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科学教育资源的评析

2018-03-07阎宇慧吴明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客体教育资源科学

阎宇慧,吴明宇

(沈阳大学,辽宁沈阳 110044)

学前科学教育资源包括人的教育资源和物的教育资源,其中人的教育资源包括学前儿童和教师,物的教育资源包括幼儿园社区和家庭。学前科学教育活动需要人的教育资源和物的教育资源相互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学前儿童和教师起到关键和导向的作用。

1 师资情况和课程开设

学前教育师范的招生制度、课程开设和教学方法等都应该进行讨论和改革。

1.1 学前教育的招生与培养目标

历年来学前教育教师基本都是以中师毕业生为主,随着社会的进步学前教育的发展,对学前教育教师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面对幼儿,学前教育教师不光要具备足够熟练的教育技能,还要具备足够高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所以部分中师毕业生不能够胜任科学教育的工作。虽然近年来,我国部分院校已经开设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但是在课程开设上应逐步完善。在招生政策宣传中,应鼓励男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并且保证学前教育招生中男生所占比例,打破目前幼儿园男女教师比例失调的局面以及满足目前幼儿园对男教师的需求。

1.2 学前教育的课程开设

在课程开设上除了要开设相关技能的课程之外还要充实相关的科学课程体系。其一是自然科学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自然等。其二是相关理论课程,包括学前卫生学,生理解剖,学前保育学等。

1.3 教育技能课程

包括学前儿童科学课程教法,学前儿童科学课程设计与指导。

1.4 实践课程

在针对幼儿园“科学小实验”课程上,可以对学前教育教师开展“物理实验课”“化学实验课”这些实验课程并且能够直观看到实验现象的课程,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从而对学前科学教育产生兴趣。能够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在对学前儿童授课时也能够将知识准确、恰当、熟练地传授给学前儿童。

有关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该把学前科学教育活动的见习、实习和实践活动贯穿到课程计划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对科学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例。并且可以请幼儿园的院长或者有经验的教师到学校进行科学教育讲座,讲授学前科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并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答疑解惑。

2 实验材料简化和实用

皮亚杰指出:认识既不发生于主体,也不发生于客体,而是发生于主体和客体之间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之中。知识在本源上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是从主体发生的,而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实物操作是至关重要的。学前儿童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学前儿童面前要有容易处理的客体或者不用刻意努力就能浮现在脑海里的客体。要促成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要为学前儿童提供适宜的材料。要让学前儿童能够简单的操作和能够清晰看到实验现象,让学前儿童产生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1 材料的种类

主体材料:主体材料就是学前儿童在进行某种活动时需要的主要材料,它是学前儿童在实现教师预期设想时至关重要的材料。

辅助材料:常见的辅助材料有彩纸、麻绳、皮筋、纸、布、彩笔、胶水等。辅助材料就是帮助学前儿童完善操作过程,使预期设想能够充分展现,能够让活动更加完善、丰富和精细。

工具:工具能够在学前儿童操作过程中起到辅助的作用,为学前儿童提供合适的工具,能够让活动更加顺利地进行。

2.2 材料的结构

学前儿童科学课程中的各种材料都是一个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不正确到正确的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刚好与学前儿童的经验水平、思维水平是接近平行的关系。所以,根据学前儿童经验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发展,学前儿童科学课程材料的结构从一个低的层次水平到另一个高的层次水平的发展顺序是不可逾越的。

2.3 材料的呈现方式

幼儿园的科学课程最重要的就是要深深地吸引学前儿童到科学现象的探索和发现上来,而材料的呈现方式能直接关系到能否引发学期儿童的探究活动,能否引导幼儿逐渐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关系。材料呈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1)开放式呈现:幼儿园中科学实验区的材料、自然角的材料都属于开放式呈现。这种呈现方式给学前儿童提供了更大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操作的机会,学前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操作区中的各种材料,学前儿童可以随意操作、改变、组合,可以发现和感受到事物的特点和关系也是不同的。

(2)主题或任务式呈现:教师可以采取有“主题”和“任务”的投放材料方法。教师可以给学前儿童提出某个具体问题或任务,让学前儿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材料完成任务或者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提供的材料分为构成问题的材料和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材料两部分。

3 增加幼儿园科学教育途径

幼儿园科学教育途径包括:专门科学教育活动、区域科学教育活动、日常生活科学教育活动。

(1)专门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设计的前提下有计划有组织在特定的科学教育环境中开展预设的科学教育活动。在专门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学前儿童能够完整地体验科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阶段:确定主题、提出问题,推测与假设,实验和观察,记录,得出结论和同伴交流。

(2)区域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学前儿童自由探索和发现科学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学前儿童可以自己选择活动的材料、内容和方式。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科学的探索。区域科学教育活动体现在学前儿童的自主能力上。

(3)日常生活科学教育活动是学前儿童探究科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学前儿童可以作为“天气播报员”等各种时机进行日常生活科学教育活动。随着季节的转变,对树叶变化的观察和各种果蔬的采摘也可以完成日常生活的科学教育活动。

提高学前科学教育活动的质量,就要进行学前师范教育的改革,优化学前科学教育资源,增加幼儿园科学教育途径等学前科学教育资源进行,才能更系统全面的开展学前科学教育活动。

[1]吴远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家园互动及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3):122-125.

[2]苏贵民.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实施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季奎奎.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构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4]罗秀娟.幼儿园课程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初探[J].山东教育,2017(Z2):22-24.

[5]史雪梅.科学探索活动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与开发[J].学苑教育,2017(20):18.

猜你喜欢

客体教育资源科学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科学拔牙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