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趣相合,点燃语文课堂学习情趣

2018-02-14黄霞芳

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 2017年7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黄霞芳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学情特点,设置智趣相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情趣。教师要着眼儿童视角,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感性体会;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令学生激活情感;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种文本资源,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拓展阅读,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启迪,提升文学素养。

【关键词】 智趣相合;学习情趣;小学语文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教师一味地指导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厌烦,这样反而不能让学生的阅读有所感悟。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智趣相合的方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令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体验,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关注学生阅读需要,促使学生感悟文本情感,鼓励学生探究文本中的生命价值,进而提升文学素养。

一、着眼儿童视角,唤醒感性思维

小学生的理解层次往往比较浅,教师若在学生初步阅读时便要求学生体会文章的深层内涵,学生则无法有效感受文本的内容,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着眼儿童视角,体会到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出更符合学生思维的问题,唤醒学生的感性思维,令学生自由地、多角度地阅读文本的内容。

例如《爱如茉莉》一课展现了家人之间的亲密情感,然而若直接让学生说出答案,学生的考虑可能并没有那么深刻,很难得到正确的答案。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文章中的若干细节,然后以此为契机探究文章中的情感。如:“当‘我问妈妈爱不爱爸爸时,妈妈的表情是什么?她真的生‘我的气了吗?”“妈妈为什么让‘我在爸爸吃好饺子后再告诉其妈妈住院的消息?为何爸爸一下子就识破了,没吃饺子就去医院了呢?”“爸爸为什么不在陪床上睡觉呢?”“妈妈为什么被爸爸压得手脚麻木了都不敢动呢?”这些问题唤醒了学生的生活记忆,让学生想到自己家人彼此相处时那些简单而充满真情的瞬间,这样学生便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文章中一切看似不合理的地方,实际上都是真实生活的体现,是因为父母彼此之间相爱,才会有如此的举动,才会凡事都先为对方考虑,最后才想到自己。由此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了理性体悟,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不少教师在学生刚刚接触文本,还未有深切感悟时便引导学生讨论,而学生的讨论还未有所收获时便叫停学生的讨论,将所谓的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无法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只能令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要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进行深入探究,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进而增进其阅读智慧。

二、契合生活节点,激活情感意识

学者李艳在研究智趣相合的语文教学时指出,要做到智趣相合,则要促使学生的意识情感和文本情感相一致。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促使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文本的情感意识,这样学生便会随着文本中人物的情感起伏而产生情绪变化,会有更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例如在教授《月光启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其中浓浓的母爱,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感受,激活其情感意识。教师可以提问:“大家能否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家人哄自己的场景?如果大家不记得,可以回去问一下自己的家长。”学生向自己的父母了解了儿时的情景,有的学生说:“我小时候十分淘气,听家里人说,当我还只有几个月大时,中午总是不肯睡觉,我爷爷就一直唱着《军港之夜》哄我睡觉。我不肯睡,总是哇哇大哭,但是听着听着还是会睡着了。”还有学生谈到了自己的回忆:“我记得小时候妈妈总是和我一起依偎在被窝里,我要看电视,但是妈妈怕我眼睛看坏了,不让我看,就借着灯光在墙上做手影给我看,哄着我睡觉。”还有学生谈到自己小时候外公在小黑板上写古诗,教自己背诵古诗的经历。这些有趣的生活经历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此时教师再引入课文的学习,学生便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这篇充满了童趣和亲情的文章。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那样,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令学生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教师要尝试找到学生的生活和文本之间的切合点,然后以此为基础促使学生进行阅读,感受文本中的情感,这样便能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令学生接受情感教育。

三、挖掘文本资源,探讨生命价值

智趣相合的语文教学必须是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系,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人生价值,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相关资源,让学生探究其中隐藏的生命意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例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介绍了著名科学家霍金的事迹,霍金虽然身体瘫痪,但是却有着坚强的意志、乐观的心态,有着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勇气,是一个有着伟大人格的人物。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相关信息,促使学生探索文本中的生命价值,思考人生的意义。如有学生在阅读后有所感悟,認为霍金在身体瘫痪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不懈地探索着科学未知领域,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该学生从中得到启迪:任何人在面临困境时都不能被厄运所打倒,而要带着一种对美好人生的执着向往,挑战恶劣环境给自己带来的困扰,这样才能收获到人生的快乐。还有学生有所领悟,认为:“人类能够思考,这就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最大的地方,哪怕身体不能动,只要头脑还能思考,那么就能感受到作为人类的价值。所以我们任何人在头脑还能思考时,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学生各自讲述自己的领悟,对于生命价值有更深刻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要促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相关资源,让学生谈一下自己对生命的感知,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关心自然和生命,并积极和他人探讨自己对生命价值的感受。

四、主动拓展阅读,提升文学素养

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提高文学素养,这也是智趣相合的语文课堂的具体表现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很显然,这是单靠课堂教学所无法做到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拓展阅读,并在阅读中找到快乐,进而提升其文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了《如梦令》等经典的古诗词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进行拓展阅读,品读更多古诗词,并提升文学素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指导其阅读的内容,有些学生能力较弱,教师可以给其推荐一些简单易懂的诗词精选集,如《唐诗三百首》等,最好选择图文并茂,有详细解释的版本,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和诗词相关知识点有关的书籍,令其对诗词有更深的理解。如可以让学生阅读介绍诗词格律的启蒙书籍,让学生了解何为律诗、何为绝句,词牌和曲牌有何特点等。对于诗词爱好者,教师则可以给其介绍一些诗词赏析类的书籍,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诗词审美能力。由于教师能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指点其自主拓展阅读的书籍,故此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均能感受到诗词的魅力,习得相关的知识。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拓展阅读进行相应的指导。小学生掌握的学习技巧不多,若完全让其进行自主选择,则学生很难抉择,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课外阅读书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对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刊物进行阅读。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促使其从中获得启迪,提升智慧。

智趣相合的语文教学始终坚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基础,教师要运用智趣相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用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参考文献】

[1]许海.优化小学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09).

[2]郭学萍.童诗的美学特质与教学策略[J].语文知识,2017(08).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