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造成的影响

2018-03-07刘力歌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差异语言文化

刘力歌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 611130)

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拥有着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反映着一个民族,一种历史脉络的传承与变革。作为自人类诞生就划出明确界限的东西方,更是有着丰富绚丽的社会文化与迥异传奇的符号文明。当撕下善意的面孔,在绵延数千年的古老时间中无数生命也在由无法逾越的鸿沟,语言所创造的冲突战争中含恨而逝。

时间流向近代,随着科学理性的发展,交流沟通的萌芽开始生长,在卸下惶恐不安的面具后,彼此开始发觉,开始认知。语言开始交融,开始共通,翻译诞生,跨国已为常事。本文研究的正是语言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作为足以代表东方古代现代文明的我国,中西方文化无疑也就是东西方文化的缩影。

下文将通过两个具体方面的分析以翻译作为切入角度探讨不同语境下语言表达思路。

1 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在人类历史中,对民族文化影响最主要的便是“地壳变迁,民族迁徙,民族的征服与同化和民族间的战争”。同样,语言的发展也深深地打上了这些历史文化的烙印。

对于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源远流长,“性善论”在文化中占主导地位,“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初就具备的本质特点,尊老爱幼,三纲五常是最高的社会品德。这就使中国人倾向对集体的崇尚,对个人的忽视;对长幼有序的认可,对忘年之交的敷衍。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受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等多方面的影响,主张追求独立、自由与平等。“性恶论”占主要地位,强调人们的需求肯定人的自利性,并在自利的逻辑基础上探讨了法律、政治等制度的发展,倾向于自强自立、尊重个人、信仰自由。

这些文化背景的差异反应在语言中表现为,例如中文中有这样一句恭维的话:“您年纪这么大,身体还是这么健康。”,而在西方国家中并不存在这样的表达,不同于对长者的敬意,人们更多表示对年纪大的忌讳,如此说法不仅不会使人感到关怀,反而会感到悲伤,觉得你在嫌弃他的老。换之用“you look great&you look wonderful”这种直接的表达翻译反而会更好,再比如在书面语的称呼中“dear governor....&dear minister....”一般不会翻译为“亲爱的省长&亲爱的部长”,这是因为中国人对于“亲爱的”这种亲昵的词汇用法较为含蓄,对于长官长者出于敬重会用更稳重的表达方式;还有一般来说“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是很正常的表达,但在英语习惯中,会把朋友们放在之前来说“dear friends ladies and gentlemen”。

除了日常习俗中的文化差异,中西方的语言还体现在宗教背景,动物,颜色等多方面的文化差异之中。

(1)对于宗教。可以说西方文化是在基督教的怀抱中孕育而生的,而耶稣思想的核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爱己”;而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有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也有本土的道教儒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个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关于《红楼梦》中刘姥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翻译,西方名家译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汉语成语对上英文谚语,乍一看绝妙一对,然而挖掘蕴含的背景,会发现god带有典型的西方基督色彩,实际上无法和刘姥姥产生关联。中国翻译名家杨宪益先生将之译为“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在大观园刘姥姥的语境下,用带有典型东方佛教色彩的词语heaven就更为恰当。

(2)除宗教方面。对于动物的理解,也有很多有趣的异同。比如老虎,在古文被认为是百兽之王,有狐假虎威、生龙活虎等描述。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也对老虎有着相似的崇拜,不同的是给予狮子相似的待遇,甚至有相互替代的关系。汉语中拦路虎也可以在英语中表达为“a line in the way”(拦路狮)。

再者,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亦象征着皇权、尊贵,有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成语描述。相反西方文化中龙代表着凶残、贪婪与罪恶,是一种丑恶的动物。在中古诗作《贝奥武甫》中英雄贝奥武甫与恶龙打斗并与其同归于尽,在电影《霍比特人》中也有对恶龙史矛革贪婪凶残的描述。在对动物的感受中最为突出的差异体现在与狗的关系。中国人文字中往往对狗给予蔑视,甚至不时出现在不雅的语言之中,丧家之犬、狼心狗肺等。而西方更多地将狗视为人类最好的朋友,狗象征着幸运、 忠诚等,“you lucky dog”“love me love my dog”等。

