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依族摩经文化价值研究

2018-03-07唐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超度古歌经书

唐芳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 562400)

1 布依族地区摩文化的普遍存在

由于原始宗教信仰的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在布依族地区的长期存在,所以要经常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活动中以老摩为祭司,他们是职业是经久不衰的。老摩有的地方称报暮、布摩、摩公等等。汉族称为巫师。在请鬼看病和祭鬼驱鬼的活动中,有所谓的“丫牙”也起同样的作用,但他们与老摩做法不同,也有时间的限制,普遍性不如老摩。“丫牙”多半是女性,是在特定的时间看病的,而且有不同的称谓。在春节或在病人家中时,戴着特殊的衣帽,即衣帽相连的大袍服,帽为尖形,可蔽耳目,称为“薄牙”。坐在高凳上装作昏迷样而晃头晃脑地唱着鬼歌(叫“问牙”,也可称为摩经),这时人们称她为“盘牙”了(已经可看病了)。这时人们就可将患者的衣服放在她手拿的扇子上,由她认定是什么鬼来作祟,于是按这鬼的规格来请老摩驱祭。而老摩看病的方法一是“推甲子”(推算时日的吉凶);二是卜卦,有鸡卦、茅卦、牛角卦、铜钱卦、木卦、蛋卦等等。卜得什么鬼时,也要用不同的方法来驱祭。

由于原始社会人们生产力很低,缺乏文化科学知识,所以对原始宗教的信仰非常虔诚。又由于历史上种种原因,这种宗教信仰,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仍普遍存在。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前信仰原始宗教的地方,经济文化仍很落后,赶不上先进的地区。因而原始宗教信仰长期存在和普遍存在的情况,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

1.1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中,常有疾病干扰或者遇事不大顺利,身心受到折磨,于是要找摩公来卜吉凶,来看病驱鬼,这种事情每人都常遇到。即使没有病或者没有遇到什么祸事,也要请老摩算命,卜吉凶,希望日日清静,外出安全,这是一般人的心态。所以老摩为帮助解决这些事情,东奔西跑,日夜忙碌,这种情况,老摩的社会职业,在当时社会似乎不可或缺。由于卜得的鬼有大有小,祭法都不一样,例如遇到“虹”鬼,就要找五色纸竹片,扎成“虹”形,到溪边供祭;如是招魂,则需准备蛋鸡之类;如遇最恶、最大的鬼,就要杀牛宰牲。摩公几无闲日,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求得精神安慰,必不可少。另外,不育妇女,也要请“丫今、丫牙或摩公”,采天花、搭桥、修路、做花架等,这些都要预先准备木材、竹子、纸钱等,虽由主家主办,但都是老摩出主意。

1.2 天象异常

如遇天象异常,人们都认为大祸降临,于是要请道士、摩公来念经祈祷,或设坛祭告天地,祛灾祈福,避免灾害。

1.3 天灾人祸

偶然发生旱涝灾害,就要祭天祭雷、祭山神、祭土地神等。如遇诉讼事件发生,必须请老摩卜卦,测算吉凶。并祭祖宗保佑,能打胜官司。

1.4 节日活动

一年每个节日都包含有宗教的意义。例如大年祭祖,送请灶神;四月八祭“田公”、“田母”、祭“牛王神”;二月二祭社神,祈求保护庄稼及人畜的安全;六月六祭山神,祈求稻苗长势良好,不受害虫侵害等等。有的不一定请摩公,有的一定要请,例如接送灶神时(腊月底和正月初)要请老摩来唱“论神古歌”——《祖王与安王》,边敲铜锣边唱述。

1.5 夏冬唱古摆古

有的老摩博古通今,能唱古歌和摆神话故事。例如《十二个太阳》《洪水潮天》《祖王与安王》等,都在夏天的凉亭和冬天火塘旁唱述。故事优美动人,全村老幼和中青年都喜欢听讲听唱。

关于摩经与摩公的评价,颇有争论。笔者认为: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剔除迷信部分,有用的东西仍然很多,对研究民族历史、社会文学、民族学等方面很有参考价值,而且一些摩公懂得天文知识、行医、能唱古歌、摆故事,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有一定作用的。

摩经是摩文化的集中表现,内容丰富,故事情节优美动人,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学价值。

2 摩经的文化艺术价值

摩经约分三大类:(1)《求子经》;(2)《论神经》(布依语称为《论孝邪》;(3)《超度经》(布依语称《诗借》,第三土语称《诗摩些》,有的译为《牛经书》)。这三部经书内容宏大,译书篇幅很长。其他杂经是零星的,译书篇幅不长。例如念词《姑发》,巫词《请鬼经》等。超度经应算为主经,包括有神话传说、孤儿故事、成人、建家业、忆恩、嘱咐、告别、登仙等等。《赎买经》《请龙经》等一般包括在超度经中,也有时独立举行仪式使用。上述三部经书,实际是古歌、史诗,他们都从远古叙述起,直到与本题有关情节时为止。而各地的经书名称不同,内容各异;有的增加别地渗入的内容,有的则减去一部分,有的经书全有,有的则缺少,有的在祭祀中唱诵,有的平时作古歌向群众唱述,如《祖王与安王》,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摩经文学基本属于宗教性的文学,以宣传其教义为目的。例如《论神经》是宣传神是否存在?它的神力如何?例如说灶神时常在灶边,保护一家人的平安,所以平时不要在灶边放屁,足登三脚等,一是不礼貌,二是对神的冒犯,告诫子孙们要尊敬灶神,每年大年前要送灶神,过节后又请灶神回来。以此为主题,叙述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进化繁衍以至到盘果王、祖王与安王,叙述他们的生活,叙述他们斗争的场面,自古以来就用口授传承下来的,现在翻译出来,形成一篇巨著。

