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36年柏林奥运会再认识

2018-02-26马秀梅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历史地位再认识博弈

摘要:80年来,受“阴谋论”“帮凶论”等曲解或诋毁,柏林奥运会一直埋葬在厚重的历史灰尘之下。再认识的重点是:现代奥运会是德国人奠基、法国人创立,柏林奥运会是德国几代人想圆的梦,申奥成功时希特勒还未上台;国际奥委会是与希特勒斗争的唯一国际组织,希特勒做出了重大让步和妥协,博弈取得完胜;柏林奥运会在奥林匹克史上具有转折性、标志性的历史地位。再认识有助于认清奥运会的申与办有自身的历史规律,对和平有正面引导作用但无法制止战争;保持奥运会与政治和经济若即若离的关系最利于奥运会的发展。

关键词:柏林奥运会;再认识;博弈;历史地位

中图分类号:G811.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6-0018-08

Abstract: In the past 80 years, due to the misinterpretation or slander of "conspiracy theory", "accomplice theory", the Berlin Olympic Games has been buried under the heavy dust of history.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is that modern Olympic Games was founded by the German and created by the French, the Berlin Olympic Games was the dream of several generations of German people, and the successful bid for the Olympics occurred before Hitler took offic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was the onl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that fought with Hitler, Hitler made great concessions and compromise; Berlin Olympic Games is a turning point and has iconic status in Olympic history.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lympic Games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at the bid for and hold of the Games has its own historic laws, and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role in guiding peace but can not stop war; Keep the Olympic Games neither too friendly nor too aloof with politics and economy can benefit the Olympic development most.

Key words:Berlin Olympic Games; recognition; game; historical position

Sports Faculty Office,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College, Shanghai 200432, China自1896年创世的现代奥运会,历经寄人篱下、与世博会合办的10多年,被“一战”炮火炸得四分五裂的10多年,40年后举办了第11届。1936年柏林奥运会被公认为是到当时为止最好的奥运会。然而3年后的“二战”彻头彻尾把它抹黑。举办柏林奥运会被说成是希特勒的战争阴谋,国际奥委会是为德国法西斯施放和平烟幕的帮凶[1]。此后柏林奥运会一直埋葬在厚重的历史灰尘之下,体育界不愿提及,学术界讳莫如深。

80年后的今天,是依据历史事实对柏林奥运会再认识的时候了。

首先,柏林奥运会是德国几代人想圆的梦。现代奥运会是德国人奠基、法国人创立的。德国在两届办奥流产、两届参奥被禁后再申奥,终于在1931年获得了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举办权,而此时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还在野,希特勒还未上台。

其次,国际奥委会以“反犹政策”与“奥林匹克宪章”相违向德国施压,并掀起针对希特勒的奥林匹克史上第一次抵制运动。国际奥委会也由此成为与希特勒斗争的唯一国际组织。希特勒违背其一貫的强硬和顽固,作出重大让步和妥协。

在德国奥委会的双重努力下,国际奥委会与希特勒博弈的结果是保证了奥运会的如期正常进行。

与此相对照的是,柏林奥运会开幕前1年,希特勒公然违反凡尔赛和约,将国防军由10万扩充到30万;开幕前半年,希特勒又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派3万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对这些直截了当的军事行动,法国和英国只是提出抗议,并未采取任何对抗或军事行动。事实上,当时欧洲各国大都采取绥靖政策,并不认为希特勒会发动战争。

申奥、办奥有其自身的规则、规律和流程,奥运会举办是否成功主要还应从体育竞赛和全球观众、全球影响考量,政治影响只是全球影响中的一个局部。对柏林奥运会的评价从“二战”前的捧上天到“二战”后的打入地狱,应该是政治因素、情感因素的迁怒所为。

80年的漫漫时光已抚平了历史的伤痕,到了还原柏林奥运会历史原貌、对其再认识的时候了。

1柏林奥运会是德国几代人想圆的梦

1.1现代奥运会是德国人奠基、法国人创立

绵延了1000余年的古奥运会到公元392年,被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斯一世明令禁止。公元426年,狄奥多西斯二世又焚毁了留存的奥林匹亚建筑群。公元511、522年发生的地震,把已成一片废墟的奥林匹亚彻底毁灭。endprint

德国考古学家约翰·约阿辛·温克尔曼是复兴埋藏地下的古代奥林匹克第一人。1755年,温克尔曼写下了闻名世界的《古代艺术史》。这本巨制描绘了古奥运会在艺术、精神和智慧方面的无上价值,提供了开发奥林匹克遗址的资料,激起了人们寻找和挖掘古代奥林匹克遗址的热情和希望,奠定了复兴奥运的思想基础[2]。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3卷第6期2017年12月 马秀梅1936年柏林奥运会再认识No.6 2017德国体育教育家约翰·克里斯托夫·弗里德里希·古兹姆茨又成了提议恢复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第一人。1793年,他的名著《青少年体操》问世,其中多次提到古奥运会。1804年的第二版,他首次提出恢复奥运会的想法,激发起欧洲复兴奥运的热情[3]。

