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外按压心肺复苏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对窒息性心搏骤停复苏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呼吸指标的影响

2018-03-15陶华

医药前沿 2018年10期
关键词:心搏心肺腹部

陶华

(上海市闵行区吴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100)

现临床上对于心搏骤停(CA)治疗大多会采用的复苏方式为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但是对于其复苏成功率并不理想,由于作用力过大,极易引起肋骨骨折现象发生,造成重要脏器损伤症状出现。尤其当患者存在胸外按压禁忌证如多发性胸骨骨折甚至有连枷胸、血气胸等危急情况时,对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心肺复苏,不仅其抢救效果不够明显,同时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加重原有病情[1]。有学者对心肺复苏主要作用机制提出了深度讨论以及探讨,并以相应原理提出多种新式复苏手法[2]。本文就通过比较腹部提压法和胸外按压对心搏骤停血流动力学、呼吸指标进行评估探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7年7月收入50例行标准心肺复苏60min之后自主呼吸和呼吸末循环均为恢复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所有患者经过查体均无肋骨骨折、血气胸、心包填塞等疾病;所有患者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中男18例,女7例,年龄18~84岁,平均(68.4±3.8)岁,其中心肌梗死5例,心肌病3例,急性肺动脉栓塞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6例,脑卒中2例,脑挫裂伤5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8例,年龄19~86岁,平均(69.4±4.5)岁,其中心肌梗死4例,心肌病4例,急性肺动脉栓塞3例,慢性阻塞型肺病5例,脑卒中4例,脑挫裂伤5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停止心肺复苏之后撤出呼吸机,在撤机之后3min之后对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对照组实施胸外按压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按照常规心肺复苏对患者进行按压,将一手掌根部紧贴于患者胸骨上,并对中下1/3交界位置上进行垂直按压,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互握稍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按压时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平稳规律地垂直向下按压,按压幅度为大于5cm,频率为100~12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例以1∶1为恰当。并通过经口气管插管,插管深度为21~23cm。观察组予以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对患者使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将心肺复苏器仪吸盘固定于患者剑突以及脐之间腹壁上,进行提拉,幅度大约4~5cm,其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采用两种不同复苏方式时循环、通气指标进行比较,包括主动脉平均动脉压(mvp)、冠脉灌注压(cpp)、潮气量(Vr)、每分通气量(MV)。

1.4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复苏后各项基础值比较两组mvp、cpp、Vr、MV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详见表。

表两组患者复苏后各项基础值比较(n=25)

3.讨论

胸外按压主要是患者出现心搏骤停之后采取一系列临床救治措施,多年来大量学者对心肺复苏方式进行研究,临床抢救中对患者实施胸外心肺复苏按压时,胸廓受压,胸腔内压力普遍增加,使左右心室受压而泵出血液流向全身,放松压迫后,心室舒张,血液回心;使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按压腹部能增加患者腹腔压力,使膈肌受压上移,降低胸腔内容积,压力增大,从而产生前向血流[3]。对患者进行腹部提压时,患者腹内负压能有效减少,并使膈肌下移,增加了胸腔负压力,心脏得以舒张,以及提高血液回流心脏速度,并为心脏下次泵血准备条件。当对患者实施腹部按压同时,能提高腹腔器官血管受压情况,进行相应刺激,有利于血液回流;当对患者实施腹部提压同时,肺部随胸腔内负压增大减小而出现回缩和膨胀,从而产生呼吸作用。

本文研究表明,两组mvp、cpp、Vr、MV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临床中实施胸外按压心肺复苏会导致患者出现骨折现象,使患者胸廓以及肺负张度受到一定限制,影响到肺部潮气量。同时,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时,按压力气过大,极易造成患者出现肋骨骨折,使患者通气受到障碍,甚至造成患者二次损伤,影响到心肺复苏效果。对患者行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救治,其优点为携带器械轻便,其固定在患者身上不易松动,固定效果较好,并且操作省力,能充分扩张患者肺部,最大程度上保持患者通气作用,并且对患者机体不造成损伤,是属于临床上一种安全有效心肺复苏方式[4]。

综上所述,对患者抢救使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其抢救治疗效果较好,避免对患者二次损伤,尤其是部分具有胸外按压禁忌证的CA患者来说,是属于安全有效符合呼吸生理一类有效通气方式。

[1]梁道业,马春林,黄捷敏,等.血必净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组织灌注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4,26(3):296-297,300.

[2]李志,林健球.Swan-Ganz飘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心肺复苏中指导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2016,21(3):396-399.

[3]周咏梅,肖小培,李萃萃,等.喉罩人工呼吸支持对急诊科心肺复苏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复苏后综合征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17,22(7):1310-1314.

[4]蒋宇飞.亚低温联合氧化樟脑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心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4):2936-2938.

猜你喜欢

心搏心肺腹部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对预测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意义探讨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突然倒地怎么办?
心搏骤停患者不同心肺复苏程序的预后及病因分析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血浆渗透压测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