现如今,随着中西交流的加深,文化的交融,中国人慢慢也开始对狗产生好感,并视为家人朋友一般。

(3)颜色方面。最普遍为众所认知的是中国红的不同理解。在中国喜事用红,象征红火进取,生活兴隆。在西方则被当作鲜血暴力的代表。最经典的也是《红楼梦》的翻译,英国翻译家霍克斯(david hawks)用《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巧妙地避开了 red,又引起双方心理的认同。除了红色,各文化对于白色蓝色的理解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异。白于中国有丧事,悲戚之意,于西方又有纯洁,幸运善良之意,“a white day”意吉日,“a white lie”意善意的谎言;同样,蓝色中国谓之恬静、幽远,而于西方有忧郁惆怅,甚至偶尔有淫秽之意。文化带来的语言差异还包含在民族性、饮食、社交等等领域。例如 landlord(地主),capitalist(资本家)等在西方有积极的含义,在我国却由于民族时代背景饱含贬义;porridge在西方本为牛奶中煮燕麦片,译在中文却是由稻谷,小麦制作的稀饭。

当然种种的差异不仅仅反映了文化的多样,也见证了相悖的历史轨迹。这些轨迹交错又离散,在不可捉摸里轻描淡写的画出沉重的历史。如今正在交错的时段,这些差异也渐渐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消匿,新的历史在无形中悄然到来。

2 心理差异

心理能够塑造语言,然而语言也对心理有着深度的关系,在不同语境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能够从内心释放出不同的语意内涵。这源自stroop效应,即斯特普效应“指字意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它可以较好的分析语言对思维及认知的制约作用。一般认为念出字的读音和说出字体颜色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但斯特普的实验表明文字的颜色有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同时也反映出“熟练掌握母语的人,在使用某一特定词的时候,必然从内心激发出语意代码”。这解释了中国人在看到红色时首先把这个词与喜气热情联系在一起,而西方人们往往直接想到的是残暴与鲜血。强调文化对心理的塑造可以反映在语言的差异中。

其次,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的概括性思维,善于感性模糊的描述分析。而西方人则偏向个体独特的理性思维,注重清晰的逻辑演绎。例如英语在不同语境下有“say tell speak”等表达“说”的词语,简明扼要地反映了语态环境,形象生动。相比之下汉语对于感性的描述较为模糊,如窃窃私语,语无伦次,瞎说等等较为泛指的用法。

这些在语言学中也有对应的概括,如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该假说认为人类的思维模式受到其使用语言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会因其差异而诞生不同的思维逻辑模式以及行为范式。英语由其本身自由,在词序上较为灵活,形态上富于变化,表达习惯上颇为主动就造就了较为全面清晰的逻辑结构。汉语形象模糊,富于诗意,又形式严谨的风格孕育了注重感性描述,略显古板的国人思维。

3 结语

文化的差异将会对人类生活生产等造成深远的影响,在翻译方面,逻辑以及情感的表达则是最为突出的方面。差异会造成麻烦,但差异同时也会带来文化的相互交融,推动文化的相互理解。从文化的大方向出发,对于翻译差异的研究,能够给我们带来更确切的文化深入理解,将不同的译文进行对比,会发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于翻译的不准确,理解会出现明显的偏差。将翻译最切身的置于被译文化,是最基本也是最终的归宿。

[1]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王婧媛.浅谈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1370.

[3]马欢.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分析[D].西安:西安工程技术学院,2011.

[4]赵琪.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比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1):123-125.

[5]周灵,张倩,杨金花.从动物词看中西方文化差异[D].重庆:重庆文理学院,2017.

猜你喜欢

差异语言文化
相似与差异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语言是刀
找句子差异
谁远谁近?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