1874年,德国与希腊达成全面发掘古代奥运会遗址的条约。次年,德国政府成立了当时世上规模最大的科学考察队,由柏林大学史学教授恩斯特·库齐乌斯任总指挥, 1875至1881年,对奥林匹亚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发掘。1881年终于发掘了全部古代奥运会遗址,包括奥林匹克运动场、奥林匹亚圆形神庙、宙斯神庙、帕特农神庙和赫拉神庙等,并获得大量有关古奥运会的珍贵文物[4]。这次全面发掘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887年,从奥林匹亚发掘出的大量文物在柏林隆重展出,轰动整个欧洲,进一步激起了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憧憬。

年轻的顾拜旦一直关注着发掘进展。在当时法德激烈对抗的氛围下,他受到很大的刺激。他写道:“德国人让奥林匹亚的遗址重见天日,为什么法国人不能成功地复兴这一古代的荣光?[5]”由此,顾拜旦关注着欧洲各具特色的运动会,例如德国的体操比赛大会、马奇文洛奇镇的英国奥运会等,同时世界博览会也给了他灵感,组织现代奥运会的构想由此产生。现代奥运会的精神内涵以及名称、仪式、项目、规则等具体内容均受到古代奥运会极大的启发,没有古代奥运会就不会有现代奥运会;现代奥运会又是现代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顾拜旦的创新,就在于抓住了国家上层和普通民众的共同追求。1894年,顾拜旦创立国际奥委会。1896年,第1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举行。顾拜旦从此被人尊称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

虽然顾拜旦最终实现了复兴奥运的丰功伟业,但奥林匹克复兴就像火炬接力,是欧洲各国几代人不断努力和传承的结果。就整体而言,德国是为现代奥运会诞生作出最重大贡献的国家。德国的奥运情结,奥林匹克独具的人文气息和教育理念,促使德国在追寻奥林匹克理想过程中,从一个迟迟登上欧洲舞台的弱者逐渐实现了国家的整体繁荣。

1.2德国在两届办奥流产、两届参奥被禁后再申奥

在与世博会合办的第2、3、4届奥运会后, 德国取得1912年奥运会主办权,准备以崭新的形式在柏林单独举办第5届奥运会。然而1909年5月,德国因其奥委会主席突然病逝不得不宣布放弃主办权。因此,1912年奥运会移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德国继续申办1916年第6届奥运会。柏林、布达佩斯和亚力山大等6个城市参与竞争。在顾拜旦的大力支持下,最强对手匈牙利取消了在布达佩斯举办的申求,柏林第2次夺得奥运会主办权。特奥多尔·莱瓦尔德强调奥运会应该被看作是一个世博会,可以借此展示德国最好的形象,德王威廉二世表示愿意个人承担奥运会所需全部资金[6]。正当包括一座现代化的主体育馆在内的奥运会设施在柏林拔地而起、各项准备工作顺利进展之时,德国人的奥运梦再次破灭:1914年7月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烂了欧洲,顾拜旦和国际奥委会不得不做出决定:停办第6届柏林奥运会。

战后,战败国德国被凡尔赛和约严厉惩罚,连奥运会的参赛权也被剥夺了两届。1925年,顾拜旦辞去国际奥委会主席职位时,作为法国人,他還有最后一个理想要去实现,即让一战战败的德国重新融入国际社会。顾拜旦表示,奥运会必须让所有国家都能参加,无须经过讨论。顾拜旦希望通过体育竞技这一方式向昔日的宿敌德国伸出橄榄枝,让欧洲团结起来。顾拜旦诚挚地建议国际奥委会让德国参加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一方面是想帮助德国从一战的失败中快速走出来,另一方面也为了使德国与邻国以及欧洲的其他国家保持和平的关系。虽然当时顾拜旦已经辞职,但是国际奥委会还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德国重新获得参加1928年奥运会的权利。

