岁。将三组患者的基础资料进行统计,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单纯的糖皮质激素治疗,静注人免疫球蛋白2g/kg冲击抑制免疫反应,泼尼松2mg/kg口服1个月,必要时口服泼尼松延迟使用至2~3个月。观察组患儿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上,再给予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法,用WHO推荐的三联疗法,奥美拉唑0.6~1.0mg/d(餐前)+阿莫西林50mg/d(分2次,最大剂量小于1g)+克拉霉素15~20mg/kg·d(分2次,最大剂量小于0.5g)。

1.3 观察指标

(1)对患儿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查,用14C呼气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2)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小板进行计数,每周进行一次检查,观察其疗效。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4周后,显效: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血小板数上升>100×109/L;有效:较治疗前患儿血小板数明显上升,血小板数上升>30×109/L;无效:较治疗前患儿血小板数无明显差异,血小板数上升<30×109/L。治疗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幽门杆菌检查

采用14C呼气试验检测发现,ITP的患儿35例患有幽门杆菌感染,其中慢性胃炎16例,消化性溃疡19例。而20例空白组的健康人中,仅有2例有幽门杆菌的感染。

2.2 两组患儿进行治疗后疗效对比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进行治疗后疗效对比[(n)%]

2.3 两组患儿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儿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进行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对比

3.讨论

ITP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的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血清内出现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破坏血小板,主要表现为外周血小板数量减少[3]。血小板低属于血液病的一种,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威胁,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身免疫的破坏,导致免疫功能的异常。目前临床上认为血小板减少症主要是由于三点原因,(1)免疫因素,血小板遭到破坏,血浆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2)血管因素,有些病人的出血程度和血小板数量的减少不成比例,会出现血管功能的障碍;(3)脾脏因素,脾脏是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主要部位之一,当脾脏产生大量的血小板抗体时,会导致患者外周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减少。

ITP尽管其病因与发病机制还未得到完全的解释,近年来发现,幽门杆菌感染对患有ITP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患有ITP的患者幽门杆菌感染率高于常人,同时,对这些幽门杆菌感染的患者给予幽门杆菌根除治疗后,患者外周血小板数量少量的增加[4]。

有研究表明:幽门杆菌可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通过一些慢性免疫刺激一些成分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进行结合,使巨噬细胞摄取后在脾中破坏,导致外周血小板的数量减少。目前临床上采用糖皮质激素对患有ITP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较好但是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感染幽门杆菌的患有ITP的患者,在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同时给予幽门杆菌根除疗法,可提高单纯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效果[5]。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患有ITP的感染幽门杆菌的机率明显提高,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后,效果不明显。但是加以幽门杆菌根除疗法进行治疗,能够提高疗效,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感染幽门杆菌的患者,有较大的机率患有ITP,此类患者,临床上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幽门杆菌根除疗法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疗效,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1]庄超,梁卉,官慧,等.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8):43-44.

[2]徐丹,郭少勇,计成阜,等.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4):556-557.

[3]郑杰,马静瑶,苏雁,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25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4,22(2):393-398.

[4]王焱,李红,朱传升,等.不同类型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5,8(11):41-43.

[5]唐瑛,孙长岗,刘永,等.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5,44(4):482-484.

猜你喜欢

免疫性螺杆菌皮质激素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从扶正祛邪法探讨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防治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观察
Atg5和Atg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生发Ⅰ号联合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斑秃患者秃眉的临床观察
5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
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妊娠合并ITP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