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秉承大师学术思想与学科建设理念:庆祝石毓澍教授百岁华诞

2018-02-28李广平刘彤刘恩照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心脏病学天津医科大学心血管病

李广平 刘彤 刘恩照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

石毓澍教授是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病学科创始人、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名誉院长、天津医科大学终身教授,是我国心导管检查和人工心脏起搏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内科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工作。适逢石教授百岁华诞,我们心中充溢着对石教授学问、人品与师德的景仰之情,于是写就成文,以待后辈们记取、深思与弘扬,在心血管病研究与临床工作中继续传承老一辈专家严谨踏实的治学精神、谦逊低调的处世风范,不断推动心血管病学科研与临床诊疗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1 德才昭彰,风华砥砺

石毓澍教授20世纪80年代近照

石毓澍,祖籍天津杨柳青,1918年生于北京,1937年入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学习,194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回国。20世纪50年代初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科从事临床和教研工作,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974年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任心内科主任,1980年创建心脏科和心血管疾病研究室(现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并担任主任;后担任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名誉院长,天津医科大学终身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退休。

石毓澍教授是我国心导管检查的先驱者之一,长期致力于内科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工作。1956年,石教授与周金台教授、李润跃教授在天津医大总医院开展了天津首例心导管检查术。20世纪50年代末,石教授从事心内膜下心肌梗死、裴德拉心肌炎和阵发性心动过速等研究;60年代初,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价值。20世纪70年代起,他潜心于心律失常电生理学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创建了临床电生理实验室,开始了整体和离体心脏电生理、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电压/膜片钳实验研究。他在国内较早将希氏束电图、窦房结电图等记录技术及房室程序刺激等研究手段应用于临床。石毓澍教授发表了多篇心律失常和电生理方面的论文,包括《房室结双通道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颇具影响的数篇论文。

石教授是我国人工心脏起搏术临床应用的开拓者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他就著文介绍并在京津冀及宁夏等地开展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1975年,他在国内首例报道了经病理证实的Lev’s病。1980年以来,石教授主持和指导了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的有关论文获国家级和天津市优秀科技论文奖。石教授主编出版了多部专著,其中,1980年出版的《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心律失常的专著;1989年,基于自己的临床资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心电生理学专著《临床心脏电生理学》,荣获国家科技图书二等奖;1980至1994年,石教授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出版了《冠心病》一书,并两次再版、多次重印,深受读者欢迎;1994年,石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和最新研究进展,主编出版了《临床心律学》,再次荣获国家科技图书二等奖。石教授98岁高龄时,又将其毕生临床经验汇成《临床心脏病学讲义》一书,100岁时再版。石教授著书立说笔耕不辍,医道传承生生不息,为青年学生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

石毓澍教授是我国医学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为我国心血管病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临床医学家、心血管病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曾先后担任过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天津市医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内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常务编委、《天津医药杂志》主编等学术职务。他是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之一,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他的为人与做事,他的高瞻远瞩和大家风范是后来者学习的楷模。

2 领略大师风采,庆祝百岁华诞

石毓澍教授百岁生日前留影

为庆祝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心血管病学家石毓澍教授百岁华诞,弘扬其学术思想和学科建设理念,2017年12月29日,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举办的“聚焦海河会心血管疾病高端论坛暨庆祝石毓澍教授百岁华诞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天津成功召开。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所长、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主任李广平教授主持了会议。会上发行了《庆祝石毓澍教授百岁华诞纪念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霍勇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发来视频,祝贺石毓澍教授百岁华诞。远在澳洲的石毓澍教授发来视频,向与会嘉宾致辞。视频中,石教授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与会者对石教授的讲话报以热烈的掌声。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颜华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向石毓澍教授百岁华诞送上真挚的祝福,并祝愿天津医科大学心血管学科繁荣进步、蒸蒸日上。天津医科大学名誉校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刘力生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周金台教授致辞。他们回顾了石毓澍教授等我国老一辈心血管病专家带领同道和学生们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为发展我国心血管病学和心电生理学事业而努力拼搏奋斗的光辉历程,并祝福石毓澍教授身体健康、百岁华诞幸福快乐。

聚焦海河会心血管疾病高端论坛随后举行。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刘力生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朱毅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教授分别带来了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电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等相关主题的精彩学术报告。来自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各医院和研究院所的老中青专家200余人参加了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同学习石毓澍教授爱国敬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精神和胸怀。