1927年1月29日,莱瓦尔德领导的德国奥委会致函国际奥委会,第3次申请由柏林主办第11届奥运会。申请主办的还有亚历山大、巴塞罗那、布达佩斯、布宜诺斯艾利斯、都柏林、罗马和赫尔辛基。1930年5月,国际奥委会在柏林举行第28次会议,年过八旬的德国总统、前陆军元帅冯·兴登堡主持了开幕式。莱瓦尔德在申办演讲中努力向国际奥委会证明柏林将是1936年奥运会最理想的地点,他特别回顾了德国的温克尔曼、古兹姆茨和库齐乌斯等人对现代奥运会贡献的例子,从而使奥委会委员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国际奥委会许多成员认为,即使是出于消弭欧洲分裂的原因,也十分希望授权德国举办奥运会,以医治一战及随后的创伤,从而维持奥林匹克运动的统一和团结。1931年5月,国际奥委会巴塞罗那会议投票决定1936年奥运会的举办地,由于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委员参加会议,国际奥委会第3任主席巴耶·拉图尔密封了选票,然后要求缺席的委员们把自己的选票邮寄到总部。1931年5 月13日,巴耶·拉图尔在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宣布柏林获得了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举办权[3]。

2国际奥委会与希特勒就柏林奥运会的博弈

2.1国际奥委会的抵制与斗争和希特勒的让步与妥协

从1931年5月柏林申奥成功始,国际奥委会与希特勒的斗争和博弈就没有停止过。然而所有的史实都表明,随着希特勒的上台,为了奥运会能顺利地在柏林举行,希特勒又作出了他最大的立场转变、原则让步和妥协。

1931年5 月柏林申奥成功时,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还在野,希特勒还未上台。希特勒集团在上台前曾十分仇视和反对奥运会,称之为“犹太人与和平主义者搞的花样”,实际上,希特勒并不是反对奥运会本身,而是基于纳粹党的性质对奥运会的组织机构的贵族性质的仇视和反对。endprint

由顾拜旦主导的现代奥运会诞生于19、20世纪之交的“威权”时代,贵族以及贵族化资本家成为时代的主角。国际奥委会首任主席维凯拉斯是希腊贵族;第二任顾拜旦是更为富有的法国贵族,第三任巴耶·拉图尔则是富可敌国的比利时贵族。国际奥委会的成员大体上由凡勃伦笔下的有闲阶级组成。因此,早期奥运会的规则体系特别强调运动员的“业余身份”。 “业余”一词在英法语系中,具有十分明显的社会涵义:它代表着身份和地位,排斥所有的劳动阶层[7]。早期奥运会“业余身份”规则的目的,就是要从体育运动中把社会的下层排斥出去,特别禁止体力劳动者进入。1912年奥运会5项和10项全能冠军索普就因被认为是“非业余”选手,赛后被取消了奥运会冠军。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期间,巴耶·拉图尔非常担心希特勒强烈的反奥运立场,要求德国委员哈尔特向希特勒质询:纳粹党如果上台,柏林奥运会能否举行?希特勒的答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如果他1936年已在台上的话,他不会干涉奥运会,或者说他不会反对犹太人和黑人代表其他国家来参加比赛[8]。

应当说,在当时的政治家和政治集团中,只有希特勒和纳粹党已经敏锐地察觉到奥运会对德国和世界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德国民众为实现几代人的奥运梦而迸发出的热情。因此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对奥运会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立场大转变,他任命自己为柏林奥运会总裁,总揽奥运会的一切事务,从场馆建设到宣传攻势到夺金计划等等。与此同时,希特勒任命卡尔·迪姆为柏林奥运会秘书长,原因很简单:卡尔·迪姆对体育爱国主义的生成逻辑深为谙熟,较早认识到举办奥运会、创新奥运会的理念仪式对民族精神、国民认同带来的正效应。希特勒也认同1931年申奥成功时卡尔·迪姆所说的:“整个世界都对德国举办一届完美无瑕的奥运会寄以厚望,他们希望看到体育精神与智慧、艺术的完美融合。我们必须在时间和金钱上给予充分承诺,这些既为了奥林匹克理想的实现,也为了德国的荣耀。[9]”希特勒完全打破了莱瓦尔德对于财政的担心,不惜代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准备,力求使1936年柏林奥运会在各个方面超过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

1933年纳粹上台后不久就开始实行以“雅利安化”为特征的所谓国家“一体化”,把矛头主要对准犹太人。从4月初开始,对莱瓦尔德(犹太人)和卡尔·迪姆(妻子是犹太人)的攻击升级,两人被迫辞去在德国体育界担任的所有职务。

1933年6月5日,国际奥委会召开维也纳会议,就德国“反犹政策”与奥林匹克宪章是否背离及是否允许主办奥运会问题进行磋商。《奥林匹克宪章》明确宣布“参加体育运动是人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应享有参加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以种族、宗教、政治、性别或其他理由,对某个国家或个人的任何形式的歧视,都与奥林匹克成员的身份不相容”。鉴于《奥林匹克宪章》的基本原则,国际奥委会绝大多数成员不同意希特勒辩称的“反犹政策”是一项国内政策,主张对德国采取强硬态度,要求犹太运动员应有自由代表德国的权利,要求公开保证恢复莱瓦尔德的职位,否则剥夺德国的主办权。在国际奥委会的强大压力下,仅仅2天之后,希特勒就同意接受全部要求[9]。莱瓦尔德也在柏林宣布政府已经授权他保证德国将遵守所有的奥林匹克决议,并保证“原则上德国犹太人能够成为德国队的组成部分”。对此,巴耶·拉图尔认为:“德国政府委员作出的保证是令人满意的。[9]”。

