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18-02-12

交通医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腓骨骨关节炎置换术

沈 枫

(长沙市中心医院骨科,湖南410004)

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中大部分为绝经后妇女,是中老年人膝关节疼痛及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在发病前期主要以内侧间室退行性病变为主,表现为膝关节内侧运动疼痛,并可伴有膝关节内翻畸形[1-2]。过去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多以胫骨高位截骨或单髁置换术,甚至是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但上述疗法存在创伤较大,费用高,技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患者恢复时间长等不足,相比之下腓骨近端截骨术不改变关节结构,仅通过纠正部分下肢力线改变内侧平台负重而减缓疼痛,对患者创伤及风险较小[3]。本研究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旨在研究腓骨近端截骨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性8例,女性 22例;年龄 47~71岁,平均(56.28±6.11)岁;单膝病变21例,双膝病变9例;病程2~26个月,平均(13.22±5.18)个月;K-L分级Ⅱ级8例,Ⅲ级19例,Ⅳ级3例。观察组中男性7例,女性23例;年龄48~70岁,平均(55.92±6.07)岁;单膝病变 19例,双膝病变 11例;病程 3~27个月,平均(13.51±5.47)个月;K-L分级Ⅱ级9例,Ⅲ级17例,Ⅳ级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K-L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骨关节炎(膝关节)诊断和治疗共识》[4]关于膝关节骨关节炎诊断标准;(2)保守治疗无效,以内侧间室症状为主,临床表现为膝关节内侧或前侧活动性疼痛或静息痛;(3)X线片显示膝关节内翻,内侧间隙变窄;(4)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外翻畸形者;(2)以髌股关节疼痛为主者;(3)类风湿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患者;(4)有外伤史或膝关节主要韧带损伤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局麻,由同一组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医生进行手术。对照组:行膝关节置换术,具体操作参照文献[5],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及康复训练。观察组:行腓骨近端截骨术。患者仰卧,患肢驱血,止血带充气至35 kPa。于腓骨小头下方6 cm外侧作4~6 cm纵形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及筋膜,钝性分离腓骨长短肌与比目鱼肌间隙,充分暴露腓骨。保护腓总神经及局部软组织,切开骨膜,剥离腓骨上端。于腓骨上端距腓骨头下方4~5 cm处截取腓骨约2 cm,腓骨断端以骨蜡封闭,C型臂X线机透视检查腓骨截取高度及长度。冲洗伤口并止血,视出血情况考虑留置皮片或负压引流,逐层缝合后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术后即刻或次日患者即可下地走动,进行早期关节功能康复训练,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1.3 评价指标 (1)临床效果评价:术后3个月依据《骨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有关标准评定,显效:僵硬、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关节可自由活动不受限,摩擦音、积液均消失。有效:僵硬、疼痛等症状可见显著好转,关节活动轻微受限,存在少量积液,轻微摩擦音。无效:僵硬、疼痛等症状变化不明显,关节活动严重受限,积液、摩擦音变化,不明显,甚至可见加重、恶化迹象。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疼痛程度: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该量表由1条10 cm带刻度的尺子组成,0~10分,分值越大疼痛越明显,无痛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3)膝关节功能: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汉化版日本膝关节骨关节炎功能评估量表》(JKOM)进行测评,该表包括5个维度,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0~4分,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膝关节功能越好。该表重测信度ICC为0.947~0.993,信度系数 Cronbach 为 0.632~0.958。(4)并发症:记录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切口表面感染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对照组30例中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30例中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前VAS评分对照组为6.26±1.28分,观察组为6.52±1.25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AS评分对照组为2.69±0.25分,观察组为2.06±0.1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比较 治疗前JKOM评分对照组为42.98±5.29分,观察组为43.10±5.33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JKOM评分对照组为54.38±6.42分,观察组为61.95±6.93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JKO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有4例(13.33%)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肺部感染,1例切口表面感染;观察组有2例(6.67%)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切口表面感染,1例切口深部感染;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法较多,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当健康教育、减轻体质量、物理方法及功能锻炼等方法无法缓解症状时,则考虑使用药物干预,如膝关节明显畸形或明显功能障碍时才考虑手术治疗[6]。腓骨近端截骨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方法,因其手术方式简单、效果显著、患者术后短时间可下地走动等优势被广大医护人员及患者所接受。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6.67%(P<0.05)。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方法,但创伤较大,费用较高,手术方式较为复杂,医师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才能熟练掌握。术后患者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卧床休养方可下地走动,且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功能训练才能逐步适应新置换的膝关节。而腓骨近端截骨术患者在术后首日或次日便可下床走动,且对膝关节的影响较少,不需要长时间的适应,因此从短期来看腓骨近段截骨术临床效果更佳。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VAS均降低,JKOM评分升高,但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改变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患者可在短时间内下地走动,迅速恢复患肢血液流动,减轻水肿,促进炎症因子的吸收,从而缓解疼痛;此外,观察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训练需要的时间较短,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虽然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13.33%vs 6.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值得注意对照组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因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卧床间较长,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腓骨近端截骨术对以内侧间室病变为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是可行的手术治疗方法,临床效果优于膝关节置换术,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腓骨骨关节炎置换术
MRI诊断鞘内型腓骨肌腱半脱位的价值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患者应保持适量运动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腓骨肌腱滑脱手术治疗并文献回顾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腓骨移植在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反肩置换术
综合护理干预在胫腓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原发性膝骨关节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