3 秉承学术思想和学科建设理念

石毓澍教授工作照

20世纪50年代,石教授在天津总医院与李润跃教授、周金台教授一起进行了心导管技术的探索。他们于1955年开始进行心导管的动物实验,1956年成功进行了室间隔缺损患者的导管检查,检查中采用了泌尿科提供的一支分侧导尿管,并用测脑脊液的压力表测压、用Scholander管测氧。患者的缺损修补手术是由技术高超的张天惠医生在低温、无体外循环的条件下用两分半钟完成的,手术非常成功。自此以后,石教授正式将心导管技术运用于临床并不断积累经验,使技术运用日臻成熟。在石毓澍教授等老一辈心血管病学家和临床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天津的心脏病学诊疗水平在一个时期走在我国前列。到20世纪80年代,近70岁高龄的石教授指导开展了天津首例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力推动了天津冠心病介入诊疗的开展与普及;1991年,他又以73岁高龄指导开展了天津市第一例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1992年,开展了天津市第一例冠状动脉旋磨术。常言“人生七十古来稀”,然亦有云“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始终保持着敏锐,关注学术与临床技术前沿;他的学术生命长青,矢志不渝地推动我国心血管病事业和学科的长足发展。

1990年,我有幸跟随石教授攻读博士研究生,与他日常接触较多,他对于学术的孜孜追求、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谦逊低调的处世态度深深感染着我,如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声处。石教授在治学研究中,凡是能亲力亲为之事,绝不假手他人。在计算机还远未普及的20世纪90年代初,石教授坚持自己用老式机械打字机打字。有一次,在他的办公室,我亲眼看到他戴着老花镜剪心电图,旁边放着他自己打好的注释纸片;然后,他用小镊子夹住纸片,仔细地涂好糨糊,小心翼翼地粘到心电图上。我劝他说:“您平时研究和临床上已经这么忙了,这些小事您交给我们就行了!”他却坚持道:“能不麻烦别人的尽量就不麻烦别人,别人也有自己的事要做。”同时,他还叮嘱我平时应该注意临床病例资料的积累、整理和归纳。后来我听石教授说起,《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一书就是用他在“文革”期间积累的大量心电图资料写成的。

石教授踏实认真、身体力行的治学态度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而他旺盛的求知欲、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品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世纪90年代初,单位刚刚开始普及计算机,石教授很快意识到计算机在信息获取和利用上的便捷性,于是70多岁的他居然报了计算机技术培训班,与年轻人同班学习,并很快学会了用计算机打字写材料、上网查文献资料、发电子邮件等。对于一位70多岁高龄、从未学过汉语拼音的老人,学习打字的难度可想而知!只要科研和临床工作需要,他始终努力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如今在百岁高龄,他仍坚持用计算机打字、发电子邮件、查阅文献、著书立说,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一件事,每次我经过石教授的办公室时,经常看到他伏案工作的身影。那段时期石教授正在撰写《临床心律学》和再版《临床心脏电生理学》。这两部书可能是他倾注了最多心血的,尤其《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是我国第一部用著者自己积累的临床资料写就的心脏电生理学专著,很多年轻医生和初学者就是通过这本书入门心脏电生理临床和研究的。尽管石教授很少直接教导我应该如何治学、如何工作,但他伏案写书和查阅资料的勤奋身影分明已经告诉和影响了我很多。恐怕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力量吧!

石教授还每天到研究所上班的时候,每次都按时参加科室活动。我记得有一次,他作为老教授在科里做示教查房,下午2点,他便准时坐在教室里。我注意到,只要是石教授参加的活动,他从不迟到,体现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更体现了对别人的尊重。

石毓澍教授在2004年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举办十周年之际,曾写了一段话,对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学科发展寄予厚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学科建设基本思想。他这样写道:“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要始终秉承学术与技术共同发展的思想,注重人才与学科建设为根本的理念,重视科研与教学对学科发展的带动作用,坚持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向,为我国心脏病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文章的最后,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之心和无上真挚之情,敬祝石教授:

阖家幸福,万事如意,健康长寿!

猜你喜欢

心脏病学天津医科大学心血管病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天津医科大学简介
天津医科大学简介
紧扣学术内核,延展传播边界
——第十五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纪要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天津医科大学简介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稿约
《核心脏病学图谱:影像姊妹篇》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