希特勒的表态并未完全消除美国体育界的疑虑,抵制运动仍在蔓延。1933 年10月,巴耶·拉图尔写信给布伦戴奇,他准备到美国与“犹太人的”抵制运动进行战斗,确保美国参加奥运会。布伦戴奇回信明确表示“我不想使国际奥委会陷入尴尬局面”,请他指点方向。巴耶·拉图尔回信指明:“相信另一方所说的一切是不明智的。我个人并不喜歡犹太人和犹太人的影响,但我也不会使他们以任何方式受到骚扰。”他建议美国体育界可用抵制相威胁迫使德国遵守所有的协定,因为“害怕是明智的开端”[10]。布伦戴奇心领神会,指示古斯塔夫·克贝为美国业余体育联合会起草了一份措辞强硬的决议,请国际奥委会转告德国“直到或除非允许而且鼓励犹太信仰和出身的德国运动员进行训练、准备和参加1936年奥运会”,美国不会放行一个运动员到德国参加比赛[10]。

1933年12月,莱瓦尔德在写给内政部副部长汉斯·普万特纳的信中表示了担忧:“ 如果美国奥委会遵守其体育联合会的决定,美国是不可能参加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的。在与我的同事商讨后,我们确信国际奥委会将会仿效美国奥委会。[9]”据此,莱瓦尔德向希特勒建议:“ 一旦德国体育部长在为奥运会做准备的国家训练营中包含一些犹太人运动员,形势就会立即平静下来。[9]”希特勒赞同了建议,此举促使布伦戴奇立即转变了立场。在布伦戴奇前往柏林考察的10天前,纳粹党副元首兼德国不管部长的鲁道夫·赫斯又亲自写信给巴耶·拉图尔,向他保证1934年8月16日的禁止纳粹与犹太人有任何接触的法令并不适用于体育领域[11],对布伦戴奇取得柏林考察成功又是至关重要的。

1935年8月,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舍瑞尔受巴耶·拉图尔被派遣到德国调查。在与希特勒的会谈中,希特勒突然强硬声明“不会允许外国决定谁应该在德国队中”,“他不会干预其他国家代表队的选择方法,因此国际奥委会也不应该干涉德国的事务”[13]。由于希特勒发生剧变, 1935年10月底,巴耶·拉图尔不得已到德国与希特勒进行会谈。出人意料的是,希特勒对巴耶·拉图尔说,他保证德国将会遵守自己的诺言,而且还保证允许一些犹太人运动员参加德国队。巴耶·拉图尔则对希特勒说:他对过去的历史不感兴趣,而只对奥运会期间的情况感兴趣。同时保证“奥运会不会在洛杉矶或者阿姆斯特丹举行,而要在柏林举行”。不过,为了限制希特勒在柏林奥运会时的地位和作用,巴耶·拉图尔又明确表示:“当奥运会五环旗在体育馆上空升起时,这里变成了奥林匹克运动的领土,而且从理论上以及为了所有的实际目的,奥运会就是在古代奥林匹亚举办的。在那里我就是主人。” 巴耶·拉图尔还要求希特勒“作为东道主的任务就是说一句话:‘我宣布第11届现代奥运会开幕” [13]。所有人都不会料到的是,希特勒竟然答应了所有的要求。endprint

加米施冬季奥运会举行之前,巴耶·拉图尔于1936年2月再到德国检查,结果他发现从柏林到加米施的沿途还贴着许多反犹标语。他立即要求面见希特勒,并激动地抨击“这些装饰品不可能成为所有种族和民族参加的盛会的序曲”。希特勒也火气颇大,拒绝“仅仅因为一小点奥运会规则”就改变“一个在德国最为重要的问题”。巴耶·拉图尔认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礼节问题”,并再次威胁要取消奥运会[14]。希特勒马上让步,立即下令清除了这些标语。