这种经书即是古歌,与民间文学紧密相连。《祖王与安王》是在大年初三迎接灶神时所诵读的经书,但是它同古歌一样,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在凉亭、火塘边唱述给群众聆听。而超度经与采天花,是在特定的时间,由特定人物(老摩、丫今、丫牙)唱述的,别人不能代替。所以摩经与民间文学有联系之处,也有特殊之处。研究它的艺术价值,可从下述方面来考虑。

摩经是韵文文体,以吟诵的形式来表达经义,是世代口授传承下来的。可能在汉代汉文传入布依族地区,就以汉字来记述,后来觉得汉字记录不准,老摩又发明了一些文字符号来记录,但不能普遍通行。这些经书在吟诵或唱述的时候,有伴奏和伴唱。例如《采天花》是有两位男女歌手在旁边伴唱,人们称之为“同”(老庚、伙计)。当“丫今”或“丫牙”上天遇到困难险境时,他们在旁边唱歌鼓励,替她想办法摆脱险境、克服困难而顺利上天;《论神经》唱述时,以小铜锣为伴奏,老摩按锣声的节奏唱述;“姑借”(一种祭祀仪式)老摩诵读“诗借”(超度经)时,一人执火把照老摩读经,二三人跟唱,随后是孝男孝女及至亲族人等,一同绕棺聆听读经,当晚读完经次日即上山安葬。

摩经的吟唱方式与一般的唱歌不同,与小调(布依语称比)唱法略相似。声音低沉,带有哀伤意味。但与一般的念经又不同,其音调平稳,没高低音的大跳。摩经的吟唱方式也与山歌的唱法不一样,这种唱法可能要与经文的内容协调一致,使人听了有悲凉凄壮的感觉;《采天花》的唱法又与上述摩经的唱法大不相同,完全以山歌式的大调来演唱,使无内外的人都听到。当“丫今”上天遇到险境困难时,也有低沉的歌声伴以低泣,但都被“同”雄壮的歌声所压倒,所以听起来都是唱大歌调的歌声。

摩经的韵文体在红水河一带都是长短句,篇幅很长,如布依族的叙事诗一样,押韵方式多以第一句末字与次句的首字或次字押韵,押腰韵也有,但很少,也有反复重韵的。押韵自由,整篇歌可换韵多次,不是一韵到底。这种歌体与当地的唱法相适应。虽然字、句和押韵都很自由,但有一定的规律,不如此就不能唱下去,所以这种文体歌体颇具特色,为其他地区所少见。

另外,文体中常有复沓、对仗和排比,有字句的复沓,也有整段的复沓,中间略改几个字。对仗的词句也很多。段落间的排比随时出现。这种规律与当地的唱法、节奏相适应。现举《采天花》中一段为例:

三把糯谷草垫底,五把糯谷草垫后,用黑母鸡上前去喊,用花公鸡上前去,去到晒台下叫哦,去向祖父母祈求,祖父母准许出来,外祖父母准许来,兄弟们护送下来,老庚弟护送过来,来到就不谈蔗园,蔗园已经被砍光,来到就不提果园,果园也已被砍光。

3 摩经的历史科学价值

《论神经》中有盘果王与鱼姑娘结婚的叙述。后来鱼姑娘生了安王,安王长大,在河中打得鱼要吃,他母亲劝说鱼是你外公、外婆、是你的舅舅,不能吃。安王不听,于是安王母亲跑回娘家永远不回来了;盘果只得又与一个女人结婚,结果生了祖五,形成祖王与安王残酷斗争的局面。

鱼与人结婚,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先民们的想象是符合科学的,一些动物起初都在海里生活,后来逐渐演变为两栖动物、爬虫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才能产生人类。鱼与人类有渊源关系,这样的想象描述是符合人类的演进过程的。另外,鱼与布依族先民有血缘关系,证明布依族曾有过鱼的图腾崇拜。而安王知道鱼是外公、外婆也要吃,气得鱼母亲一去不复返,后来盘果王又另续弦,生了祖王而与安王作残酷的斗争,这就反映原始社会母权制的没落而被父权制所代替的历史痕迹。还有祖王与安王争夺天下,犹如楚汉相争,“楚”与“祖”的音相近、“安”与“汉”的音相近,可见这套经义(后以汉字记录成书),取材于楚汉相争,内容则以本民族的情况来编述。经义的形成,可能在夜郎国时代,即汉代初年即形成。也反映出布依族地区在汉代就有汉文化的传人,汉族文化与布依族的文化从此开始交流了。

关于《超度经》,内容叙述人类远古时代就称“独人”,那时父母老了流行请人来吃父母的肉,后来有个人觉得这样做太残忍,父母老了以后将他们藏在洞里,把打得的野牛肉分给大家吃,大家觉得好吃,以后逐渐有人发现了,也效仿这种做法,后来就发展为丧葬杀牛祭祀的习惯。因而《超度经》有人翻译为《牛经书》或者叫《砍牛经》这反映出布依族先民是经过蒙昧时代的中低阶段的。即恩格斯所说的:“……专靠打猎为生的民族……靠猎物来维持生活,是枉靠不住的。由于食物来源经常没有保证,在这个阶段上大概发生了食人之风……”即是这阶段发生的事情。

[1]中国作家协会贵阳分会筹委会.民间文学资料[M].贵阳:贵阳中中印刷厂,1959.

[2]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布依族简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3]徐益棠.民族学大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超度古歌经书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八 羌族妮莎古歌
悲悯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天演论》初版时间再探——以新近发现的“味经书屋本”为中心
喜讯
墙壁
苗族古歌《仰阿莎》
根雕
苗族古歌传承方式探讨
单宝塔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