当国际奥委会要希特勒保证能让犹太人参加奥运会时,希特勒也同意了,并亲自邀请侨居美国的德国犹太女击剑手、1928年奥运会金牌获得者海琳·迈耶回国参赛[3]。

1935年12月8日,美国业余体育联合会年会在纽约召开,在巴耶·拉图尔的干预和支持下,以布伦戴奇为首的参加派以58∶56的勉强多数否定了杰恩克和马奥尼为首的抵制联盟,通过了参加柏林奥运会的决议[15]。在柏林奥运会开幕前一天举行的国际奥委会会议上,巴耶·拉图尔又以杰恩克连续两次没有参加会议为由将他开除出国际奥委会[16]。至此,国际奥委会以抵制-参加为策略的博弈落下了最后一颗棋子。

2.2德国奥委会的双重努力

作为德国奥委会主席和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莱瓦尔德,他的良好国际声望和不懈努力,保证了柏林奥运会申办的成功;而纳粹当局对犹太人尤其是对莱瓦尔德本人的排斥,又导致了国际奥委会对柏林奥运会的大规模抵制。因而莱瓦尔德既要直接领导柏林奥运会的筹备和组织工作,保证柏林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又要以德国政府代言人的身份化解国际社会的抵制。

1934年5月15日,莱瓦尔德在国际奥委会雅典会议上再次保证:“德国将会严格遵守1933年在维也纳作出的允许非雅利安血统的德国运动员加入德国奥运会队的保证(假如他们有必需的才能的话),运动设施对所有运动员开放。[14]”莱瓦尔德的保证化解了国际奥委会的忧虑,同意德国继续主办奥运会。

同年9 月15 日,布伦戴奇就美国是否继续抵制奥运会到柏林考察,莱瓦尔德在欢迎宴会上敦促美国放弃抵制,说柏林奥运会少了美国人参加是“ 难以想象的”[9]。由于布伦戴奇与莱瓦尔德等人私交甚好,因此他“不想给他的德国朋友莱瓦尔德、迪姆和哈尔特带来麻烦” [15]。9 月26 日,布伦戴奇回美第二天,就向美国奥委会提交报告,称德国政府在对待犹太人和其他德国人的待遇上他没有发现任何区别,敦促立即批准参加奥运会。布伦戴奇的考察使美国奥委会转变了立场,会议一致决定:“ 根据布伦戴奇主席的报告,以及德国奥委会和德国政府代表的态度和保证,我们接受德国奥委会的邀请。[15]” 莱瓦尔德的努力在美国体育界上层产生了决定性成效。

为了继续化解各国民众的疑虑和抵制,确保柏林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莱瓦尔德首创通过无线电广播向各国进行强有力的宣传。他先于1935年6月到洛桑对国际奥委会创始人顾拜旦进行访问,尽管顾拜旦坚持退休后不再出席奥运会和国际奥委会会议,但他终于同意录制一段讲话,并作为宣传柏林奥运会的德国系列广播的第一篇于8月4日向全世界播放。顾拜旦对柏林奥运会的支持对国际体育界和世界各国的影响巨大。紧接着莱瓦尔德又于9月26日通过对美广播向美国民众介绍了柏林奥运会的宏大规模和辉煌前景,盛情邀请他们观摩和支持奥运会。莱瓦尔德再三声明犹太人已被允许参加德国奥运会代表队的测试,他还以美国也禁止和限制黑人参赛进行反讥和回击[17],效果相当不错。

“反犹政策”是纳粹德国的基本国策,而奥林匹克宪章是国际奥委会的根本大法,二者都是难以改变的。作为犹太德国人的莱瓦尔德,他既是柏林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又是国际奥委会委员,他的双重身份决定他必然面临来自两方面的巨大压力。为了确保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莱瓦尔德的双重努力对于化解国际社会的抵制,确保柏林奥运会的按时举办确实起到了其他任何人都无可替代的作用。

2.3柏林奥运会成功举办是博弈双赢的完美结果

自1933年起直至奥运会开幕前,国际奥委会和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奥委会对柏林奥运会的抵制与斗争成为现代奥运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抵制运动,国际奥委会因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对希特勒的“反犹政策”作出强硬反应并取得胜利的国际组织。在这场激烈的博弈中,极其重要的是希特勒违背他贯穿一生的强硬和顽固,作出令人惊异的立场转变、原则让步和重大妥协,柏林奥运会才得以顺利如期举行。

单从硬件设施而言,在极短的时间里,由德国首席设计师施佩尔亲自设计、用花岗岩和大理石兴建的10万人奥运会主运动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场馆。有2万座位的游泳池也堪称世界第一。其他比赛场地如体操馆、篮球场等全都美轮美奂,还建造了超豪华的奥运村。为了建造这个前所未有的奥运村,德国国防部动员了大量军人参加建设,从全国各地移来无数的花木,还有几千只鸟类和小动物。

1936年8月1日,4 000多名运动员从世界各地走进柏林气势恢宏的奥运会主体育场,和平鸽冲天而起,3 400名儿童涌上赛场,在草坪上组成奥运五环图案,奥运圣火熊熊燃起,几代德国人的奥运梦终于实现了。今天,我们还能从雷妮·里芬斯特尔拍摄的柏林奥运会官方纪录片中重温当年的盛况。这部名为《奥林匹亚》的纪录片运用虚实结合的拍摄手法,描述了奥林匹克从远古到现代的渊源和传承,隐喻了人作为天神之子的骄傲。这部轰动世界的纪录片充分展示了体育的健与美,展示了柏林奥运会震撼人心的恢宏场面。

柏林奥运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无论是参加的国家和运动员的数量还是打破世界和奥运会记录的数量,无论是运动场馆的建设、新技术的应用、组织的完美还是举办国政府的重视程度和人民的好客等等,都是此前历届奥运会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国际奥委会和国际社会都公认柏林奥运会是到当时为止最好的奥运会。巴耶·拉圖尔之后多次宣称,柏林奥运会“在所有的真正奥林匹克和和平的朋友之间创造了最深切的幸福”,德国“理解顾拜旦心目中的和平的真正价值”。endprint

3柏林奥运会在奥林匹克史上的贡献和影响

3.1使现代奥运会摆脱初创时期走向发展时期

现代奥运会自1896年创世以来,历经寄人篱下、与世博会合办的10多年、被“一战”炮火炸得四分五裂的10多年,前40年可算初创时期。柏林奥运会使现代奥运会摆脱初创时期走向发展时期,无论是比赛规模、参加国(洲)数目、运动员人数、竞赛项目数目,还是直接观众、电视与电台观(听)众人数,都因数量级的递增而由量变产生质变[18]。更重要的是,柏林奥运会一改初创时期奥运会真正只是由城市举办、规模和影响力都十分有限,其他势力团体(如国家、企业)对奥运会的重视程度低下的弱势,出现了国家和企业强势加入,从资金、硬件、运作等多方面保证和推动奥运会的成功和发展。这一模式在其后80年里不断发展,是奥运会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组织的根本因素。柏林奥运会尽管被抹黑,但至少到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它的各个方面始终是各奥运会主办国学习、借鉴、模仿的对象。

3.2让圣火传递正式进入奥运会仪式

柏林奥运会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重大贡献是首创了奥运火炬传递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奥运仪式。

节庆的本质是形式而不一定是内容,是如何创造欢乐而不必是欢乐本身。因此,奥运会赛场内外的各种元素都具有浓重的仪式色彩。这样的仪式如果与固定的周期性相关联,就能表达人文价值的严肃性和神圣性。基于这一理念,1934 年卡尔·迪姆向国际奥委会雅典全会提议,举行从雅典到柏林的火炬接力。国际奥委会通过了这一提议。

1936年7月20日,在奥林匹亚举行了隆重的火炬点燃仪式,顾拜旦亲临会场,并发表了演说,12名希腊少女点燃了现代奥运史上第一支火炬。随后正式开始了每人手持火炬跑1公里的火炬接力。火炬传送从希腊开始,经过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7月31日火炬抵达东道国,8月1日,世界冠军弗里茨·希尔根高举火炬跑进主体育场点燃主火炬塔,熊熊燃烧的圣火宣告柏林奧运会的开始[19],圣火传递也从此成为每届奥运会开幕式不可缺少的仪式。

奥运圣火寓意深刻,已经成为凝聚奥运精神的独特象征;各奥运会主办城市在传递方案上构思独特,又充分体现主办国文化理念;圣火传递规模趋向“全球化”,在国际上影响巨大;主火炬点燃方式推陈出新竞相争艳,成为开幕式亿万民众瞩目的点睛之笔;圣火传递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自身发展以及主办国产生的重大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奥运会仪式的范畴。

3.3开创了电视、电台直播和电影的媒体新形式

柏林奥运会对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会的宣传极为重视,除了向各国散发精美的火炬传递宣传海报和传递路线图外,柏林和全德国到处张挂着激动人心的巨幅海报和标语。还举办了各种展览会、音乐会、舞会等活动,让文化和体育同时表达德国对各国参赛者和观众的欢迎和热情。

柏林奥运会首创了对41个国家进行奥运会全程的电台直播;首创了对开幕式、闭幕式以及重要比赛进行电视实况转播,柏林各处一共架设了25个大屏幕,并通过闭路电视来向观众转播奥运会的盛况,成千上万的德国人和外国游客通过电视观看比赛。柏林奥运会还首次通过电视的方式同时向许多国家转播实况[20],使奥运会新闻传播步入新的阶段。

更令世人震撼的是柏林奥运会拍摄的奥运会官方电影《奥林匹亚》。这部由著名导演雷妮·里芬斯塔尔为柏林奥运会拍摄的纪录片,首次采用电影胶片的方式对奥运会进行全程记录,在经过18个月的剪辑后问世,并且轰动了世界。

《奥林匹亚》充分展示了体育的健与美,展示了集体活动的大场面。运用虚实结合的拍摄手法,描述了奥林匹克从远古到现代的渊源和传承,并隐喻人作为天神之子的骄傲。这部影片获得1938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3.4布伦戴奇进入国际奥委会继而担任主席

艾弗里·布伦戴奇(1887-1975)是现代奥运史上一个十分重要、也是极有争议的人物。1936年国际奥委会柏林全会上,美国委员欧内斯特·扬克因支持抵制柏林奥运会而被开除。7月30日,布伦戴奇以委员身份第一次参加了国际奥委会全会。1952年7月16日,在国际奥委会赫尔辛基全会上以30∶17的票数当选为第5任主席,直至1972年退位任名誉主席,任主席职务长达20年。卸任后,布伦戴奇与德国一位公主结婚,定居在德国加米施(1936年冬奥会举办地),1975年5月7日病逝于此。同年国际奥委会将奥运史上第一枚奥林匹克金质勋章追授给了布伦戴奇[21]。

布伦戴奇是世界业余体育运动的忠实代表和实践者。他反对职业化、商业化,绝对忠诚于业余化原则。布伦戴奇对新闻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介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作用认识迟钝,反应迟缓。这些都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进程。

布伦戴奇对待新中国的态度极其恶劣。在布伦戴奇的操纵下,国际奥委会公然违反《奥林匹克宪章》和制造“两个中国”。这是布伦戴奇时代的最大错误。

布伦戴奇支持对第三世界提供具体的物质援助和提供各种业务培训,“奥林匹克团结基金”对奥林匹克运动在第三世界的发展,直至今日仍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布伦戴奇发现萨马兰奇有特殊的组织才能。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布伦戴奇的支持甚至到不惜修改《宪章》,萨马兰奇因《宪章》的名额规定可能当不成国际奥委会委员,自然更不会有奥林匹克运动的今天。

基拉宁还特别指出,如果没有布伦戴奇在1952年出任主席,奥林匹克运动就可能因战后的分裂和涣散而崩溃。同样,1972年布伦戴奇又一次以铁腕拯救了因慕尼黑奥运会谋杀惨案可能导致倒退的奥林匹克运动[22]。

对布伦戴奇来说,他的国际奥委会生涯始于德国终于德国,柏林奥运会是他进入国际奥委会核心层的关键转机。

首先,布伦戴奇始终坚持“体育与政治必须严格分开”的绝对理念,认为奥运会和奥林匹克体育高于一切,阻碍奥运会正常举行是不可想象的。他充分利用自己身兼美国奥委会和业余体育联合会两个美国最大的体育机构主席的地位和影响,促成柏林奥运会的按时举办。endprint

其次,布伦戴奇始终坚持与国际奥委会领导人保持一致。国际奥委会1933年初对德国持强硬立场,布伦戴奇也在公开场合表达抵制言论;而到10月,巴耶·拉图尔为首的国际奥委会则希望美国放弃抵制、参加奥运会,布伦戴奇迅速改变立场并竭力保证美国参加,从而使事后被公认是“最宏伟、最成功的奥运会”——柏林奥运会顺利举行,理所当然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对他的赏识和信任。

也正是柏林奥运会的成功,布伦戴奇从此对“ 体育与政治必须严格分开”的理念执迷不悟,在执掌国际奥委会权柄后,更推向了极致。从而对奥林匹克运动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4小结

4.1奥运会的申与办有其自身的历史规律

初创时期的奥运会真正是由城市举办的,与古奥运会的城邦运动会性质并无不同。德国在两届办奥流产、两届参奥被禁后再申奥,是想圆几代德国人的梦。自柏林奥运会起,奥运会的申与办中注入了国家意识,而且从此以后这种意识不断地加强,并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影响力显著正相关。自柏林奥运会起,奥运会的申与办开始体现其自身的历史规律,即申办国的范围迅速扩大,大都是现代化的后发国家,获得主办权时正是其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通过办奥向世界昭示已基本摆脱各种历史上的阴影,依靠实力、成就和优势,成为正常国家或崛起强国。

4.2奥运会的申与办对和平有正面引导作用但无法制止战争

奥运会的申与办对和平有正面引导作用。申办国会向世界说明自己社会制度的优越、综合国力的强盛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和谐。主办国会把举办奥运会作为打造良好国际形象、增强国际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绝佳机会。全世界也公认:有能力承办奥运会,说明该国已具备相当的国际化水平和组织能力,同时也标志其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成功。

但奥运会的申与办并不能制止战争的发生。体育本身并无政治性,奥运会也只有极淡的政治色彩,尽管国际奥委会努力凭借奥运会的影响提出“奥林匹克休战”等倡议引导世界走向和平,但对于政治斗爭的最高形式,奥运会无力制约战争。

4.3情感不能代替史实,从结果推测动因会模糊历史

对柏林奥运会的批评、批判或诋毁绝大多数发生在“二战”爆发之后,这其中情感起了主要作用。然而情感不能代替史实,从结果推测动因会模糊和歪曲历史。例如事后指责最多的是应该停办或移办柏林奥运会,果真如此,战争能否不发生?其实只要看第12届奥运会就非常清楚。日本于1936年获得1940年第12届奥运会举办权,1938年7月,在国际奥委会开罗会议上,中国奥委会因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要求剥夺日本奥运会主办权。执委会秘密决定将夏季奥运会改至赫尔辛基。1938年10月,日本奥委会宣布为纪念神武纪元2600年举行军事演习而无法举行奥运会。国际奥委会随即宣布1940年奥运会移址芬兰赫尔辛基[23]。然而移办第12届奥运会既没有制止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没有制止1940年的苏芬战争。停办第12届奥运会同样没有制止1941年偷袭珍珠港而爆发的日美战争。

4.4奥运会与政治和经济若即若离的关系最利于奥运会的发展

自现代奥运会诞生以来,《奥林匹克宪章》就明确规定“反对将运动和运动员滥用于任何政治目的”。国际奥委会始终坚持奥林匹克运动不是政治运动,政治问题不应该由奥运会解决的原则。历届国际奥委会主席也都坚持奥运远离政治、独立于政治之外的立场。

然而奥运会在国际文化、经济和政治领域中的作用却日益放大,极淡的政治色彩、对观众巨大的影响力以及世界各国对它的高度关注,超越了其他任何国际文化活动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这就使得国际上各种经济和政治集团都有借助奥运会实现各自经济和政治目的的强烈愿望。柏林奥运会以来的奥林匹克历史证明,奥运会自身的发展需要政治力量的参与,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强大的经济实力、良好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是奥运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奥运会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它无法脱离政治,国家的态度与行动对奥运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一方面要防止经济和政治通过对奥运会的控制和干预而影响体育的发展,出现体育政治化和商业化趋向;另一方面,奥运会应积极投入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改善全球的经济、政治和生态环境,保障奥运会的全球化发展。奥运会与政治和经济若即若离的关系最利于奥运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吐依,A.J.维尔.真实的奥运会[M].朱振欢,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

[2]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M].邵大箴,译.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17.

[3]阿伦·古特曼.现代奥运史[M]. 徐元民,译.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1.

[4]维基百科.库齐乌斯简介[OL].http://de.wikipedia.org/wiki/Ernst_Curtius.

[5]顾拜旦.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文选[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28-29.

[6]赵文亮.论莱瓦尔德与他对奥运理想的追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05.

[7]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5.

[8]张至满.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百周年纪念专辑[M].台北:中华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1994:182-185.

[9]Carl Diem. The Olympic idea:discourses and essays[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1970.

[10]Arnd Kruger,William Murray. The Nazi Olympics:sport,politics and appeasement in the 1930s[M]. 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3.endprint

[11]Michael Payne.奥林匹克大逆转[M].郭先春,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74.

[12]Allen Guttmann.The Games Must Go On[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4:77.

[13]Allen Guttmann.The Olympics:A History of the Modern Games[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2:35.

[14]Hart Davis, Duff. Hitler Games: The 1936 Olympics[M].London:Century Hutchinson Ltd,1986:67.

[15]American Olympic Committee. Report of the American Olympic Committee:Games of the 11th Olympiad[C]. 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American Olympic Committee,1936.

[16]雷蒙德·加夫納.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一百年:思想·主席·成就[M].第1卷.洛桑: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1994:99.

[17]Richard D. Mandell. The Nazi Olympics[M].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71:43.

[18]汤铭新.奥运百年发展史[M].台北:中华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1996:211.

[19]姚远.现代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渊源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7):38-44.

[20]陈绍敏.奥林匹克之冠[M].上海:三联书店,1988:66.

[21]颜绍泸,周西宽.体育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03.

[22]常乃军,王岗.20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中华书局,2001:57.

[23]朴世直,林乡,林五泽.奥运精神[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77.第33卷第6期2017年12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Vol.33 No.6December 2017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地位再认识博弈
对夏衍讽喻史剧《赛金花》的再认识
江西豫章书院的历史地位、现状与开发前景
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历史地位探析
管道升画作的艺术探索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审计意见选择行为的博弈分析
专车行业改革必要性探究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中国小说史略》对《水浒传》的分类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